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秦嶺-長城之間主要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及成因

秦嶺-長城之間主要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及成因

秦嶺山脈(英文名Tsinling Mountains,也稱為Ch'in Ling或秦嶺)。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向山脈。西起甘肅南部,經陜西南部至河南西部。主體位於陜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呈東西走向,長約1.500公裏。它是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和漢水的分水嶺。秦嶺-淮河是中國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秦嶺也被視為中華文明的龍脈;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我國東部為數不多的海拔超過3000米的山峰。山頂上有古老的冰川遺跡。秦嶺北麓毗鄰渭河平原,兩者之間有壹條大斷層,是壹個北傾南傾的斷塊構造。主脊位於北側,北坡陡而短,南坡緩而長。水系也是不對稱的。

山中多橫谷,為南北交通隧道。寶成鐵路穿過嘉陵江流域的群山。秦嶺對氣流運行有明顯的阻擋作用。夏季使得潮濕的海洋空氣難以滲透到西北地區,使得北方氣候幹燥;冬季阻止寒潮南侵,使漢中盆地、四川盆地受冷空氣影響較小。因此,秦嶺成為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秦嶺以南河流不凍,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土壤偏酸性。秦嶺以北是著名的黃土高原,65438+10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結冰,植物以落葉闊葉樹為主,土壤富含鈣質。秦嶺和白龍江流域仍然保存著連綿的森林和珍貴的動植物。佛坪是大熊貓的產地之壹。商洛地區的核桃和岷縣的當歸以高產優質著稱。

廣義的秦嶺是壹條橫貫中國中部的巨大的東西向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疊山和昆侖山為界。經天水南部的麥基向東進入陜西。在陜豫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蕭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俗稱莽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是伏牛山。山脈南部的壹小部分從陜西壹直延伸到湖北省鄖縣。秦嶺山脈長1600公裏,南北寬幾十公裏到兩三百公裏,面積廣闊。秦嶺太白山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為秦國疆域,是秦國最高的山脈,故名秦嶺。

狹義的秦嶺是指秦嶺中段,位於陜西省中部。漢代稱“秦嶺”,因地處關中南部而得名“南山”。

海拔2000 ~ 3000米。北面的斷層崩塌了。山雄偉,勢如影壁。《史記》說:“秦嶺是天下之大障礙。”故有“九州之危”之稱。

陜西的秦嶺山脈像蜜蜂的腰壹樣分布,東西兩翼有幾座山。西翼的三個分支是大三嶺(海拔2819米)、鳳嶺(海拔2000米)和白子山(海拔2538米)。東翼自北向南分支為華山(海拔2154.9米)、莽嶺、劉玲、新開嶺。山地與盆地交錯排列,多深山河流發育。秦嶺中段主要有太白山(海拔3767米)、鰲山(海拔3476米)、首陽山(海拔2720米)、鐘南山山(海拔2604米)、曹連嶺(海拔2646米)。山脈對東亞季風有明顯的阻隔作用,是氣候上的分界線,也是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江的分界線。

秦嶺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黃河流域北坡是暖溫帶針闊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由於長期農業發展,大部分是次生林。秦嶺山區的植物區系和動物種類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復雜性。野生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貴物種,鳥類有國家壹級保護動物朱鹮、黑鸛等。秦嶺現在有國家級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

秦嶺南北的文化景觀也各有特色。北方的關中平原,歷史上被稱為“八百裏秦川”。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出現了人類的農耕和聚落,是我國著名的文物古跡聚集地。秦嶺以南是千裏之外的天府之國四川盆地,其間的邛崍山脈和成都平原是蜀漢文明的發祥地。根據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蜀國的先民就掌握了非常先進的青銅冶煉和玉器加工技術,是我國古代文明史上的壹朵奇葩。南北方向的深谷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隧道,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陳倉路、Xi安至寧陜的子午路、近水斜水的褒斜路、羅羅路、周揚路等。秦嶺北坡和關中平原南緣有許多文物古跡和歷史故事。有秦始皇陵和許多帝王陵墓,周豐浩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樓觀臺,張良木和蔡倫墓。鐘南山,位於Xi以南40多公裏,自古以來就有美麗的風景。《詩經·秦風》中有壹句詩“南無壹物,有壹梅”。在唐代,官員和紳士在這裏建造別墅,其中王維的輞川圖是最著名的。王維的絕美山水詩大多描寫了這裏的景色。唐代詩人祖雍在《看終南雪峰》中寫道:“看終南飛騰,白頂浮雲,暖空開雪線,谷中小城漸寒”。附近還有翠華山、南五臺山、驪山等美麗的山峰。山中有明清以來修建的太乙宮、老君庵等大小寺廟40余座,是遊覽關中避暑的好去處。

