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鋼絲弦是誰發明的?
二胡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源於古代中國北方的壹個少數民族,當時稱為“西秦”。宋代學者陳毅的《樂書》中記載了唐代詩人岑參的“惟飲客歸營,彈蠻琴、吉他、豎琴”的詩句,表明在唐代已開始流傳,是中西弦樂器和彈撥樂器的總稱。在宋代,胡琴被稱為“秦琴”。宋末學者陳在《石林廣記》中記載原是嵇康所作,故名。宋代大學者沈括在《布比譚躍律》中記載:“熙寧中學時,有壹次宮宴,教坊演員嚴旭演奏秦琴,只用壹根弦就奏完了曲子。”說明北宋時期有很高的表演水平。當嚴旭為皇帝的大臣們演奏秦琴時,他斷了壹根弦,仍然用另壹根弦來完成樂曲。沒有熟練的技能是不可能的。後來沈括在《孟茜筆談》中記載“馬尾辮胡琴隨韓棟,樂中自怨。不以弓射中燕,今雁不發。”這說明北宋時有壹個紮馬尾辮的胡琴。胡琴的制作原理在元代的《禮樂史》中有進壹步的闡述,稱“胡琴制如火而不思,卷龍頭,用弓壓第二弦,弓弦紮馬尾”。到了明清時期,胡琴已遍布全國,才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的主要樂器。到了現代,胡琴改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進入了壹個繁榮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主義的鼻祖。他借鑒西方樂器的演奏技法和技巧,大膽而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位,從而擴大了二胡的音域,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而出,成為壹種獨特的獨奏樂器,這也為日後進入音樂廳和音樂學院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民族民間音樂迅速發展。為了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瑰寶,對華、劉備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音樂進行了整理和錄制,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後湧現出張銳、張韶、王毅等壹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培養了新的二胡演奏家,如閔惠芬和王國潼。二胡作曲家劉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演奏發揮到了極致,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