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初唐劉希夷與張若虛

初唐劉希夷與張若虛

 導語:《代悲白頭吟》彰顯了初唐意象興起的詩歌之美,與《春江花月夜》成為初唐最有名的兩首詩歌,讓我們壹起來了解壹下這兩首詩歌吧!

 在初唐後期詩壇上出現的幾位重要詩人中,劉希夷與張若虛應是榜上有名的,人們也常常把他們相提並論。也許是二人創作都經歷了被誤解與被理解的過程。程千帆先生寫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誤解》壹文,目前《春江花月夜》已經得到人們的充分理解,而劉希夷的詩還有待被人更深層次地去理解。因此對劉希夷在詩歌史上的價值要重新定位。

 壹、詩境的開拓

 壹開始人們並不接受劉希夷的詩。唐劉肅《大唐新語·文章》載:“希夷少有文章,好為宮體,詞旨悲苦,不為時所重。……後孫翌撰《正聲集》,以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稍為時人所稱。”孫翌為尹知章門人,所編《正聲集》流行於開元間。說明到了開元間劉希夷詩才逐漸得到人們賞識。而劉希夷的是之所以不被人們賞識可能“詞情哀怨”、“多依古調,體勢與時不合”。元代辛文房作《唐才子傳》時說:“希夷,字廷芝,潁川人……苦篇詠,特善閨帷之作,詞情哀怨,多依古調,體勢與時不合。”不管是宋魏泰還是明人高,這些唐後的詩評家對劉希夷創作評價都不高,他們沒有看到劉希夷的真正價值。只有少數詩評家對其個別作品給予了贊賞。如清人趙翼《甌北詩話》在談到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詩句時說:“此等句,人人意中所有,卻未有人道過,壹經說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於流播,雖足傳當時後名後世。”

 聞壹多是真正肯定劉希夷的地位。他《宮體詩的自贖》壹文詳細分析了劉詩表現出來的情感價值,指出劉詩蘊含著壹種“宇宙意識”,表現出興象玲瓏的意境。如雲:“他已從美的暫促性中認識到了那玄學家所謂的‘永恒’――壹個最縹緲,又最實在,令人驚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在他面前壹切都變得渺小了,壹切都沒有了。……相傳劉希夷吟到‘今年花落……’二句時,吃壹驚,吟到‘年年歲歲……’二句又吃壹驚。……劉希夷泄漏了天機,論理該遭天譴……所謂泄漏天機者,便是悟到了宇宙意識之謂。”對劉希夷詩這樣的解讀是前所未見的。

 後來由章培恒、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卷就指出了劉詩中所蘊含著“更廣泛的人生哲理”:“他的代表作是《代悲白頭翁》:……壹方面是韶華易逝,青春不永,另壹方面是萬物生生不息,衰而又新。所以在傷感之中,又透露出對大自然的永恒生命力的.向往。詩中的情思,也並不限於女子的自嘆自憐,而包含了更廣泛的人生哲理。”劉希夷對詩境的開拓,創造出興象玲瓏意境,在袁行霈、羅宗強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給劉希夷、張若虛專設壹節,節下題記雲:“張若虛、劉希夷所創造的詩歌意境美,他們對盛唐詩興象玲瓏之美的影響。”卷中雲:“他的代表作《代悲白頭翁》,觸景生情,……在深微的嘆息聲中,有壹種朦朧的生命意識的覺醒,由對自然的周而復始與青春年華的轉瞬即逝的領悟,詩人寫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花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著詩人對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這種帶有青春傷感的情思貫穿全篇,並通過對紅顏美少年和鶴發白頭翁的對比描寫而愈顯濃烈,創造出興象鮮明而韻味無窮的詩境。”又雲:“張若虛和劉希夷在詩歌意境創造上取得的進展,如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興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濃烈的情思氛圍,空明純美的詩境,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為盛唐詩的到來作了藝術上的充分準備。興象玲瓏、不可湊泊的盛唐詩的隨之出現,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裏明確地揭示了把因生命感嘆而引發的哲學思考與構成興象玲瓏意境的關系,從而突顯了劉詩在創造“興象玲瓏”風格上的貢獻。然而劉希夷對唐代詩歌史的貢獻不止於創造“興象玲瓏”風格這壹點。

