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牡丹詩有以下內容:
第壹,贊美牡丹花的美麗與燦爛。“嬌面嫩,薄春妝,紅色淡。遲早會有人上天,送他壹份禮物給董雙成。”(唐·徐夤)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華麗的牡丹》。“庭前牡丹妖不合格,池上荷花凈少多情。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國色,壹開就遷都。”(唐·劉禹錫)用對比法寫出牡丹花的美與情。“白生牡丹也枉然,殺玫瑰也沒臉。”(唐旭寧)還用鮮明的對比和對照寫出了牡丹優越清香的特點。“看花不奪此花,斬雲覆雪朱砂。二三月開時,破千長安。”(徐夤),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潔白鮮艷的牡丹花。有的詩人更進壹步,說牡丹是“萬花之首”(徐夤),“天然國色之美無與倫比”(陳清缺)。宋代歐陽修稱贊其為“天下唯壹牡丹”。
牡丹花通常在晚春開放。民謠說:“三朝谷雨訪牡丹。”牡丹花開時,桃、梨、杏花都已落盡,牡丹花開晚,不爭春。這也吸引了詩人和詞人的贊美,他們用花來形容人,有壹種高貴的風格。
比如唐代李山甫的牡丹詩說:“東風不早開,香花飄樓臺。幾朵仙女的蓓蕾從火中冒出來,壹股奇怪的香味從天而降。..... "元代詩人李曉光的《牡丹》壹詩,頗能表達人們對牡丹的景仰:
富貴風流,花低頭拜香塵。
畫柱繡紅寶石,雲霞披綠花。
天有香可蓋天下,國無色可為鄰。
名花也是很難培養的,需要很大的努力。
第二,借花抒情,抒發心意。在白居易的詩中,有“初無正色,愛恨隨人情”的說法。難道只是壹枝花獨大,理智和人事合二為壹?“它揭示了詩人對渾濁世界的不滿,以及忠誠與背叛之間的冷漠。他在《白牡丹》壹詩中說得更清楚:“白花花冷無人愛,北京以牡丹聞名。應該像東宮的白贊善,也叫朝廷大員。”白贊善指的是自己。元末元初,白居易被任命為大夫,接遺體,左贊善。因上述要求嚴懲刺死丞相的兇手,得罪了達官貴人,被貶為江州司馬,受到冷遇,郁郁寡歡。在《秋天的牡丹》中,他寫出了“妳我相對而坐,心靈壓抑”的悲涼心情。在《兩首珍貴牡丹花詩》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情感。
在徐夤的《縣院惜牡丹》中,對人生短暫和青春缺席的感嘆更是感人至深:
斷腸東風落牡丹,難以久留。
青春不在淚中,美人空。
宋之交詩人陳的牡丹詩,抒發了思鄉之情,充滿了愛國之情:
自從金朝的鐵蹄踐踏了祖國的大地,十年了,回首故鄉洛陽,路是如此的漫長。
歲月已使我衰老,今天,我獨自壹人,徘徊在春風小溪邊的綠碼頭,欣賞盛開的牡丹。
第三,它描述了人們對花的熱愛、種植、管理、珍惜和記憶。歐陽修在古詩《洛陽牡丹圖》中寫到了洛人對花的喜愛:“客家人說,近年花絕,常化為新枝。羅人驚訝地誇起名字,買種子也不再談家庭資產。..... "白居易有《移牡丹去種》詩:“錢能買牡丹去種,何處能說再見?”。紅方還能愛恨交加,壹動就開壹百個地方。"陸遊的牡丹詩也描寫了他種牡丹、剪牡丹、賞牡丹的生活樂趣. "真的是開心的好時候,不要急著飛。”“用鋤頭庭掘青苔,用墨汁紫紅手栽。老子的龍鐘八十多了,死前看了好幾次開。”(《剪牡丹》)
李商隱的《陷阱》裏有壹首牡丹詩,非常生動傳神。
尋香使人醉暈,倚樹日已斜。
客人深夜醒來後,更是點著紅蠟燭欣賞殘花。
此外,在壹些牡丹詩中,也寫到了冬天溫室養花,朝貢。“花兒出窯,春暖花開。”每年春天先來,十月中旬牡丹入。”(清茶鋪,老人《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