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燦爛千陽,兩天就看了燦爛千陽。還是喜歡讀《追風箏的人》,壹開始是窺探異國他鄉的不同命運,最後卻無比震撼和感嘆。但是,兩者應該還是有區別的。個人覺得追是壹個故事,殘是壹個社會。故事可以精彩感人;社會只能是真實而殘酷的。
“錦繡千陽”這個名字很好。出自四百年前壹位名叫洛德的詩人的詩:“喀布爾的每壹條街道都引人註目,來自埃及的商旅人士穿行於市場。”人們數不清她屋頂上有幾輪明月,也數不清她墻後有幾千個燦爛的太陽。“壹千個燦爛的太陽是詩人最慷慨的聲譽,但它如何能與時間的變化和他人的欲望相媲美?戰爭、爆炸、襲擊和沖突、政權更叠、難民營、壓迫婦女的制度、饑餓、流離失所。書中的種種,讓大家相信“即使有壹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用它的金光照亮它那陰暗的洞穴,不足以用它那濃濃的溫暖去掂量它那罪惡的蒼涼。“是的,美好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遠的神話,這壹點我堅信不疑。
兩位主角都極其不幸,但相比較而言,我更同情馬裏亞姆。萊拉有壹個快樂的童年,尤其是和父親兼情人塔裏克在壹起,留下了永遠甜蜜的回憶。萊拉還得依靠,或者等待,不管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或希望。萊拉有壹個更幸運的結局,和她愛的人在壹起,做她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完成父親的遺願。這壹切,馬裏亞姆沒有。作為私生女,瑪利亞姆從出生就失去了壹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
如果她能遵循她母親的教導,幸福是不可能的,也許苦難會隨後到來。但是她幻想著,幻想著家庭,幻想著幸福。這樣壹來,母親自殺,父親匆匆與她結婚,或者說拋棄她更合適!當然,如果妳能有個孩子,哪怕是個女孩,妳的命運還是會改變的,不過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的命運已經完全沈入了地獄的深淵,而且會壹直持續下去。
萊拉的經歷讓我冷嘲熱諷,但瑪麗·亞姆的壹生卻讓我悄然隱痛,無論是她與父親的關系,還是她最終的選擇。說實話,我很難理解他的父親紮裏勒。壹方面,把女兒遺棄在泥屋裏,沒心沒肺,很殘忍;壹方面,每周四都要去拜訪,小禮物,講故事,釣魚,好溫馨好美好。壹方面,我毅然決然地把女兒拋棄給別人,在生命的盡頭,跑到女兒的家門口苦苦等待。紮勒爾的最後壹封信差點讓我哭出來,我恍然大悟,在紮勒爾之前,他壹直都有贖罪之心,但他要贖罪的是心安,不能等同於和* * *,更不能等同於對現有的身份、地位、家庭有什麽影響。
馬裏亞姆勇敢的選擇,終於洗去了我所有的堅持。為了救萊拉,她會用鏟子結束拉希德的生命;為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在她生命的最後,面對斬首,書中寫道:“在她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她是壹個付出愛又得到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和監護人的身份離開了這個世界。作為壹個母親。畢竟她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應該是壹種怎樣的轉變?
讀過書的萊拉在讀完《錦繡千陽》後,受到父親女性應該平等思想的影響。那時候她是思想比較前衛的。為了塔裏克的孩子,她願意嫁給暴虐的拉希德叔叔。雖然她第壹次逃跑失敗了。生完二胎,感覺慢慢放棄了,畢竟在那種環境下。我遇到了塔裏克,意識到壹切都是騙局。在瑪利亞姆的自我反抗和犧牲下,萊拉和塔裏克去了壹個無憂無慮的地方。當國家有了壹絲復興的希望,就重燃了回鄉、尋根的念頭。這是壹個內心有思想火焰的女人,結局還是挺讓人欣慰的。
瑪利亞姆悲慘的生活經歷導致她在拉希德的房子裏忍受了幾十年,成為了壹個傳統的阿富汗婦女,有著自卑情結和對父親的懦弱絕望。她只能依靠拉希德,忍受各種折磨。因為那個孩子,我很了解萊拉,以至於後來為萊拉犧牲了。起初,她既懦弱又自私。當她把拉希德錘死的時候,她應該松了壹口氣。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壓迫和屈辱後,為了孩子不恨她,為了給萊拉和她媽媽壹個無憂無慮的未來,她選擇了背負。心痛又佩服這個角色!
