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如果要寫壹首小詩叫《每逢清明節》,清明節的故事是什麽?

如果要寫壹首小詩叫《每逢清明節》,清明節的故事是什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指著杏花村。”說到清明,人們自然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壹開始,清明並沒有這個意思,只是壹個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風和日麗,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節。農民們在田野裏到處忙碌著。民間有句話叫“清明谷雨相連,不必延浸耕。”

這個催春耕的節氣是怎麽成為紀念祖先的節日的?應該說這和前兩天(或者壹天)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的壹個早期節日。相傳是春秋時期為紀念晉國忠臣介休而設。事實上,從歷史現實來看,禁止寒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改火習俗的遺存。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鉆木取火,火來之不易。由於季節變化,用於生火的樹種經常不斷變化。所以,改火為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壹件大事。

春天和三月是換火的季節,所以在新火到來之前,人們應該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壹天不允許人們生火,晚上在宮中點燃蠟燭,火勢蔓延到達官貴人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的詩《寒食記》中有生動的描寫:“春城遍地花,寒食記東風柳斜。黃昏時分,漢宮內傳燭,輕煙散入五帝殿中。”

既然寒食節禁止用火做飯,那麽就要提前準備壹些熟食(也就是冷食)供禁火期間食用,也就成了寒食的習俗。在寒食節期間,在北方,主要有用面粉做成的蒸糕,附上紅棗,揉成燕子的形狀。壹種發酵奶酪,由莖大米和麥芽糖制成。南方主要有炸至金黃色、近似於今天小吃的年糕;壹種蒸制食品——柏青餃子,由糯米和無芒雀麥汁制成,並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也是寒食節的常用食品。

寒食節期間,除了禁火寒食,還有祭掃墳墓,後來成為清明節的主要內容。中國的古人非常重視祭祀祖先。在古代,家裏有人去世,只挖墳安葬,不建墳。祭祀主要在祠堂舉行。後來挖墳坑的時候建了土堆,墓地裏安排了祭祖,就有了物質上的支持。戰國時期,墓葬祭祀之風漸盛。

秦漢時期,掃墓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顏延年這位大臣即使遠在北京千裏之外,也定期回到家鄉祭奠墓地。到了唐代,無論是文人還是平民,都把寒食節的掃墓視為回歸故裏,追尋宗教的儀式性節日。因為清明節離寒食節很近,所以人們往往把掃墓的時間延長到清明節。詩人的作品往往是寒食和清明。如魏有詩曰:“清明好寒食,春園滿花。”白居易也有壹句詩是這樣說的,“雞鳴樹昏,清明寒食泣。”鑒於民間寒食和清明節都已成為壹種習慣,朝廷以公文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節來了,可以和寒食節壹起放假。這壹規定距今已有1200多年,可見清明開始有了國家法定假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從附屬於寒食節上升為取代寒食節。這不僅體現在掃墓等許多儀式都在清明節舉行,而且寒食節原有的寒食、蹴鞠、蕩秋千等習俗和活動也被清明節接管。

清明節後來吸收了另壹個更早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在古代是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主要習俗是慢跑和在河邊洗澡,這反映了人們在度過壹個沈悶的冬天後對精神調節的心理需求。有壹首晉代陸機寫的詩:“春末了,天氣柔美。元吉龍初,遊黃河。”是上巳節人們幼年出遊的生動寫照。

大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節掃墓,並伴有娛樂活動。由於清明節要去郊外,在祭奠先人的同時,在春光明媚的時候去逛逛園冶,也是調節心情的壹種方式。因此,清明節也被稱為青年節。生性貪玩的孩子,往往不滿足於清明節只郊遊壹次,就像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少年日行,不必既清明節又上思”。

清明節融合了兩個古代節日的精華,最終在宋元時期形成了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習俗與上思踏青等活動融為壹體的傳統節日。明清兩代大體上繼承了前代的舊制度,清明節仍然堅持並發展了它作為春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節日的地位。民國時期,在清明節這壹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外,植樹也被確定為壹項常規項目,這其實只是官方對悠久的植樹民俗的壹種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