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中醫文化隨筆散文

關於中醫文化隨筆散文

 中醫來源於陰陽五行學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那麽關於中醫 文化 隨筆 散文 該怎樣寫呢?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關於中醫文化隨筆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中醫文化隨筆散文篇壹

 六腑,即胃、膽、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形態多為中空,其總體功能是“傳化物”。《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胃與脾臟相表裏。五臟六腑都依賴胃的輸布而得到精氣,所以胃為五臟六腑之海。《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臟論》:“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

 膽與肝臟相表裏。肝主謀,膽主斷。《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大腸與肺臟相表裏,為化糟粕之腑。《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與心臟相表裏。凡胃中所納食物,皆輸於小腸,由小腸下口分別滓穢入大腸,水谷入小腸,所以叫做受盛之腑。《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膀胱與腎臟相表裏,為貯尿之囊。腎臟分泌之尿,經輸尿管入於膀胱,貯蓄既滿,則放開括約肌,從尿道泄出。《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三焦,又稱為孤腑。張景嶽《類經》:“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壹腔之大府也”,認為三焦有具體的形態。由此,三焦大體相當於現代的胸腔、腹腔和盆腔,但又不完全相當:橫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為中焦,包括肝、脾、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三焦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上下之氣的功能,五臟六腑的氣化功能都是通過三焦來實現。三焦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道路,所以說三焦主持諸氣。三焦能通行水液,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功能。上焦主宣發散布,即通過心肺的輸布作用,布散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有“上焦如霧”之說。中焦主腐熟水谷,有消化、吸收並輸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有“中焦如漚(?u,長時間地浸泡)”之說。下焦主分別清濁、排泄水谷之糟粕廢物,即腎與膀胱的排尿和大腸的排便作用,有“下焦如瀆(d?,水渠)”之說。《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水》:“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註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參見《關於中醫文化隨筆散文38?氣分》)

 我們清楚了臟腑相表裏,所以,當腑有病時,我們也可以通過調節臟的功能來恢復健康。例如脾主思,思慮過度則傷脾,脾與胃相表裏,傷脾也可能會引起胃病。除了藥物等方式治療外,通過調節脾臟的功能,也可以幫助恢復胃的健康(養生和養臟的內容可參見《關於中醫文化隨筆散文》中相關內容)。而三焦的病變,也可能與相應的臟腑有壹定的關系,所以也可以通過調臟來幫助康復。

 關於中醫文化隨筆散文篇二

 近幾年喜愛中醫、學習中醫的朋友越來越多,有人就說中醫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很管用。學習中醫,掌握中醫養生之術可以讓自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我從事中醫臨床工作30余年來,運用中醫的 方法 治療了很多疾病,應該說中醫確實能達到非常理想的治療效果。那麽中醫的起源是什麽?有人說中醫既是文化又是藝術,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中醫起源於古代的哲學。

 中醫來源於陰陽五行學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這是說陰陽是天地循環的道理、是萬物生死的規律、是產生各種變化的根本,是決生死的源頭。人作為大自然中的壹分子也是要遵守天地之陰陽大道,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在《說文解字》中對陰陽的解釋是“陰者,山之北,水之南也。從阜,從。”“陽者,高,明也。”阜是土丘的意思。我們的祖先從陽光照射在山丘上觀察到山的南面是溫暖明亮的屬陽,山的北面是寒冷晦暗的屬陰。通過對不同事物的觀察和 總結 得到陰陽的抽象概念。中國文化起源於樸素的唯物主義,從現實生活 經驗 中提煉升華成為中國文化和哲學。

 再者,為什麽是陰陽呢?我們從來都不會說陽陰呢?陰者為無形是謂“無”,是創生天地的本始,陽者為有形是謂“有”,是生育萬物的根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先有“無”,後有“有”,無中生有,即無形生有形,所以是“陰陽”而不是“陽陰”。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自然陰陽變化中生活,比如吃飯用的筷子是陰陽,走路兩腳是陰陽,我們每天也都在踐行著中國 傳統文化 ,但很少有人懂得其中的道理,只是“日行而不識”罷了。

 古代認為自然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構成,五種物質按壹定次序規律運動變化產生萬物。即“天布五行,以運萬類。”(《傷寒雜病論》)宇宙萬物都可以歸類到五行體系中,由此衍生出文化,甚至滲透到我們的語言、居住、生活等各個方面。