 二、風格的多變

 在唐代詩歌史描述中,人們習慣把盛唐詩歌的總體風格也叫盛唐之音,以此設為標準,看此前的詩歌是如何壹步壹步走向盛唐的,此後的詩是如何相對盛唐發展變化的。從陳子昂、王維到李白、杜甫,他們詩歌的特點由骨力剛勁、興象玲瓏、浪漫飄逸、自然平淡等。這些特點經初唐不斷積累,到盛唐而全面形成,到中晚唐又發生變化。劉希夷是初唐詩人當中唯壹兼備這幾個特點的詩人,他是作為初唐詩歌創作總結者出現的,所以劉希夷詩價值也體現於此。

 骨力剛勁是初唐許多詩人追求的目標。到陳子昂標舉“興寄”壹詞,把表現風骨的主張變成了可以操作的方法,使初唐詩人在追求風骨的道路上走上了最後的臺階。興象玲瓏的風格在唐前就已經出現,陶淵明就有許多興象玲瓏之作,後來許多詩人偶爾也能寫出這樣的作品,但壹直不如陶詩那樣集中。入唐以來情況沒有明顯改變。興象玲瓏的風格主要得益於詩人興會的構思方式。浪漫飄逸的風格在初唐很少見到,只有王績刻意學習陶淵明作詩,寫下了個別帶有該特點的作品。而初唐更多的詩人,雖然偶爾表現出瀟灑出塵之想,但由於精神境界不夠高遠,難以真正超越塵緣俗累,因而詩中很少有浪漫飄逸之句,只有少數人的壹二首作品表現出這種神采。最能體現這壹風格是遊仙詩,而初唐的遊仙詩本身就很少。自然平淡的風格歷代有之,《詩經》、《楚辭》、漢詩當中都有許多這樣的作品。陶淵明詩風格以平淡著稱,語言平易是這壹風格形成的必要條件。宮廷以外的詩人如王績有意學陶,不乏平易自然的作品。陳子昂詩中沒有南朝人的綺麗,但由於詩藝尚未臻純熟之境,也沒有寫出更多的自然平淡的作品。

 總的說來,在劉希夷之前還沒有人同時兼有以上這幾個特點。劉希夷詩多為樂府。其表現邊塞題材的樂府詩寫得場面生動,氣勢宏偉,骨力剛勁又極其自然本色。如《從軍行》寫從軍報國的誌向,發出“平生懷仗劍,慷慨即投筆。……丈夫清萬裏,誰能掃壹室”的豪邁誓言。如《代閨人春日》:“花鳥惜芳菲,鳥鳴花亂飛。人今伴花鳥,日暮不能歸。池月憐歌扇,山雲愛舞衣。佳期楊柳陌,攜手莫相違。”這些詩既有南朝樂府的風調,又加入了精工的筆法,風格蘊藉風流,用語平易自然。而他的山水詩也寫得非常成功。如《嵩嶽聞笙》就同時體現了興象玲瓏和浪漫飄逸兩個特點:

 月出嵩山東,月明山益空。山人愛清景,散發臥秋風。風止夜何清,獨夜草蟲鳴。仙人不可見,乘月近吹笙。絳唇吸靈氣,玉指調真聲。真聲是何曲,三山鸞鶴情。昔去落塵俗,願言聞此曲。今來臥嵩岑,何幸承幽音。神仙樂吾事,笙歌銘夙心。

 詩寫嵩山月夜聞笙的感受,畫面空靈清澈,音樂美妙動聽,仿佛使人步入了仙境,帶上了飄逸和浪漫。這樣的意境是前人詩中所少有的。

 他詩歌的語言采用不同的修辭方式,也使得詩歌走向盛唐做足了準備。如《代悲白頭翁》:“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僅使用重復的句式,而且重復同壹意象,借以強化韶光難留、年華易逝的主題。再如《公子行》等,或為轆轤體,或為頂針格,或疊用壹字,或在壹句中間反復,重復的修辭技巧在這裏已經運用到了極致。這些藝術特征,既可以滿足歌者對唱和記憶的需要,也可以滿足讀者的心理期待。

 總之劉希夷的詩中已經同時具備了盛唐之音骨力剛勁、興象玲瓏、浪漫飄逸、自然平淡等。劉希夷他是壹個人們知之不多的詩人,卻成了初唐詩歌發展的總結者。他為初唐詩歌的發展歷程畫上了近乎完美的句號,以實際創作預示著新的詩歌高潮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