秦嶺西部有麥積山石窟,山崖如麥聳立。自後秦時期以來,有194個洞窟,7000多尊佛像,1300平方米壁畫,是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

在秦嶺的高山森林中,還生活著無數的瞪羚、黑斑羚、野豬、黑熊、林麝、黃麂、刺猬、竹鼠、松鼠、松鼠等哺乳動物,以及世界上最豐富的雉雞類群。這麽多食草動物,相信沒有食肉動物會為這裏的食物發愁。因此,基於對金錢豹、雲豹、豺、黃喉貂、豹貓等多種食肉動物的鑒定,動物學家壹直沒有放棄在秦嶺找到華南虎的希望。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植物。古人雲,太白山上無閑草。秦嶺的植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獨具特色。

秦嶺有如此獨特的生物資源。原因是什麽?這要從秦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鮮明的特色說起。在中國版圖的中部,秦嶺是此後向東最高的山脈,也是唯壹的東西向山脈。在地理學家眼裏,秦嶺是南北的分界線,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在動物學家眼中,秦嶺將動物群分為古北界和東洋界,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在這裏相遇並融合;在氣候學家眼中,秦嶺是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在作家眼中,秦嶺和黃河都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父山和母親河,秦嶺也被視為中華文明的龍脈...2009年,陜西省提出陜西旅遊主題為“山川秀美,人文陜西”。

秦嶺北麓是黃河最大的壹級支流渭河;南面是長江最大的壹級支流漢江。中國最大、最重要的兩條河流中最大的壹級支流,就被這樣壹條奇特的山脈環繞著。更準確地說,正是這壹片廣袤而深邃的山脈,孕育了兩條意義非凡的河流。

因為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秦川八百裏才會有好天氣,才會有周秦漢唐的絕世風華。中華民族最引以為傲的古代文明,真的得益於這樣壹條由巨大花崗巖塊組成的樸實無華的山脈。才有十三朝帝都長安的繁華。美麗的漢中、安康、商洛都在秦嶺。

秦嶺-淮河南北對照表

秦嶺-淮河以北秦嶺-淮河以南區域項目

緯度位置為北緯32度~ 34度,南緯32度~ 34度。

主要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入侵而修建的大型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從東到西綿延數萬裏,所以它也被稱為萬裏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是明長城,建於14世紀。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 km,平均高度6至7米,寬度4至5米。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廣場和兵馬俑壹起被世界視為中國的象征。因為比萬裏長,所以又叫“萬裏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修建長城動用了近百萬勞動力,占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壹。當時沒有機械,所有的勞動都要靠人力,工作環境非常艱苦,有山有崖。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為了防止他國入侵,修建烽火臺,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此後,大多數國王都進行了加固和修繕。長城東起遼寧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自東向西經過10個省區市。長城總長8851.8km,其中人工長城6,259.6km,壕溝和自然形成2,592.2km..“因地形,以險阻交通”是修築長城的壹條重要經驗,得到了秦始皇的肯定,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所記載。以後每個朝代都是按照這個原理修建長城的。關城所有的關隘,都修建在兩座高山峽谷之間,或在河流的轉彎處,或在會經過平原的地方,既能控制險情,又能節省人力物力,達到“且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的效果。在危險的地方建造城堡或烽火臺也是壹種選擇。至於建城墻,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地形。比如居庸關、八達嶺等長城,都是沿著山後修建的。有些地段從城墻外面看很陡,裏面卻很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省,明代遼東鎮長城被稱為山險墻、劈山墻,是利用陡峭的山崖,將山崖稍加劈削而成。有些地方完全利用懸崖、河流、湖泊作為天然屏障,可以說是妙不可言。長城作為壹項偉大的工程,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

2001年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