 中國人把購物叫“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這是為什麽呢?有壹次,壹位在法國教漢語的老師問我這個問題,她告訴我,她跟學生解釋的是因為習慣才這麽說的。看似簡單習慣的語言,其實有其深層的文化根源。根據五行歸類,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屬土。從五行上看,東西是指木金,南北是指火水。木和金是可盛受之物,是可以用於買賣的,而水火為不可盛受之物,是不可以用於買賣的。中國人在罵人時也是講文化的,說壹個人“不是東西”,那是什麽呢,當然是南北了,是說這個人像水火壹樣無情無義。

 在居住上,中國人最傳統的住宅是庭院式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為民居的代表。四合院裏的居住也很有講究,這和太陽的升降有關。古代 傳說 認為“日出於谷,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至於虞淵,是謂黃昏”(《淮南子》)是說太陽從東方的“谷”出發,居於扶桑(郭璞註:“扶桑,木也。”),晚上落入西方的“虞淵”。所以東方是太陽升發之地,小孩子要住在東廂房,與孩子的生長生發之氣相應。西方是太陽沈降之所,老人要住在西廂房。而家中的男主人和女主人要住在正堂,因為正堂是陰陽合和之所,能資助家中的男女主人精血充足,家裏頂梁柱堅固了,整個家庭就穩定了。

 中國傳統婚禮的喜服是紅色的,紅色屬火,在五臟中,心屬火,所以紅色可以愉快心情,振奮心氣。結婚吹奏的《百鳥朝鳳》為徵音,屬火,以sōu為主音,音樂活潑喜慶,欣欣向榮。中國帝王從隋唐開始穿黃色的衣服,這也是有文化的。五行可以衍生出五德,中國人尚土德,崇尚重情厚義,忠孝至誠,度量寬厚。黃屬土,且土居五方之中,這也體現了皇帝的中央集權、皇權至高無上的思想,所以帝王身著黃色衣服。了解秦漢文化的朋友都知道,秦漢時期皇帝身著黑色衣服,這是因為當時的統治思想是道家思想,而道家是崇尚水德,黑色屬水,所以皇帝要著黑色的衣服。當然現在講自由平等,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穿不同顏色的衣服。

 五行在運動中存在著壹定的關系,五行中相互滋生的關系叫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中相互制約的關系叫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應用相生相克的關系來養生,有壹次,壹位病人因為和家人生氣出現胸悶、腹脹、不思飲食的癥狀,這是典型的情誌致病,音樂可以調暢情誌,調和氣血,舒通經絡,調整陰陽。這壹點古人比我們認識得深刻。“藥”的繁體字是“藥”,“樂”的繁體字是“樂”,此二字為來源相同,可以理解為音樂可以作為藥來治療疾病的。古人在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中就有音樂療法。這位病人是因為生氣而致病,肝在誌為怒,屬木,金克木,而肺在誌為悲,屬金。根據五行相克的關系,我讓病人聽憂傷委婉的音樂,因為憂傷委婉的音樂為商音,以ruē音為主,屬金,可以勝怒。而我國西北民樂多為此音,建議病人每天聽《走西口》,幾天後,病人痊愈。

 作為壹名中醫要“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運用整體觀的方法論,認識宇宙自然,洞察生命規律。古人把壹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而我們人體也有十二條經脈,看似巧合,其實體現了天人合壹的整體觀。掌握了因天之序可以調理臟腑、平整陰陽。中醫養生強調要睡“子午覺”,為什麽呢?子時(23點-1點)是足少陽膽經當令之時,“子時壹陽生”,膽氣開始升發,膽氣主升發屬陽。此時要入睡才有利於膽氣的升發,否則會傷陽氣,白天就神疲乏力,時間壹長還會影響臟腑功能。午時(11點-13點)是手少陰心經當令之時,“午時壹陰生”,此時是養心的關鍵時間,養心重在靜養,午時飯後最好小憩壹會兒,即使不能睡覺也要閉目養神壹小會兒,否則就會傷心陰,下午就會出現心慌,夜晚容易心煩失眠。壹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應自然陰陽之氣的變化,也會出現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

 春天主生發,養生的重點在於“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到了,生發之氣起來了,不要睡得太早,但是不要晚於子時。太陽升起就要起床了,要順應自然生發之機。但生氣也不要生發太急,所以要踱著步子慢慢地在院子裏散步。為了不約束生機,在春天要披著頭發,穿寬松的衣服,“以使誌生”,“誌”是什麽呢?誌是壹個人的誌向、意誌。腎藏誌。壹個人腎精充足,其誌就強。小孩子往往會在人前說長大了要當科學家、當政治家等等。這是小孩子腎精足的表現,而長大成人後就沒有那麽大的誌向了,這說明長大後不如小孩子時的腎精充足。春天重視養生氣有利於腎精的生發,否則就會約束生發之機。現在有些愛美的女孩子壹到春天就穿上塑形內衣,當時看形體美了,但損傷了養生之氣。

 夏天要怎樣養長氣呢?“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晚上晚點睡,同樣還是不能晚於23點,早上早點起床。“厭”是滿足的意思。“無厭於日”,是不要怕熱,夏天就是應該外散,接受陽氣,夏天是要出汗。現在夏天都在用空調,該出的汗出不出來,就會生出病來,最常見的是壹到秋天就咳嗽。

 秋天是氣機收斂的季節,養生調理在於“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天天地之氣開始收斂,人也要收斂,不可以再外散。所以要早點睡,聽到雞叫就起床了。雞叫壹般在卯時(5點-7點),此時天門開,人之氣也隨之而開,此時就要起床了。“使誌安寧”,其中“誌”仍指誌向、意誌,因為腎藏誌,所以我們以後看到“誌”就是中醫在講腎精了。秋天要收斂腎精,就是要收斂性生活了。秋天有肅殺之氣,古代就是殺人也是講文化的,不是有“秋後問斬”嗎?到了秋天,人情誌上容易出現悲觀、抑郁甚至厭世的情緒,壹年當中秋天是抑郁癥的高發期。所以秋天要保持情誌的平和,減少“悲秋”的情緒。

 冬天是陰氣最盛的季節,要養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早點睡做好 收藏 ,晚點起避免耗散,等到太陽升起來了再起床。冬天人的陽氣收斂到體內,穿厚些,有利於保藏陽氣。不要過分開泄皮膚,冬天鍛煉是不能出汗的。

 四季陰陽是變化著的,是緊密聯系著的,是整體的。春天沒養好生,會影響到夏天養長,夏天不註意,會影響秋天養收氣,秋天沒養好,就會冬天不藏,當然,冬天沒藏好,春天哪來的生發之根呢?這就是因果關系,沒有因哪來的果?

 關於中醫文化隨筆散文篇三

 關於對待鬼神的態度,中醫的論述有很多。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大意是說,人應該找到真正的自我,要正認主人公,不要把自己交給鬼神,不要迷信鬼神。拘泥迷信於鬼神的,不可與其談論“至德”大道。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大意是說,我們效法天地之德,隨緣而生妙用,隨緣猶如事物與它的響聲和影子壹樣,這就是合於“道”。合於“道”要找到自己的主人公,不是將自己交給鬼神。這樣自己才會真正地自由。

 《黃帝內經靈樞?賊風》:“黃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氣,又毋怵惕之所誌,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誌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

 大意是說:黃帝說:現在您所說的,病人自己都是清楚病因的。如果沒有遇到外邪,情緒也沒有受到驚恐等重大波動,突然就有病了,是什麽原因?是不是鬼神在作怪呢?岐伯答:這是以往的邪氣存留在體內壹直沒有發作的原因。又由於病人在情誌上有所厭惡和羨慕,所以導致血氣內亂,正氣與邪氣相搏。因為病因很隱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看上去好像鬼神壹樣。

 可見,中醫是否定鬼神之類的的迷信思想的,主張讓真正的“自我”做主,不忘失真正的主人公(自我)。

 “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大意是說,黃帝問:有的病通過祝由就治療好了,不是鬼神作怪,那到底是什麽原因呢?岐伯答:過去的巫師,因為知道百病克除的方法,事先清楚了疾病產生的原因(如性情心理上的原因),所以通過祝由心理治療的方法使疾病治愈。

 《中國醫學大辭典》:“祝由:古治病之法,祝說病由,不勞藥石也。”可見,所謂祝由,就是通過說明疾病原因而進行治療的方法。

 《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憺(又作“淡”,安然;清靜)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大意是說:往昔古人處於原始社會狀態,居於禽獸之間,本能地進行避寒避暑的活動,內心沒有什麽貪慕,外沒有名利的羈絆,這種恬靜的世間,邪氣不能深入。所以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只是通過移精變氣的祝由方法就可以治療疾病。而現在的人不壹樣,內有憂患,外傷形體,又不遵循四時變化,逆於寒暑的保養。所以,外邪數至,經常有虛邪之患,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小病也會加重,大病會引起死亡。所以,祝由是難以解決的。

 這段話告訴了我們:淡泊名利,去除欲望,中道行事,順於四時,就有利於防治疾病。

?

關於中醫文化隨筆散文相關 文章 :

1. 關於醫生的散文:醫者仁心

2. 精選隨筆散文5篇

3. 關於唯美的隨筆散文大全5篇

4. 關於優美的散文隨筆精選5篇

5. 心情隨筆散文日記:最可怕的絕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