膽小到不敢承擔責任的紮裏爾,因為害怕影響自己的名譽,放棄了女兒瑪利亞姆。雖然我最後提到他壹直在懺悔,但我從壹開始就知道他其實很愛瑪麗,只是他的懦弱導致了很多他並沒有真正去想的事情。這樣的人壹直活在自己的道德判斷下,中間去找女兒,好像是因為老婆們都死了,沒人給他施加壓力。我希望我們不要逃避現實,只是面對它,發自內心。
拉希德,不要評判。捏造塔裏克的死,騙萊拉生下他的孩子,真惡心。典型的大男子主義,當時社會的產物。虐待狂。
阿富汗戰爭總是出現在電視新聞中。看完這本書,我很慶幸自己處在壹個平和的社會環境中,雖然有壹些制度和環境的不足,需要我們慢慢努力。
看完《燦爛千陽》,我會覺得瑪麗·亞姆是壹個改變命運的人。她不願意活下去,想改變現狀,認為父親可以讓她改變現狀。其實這是她走向深淵的開始。我以為拉希德會對他好壹點。起初,我有所期待。懷孕流產後,拉希德終於有了使用暴力的理由。瑪利亞姆從少女到中年婦女每天都生活在暴力中,精神備受折磨。妳覺得如果她沒有鼓足勇氣找到父親,和娜娜壹起生活,會不會有不壹樣的人生?如果娜娜讓她意識到父親是個什麽樣的人,生活會不會不壹樣?對我來說,這就是我的歸宿,兩個不相幹的人,最後為了記住她,我去了她生活過的地方。當他的父親來找她時,如果Mary Yam沒有那麽激動和憤怒,她就不會後悔父親去世時對他所做的壹切,但如果錯過了,她就錯過了,壹切都不會重新開始。後悔已經太晚了。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明亮的月亮。
我數不清她墻後有幾千個燦爛的太陽。當黑暗籠罩妳的時候,不要放棄,總會過去的。當黑暗過去,妳也許會忘記,但在妳內心的角落留下壹個地方,裝備妳的心。
最開始吸引我的是這本書的名字,《燦爛千陽》。讀著讀著,似乎能感受到壹種激蕩的力量。仿佛看到了烏雲籠罩的大地,瞬間傾灑出無數光芒。我原以為這會是壹個精彩完整的故事,卻充斥著戰爭、暴力和死亡。但在這些苦難的背後,有兩個女人用愛和希望把自己從別人手中拯救了出來。這種在絕望中產生的女性力量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洗滌。
《燦爛千陽》是胡尼瑟繼《追風箏的人》之後的又壹部經典作品。這壹次,作者以女性的視角,以阿富汗30年的戰亂為背景,講述了瑪利亞姆和萊拉兩個女人的成長故事。與其他作者筆下美麗聰慧的女性不同,瑪利亞姆和萊拉最突出的特點是堅韌和反抗。她們的苦難是阿富汗許多婦女的縮影。在這樣的男權社會,壹夫多妻是合理的,女人不能沒有男人就單獨出門,甚至家暴也是法律允許的。瑪麗雅姆和萊拉的反叛精神是胡尼瑟寄予這個國家的希望。
故事中的第壹次救贖是萊拉對瑪利亞姆的救贖。
在外人看來,任瑪麗的出生是有罪的。她被稱為“哈拉米”,意思是私生子。這意味著她生來就有壹個救贖或者自我救贖的過程。從最初的憧憬到絕望,最後的反抗,Mary Yam是本部作品中心路歷程最坎坷的角色,所以也是最能體現希望和救贖力量的角色。
瑪利亞姆十五歲時,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它每個星期四都興奮地坐立不安,因為她期待著父親的到來。她想上學,因為她渴望和那些正當的孩子壹樣的生活。然而,在她被迫嫁給拉希德後,這壹切都毀了。她對父親的徹底失望使她相信了母親對世界的批評。面對拉希德的暴力,馬裏亞姆在壹種極端的自我否定中逐漸消沈。就在瑪利亞姆逐漸向現實妥協的時候,萊拉的出現給瑪利亞姆帶來了希望和光明。萊拉和她的孩子讓馬裏亞姆感受到了親人之間的溫暖。萊拉鼓勵瑪利亞姆逃離拉希德的控制,這讓她看到了掌控自己生活的希望,最終實現了救贖。這是兩個女人用愛和希望,用兩顆赤誠的心在絕望中相互依靠的力量。
第二種救贖是任瑪麗的自我救贖。
胡尼塞筆下的救贖,不是悼念過去,也不是改變過去,而是對自己的壹種新的認識。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把痛苦變成前進的動力。就像瑪利亞姆壹樣,在經歷了無數次的痛苦之後,她終於明白,她的母親娜娜是在用壹種偏執的方式保護她。她不再被困在無端的自責中,而是把所有的愛和精力都獻給了萊拉,唯壹能給她帶來希望的人。瑪利亞姆敢於面對過去,開始期待新的生活,這是她自我救贖的開始。
從對拉希德的恐懼,到最後用鏟子殺死拉希德,馬裏亞姆完成了自我救贖。在瑪利亞姆柔弱的外表下,因為希望和救贖,她內心有壹股堅不可摧的力量。最後,瑪麗·亞姆平靜地接受了死亡,因為此時她知道自己終於可以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壹切磨難了。她理解母親的痛苦,父親的無奈,自己的命運。她也真的懂生活,就是以壹種自由的方式有意義的活著。
從瑪利亞姆和萊拉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希望和救贖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像月光朦朧的柏油路,因為瀝青反射了月光,用堅硬的外殼拒絕了它的柔軟。而希望和救贖是打開缺口的鑰匙。願我們都在希望和救贖中勇敢面對血腥的過去,打破對生命和人性的偏見,學會如何成長,學會真正去愛別人。
5.大部分人活在平凡的身體裏,沒有承受巨大的痛苦,也沒有釋放光芒來拯救自己。當妳流淚的時候,妳已經突破了對世界的狹隘認知,經歷了壹次心靈的洗禮。
“我們的壹生,都只是在尋找我們最初失去的那個人”。那個人是誰?我想,對於瑪利亞姆來說,首先失去的是勇敢的自己,那麽多年的屈辱,那麽平淡的生活似乎麻木了瑪利亞姆對美的渴望。雖然歲月的塵埃掩蓋了馬裏亞姆的善良和勇敢,但塵埃背後的靈魂始終在等待壹雙充滿愛的手拂去塵埃。萊拉和塔裏克的女兒阿莎,是為馬裏亞姆拂去塵埃的手。還在繈褓中的阿紮緊緊地拉著瑪利亞姆的手,她無聲的甜美笑容像壹陣微風吹動了整個夜空的寧靜,直擊瑪利亞姆的心田。她壹定告訴自己萊拉搶了她的丈夫。是的,她打斷了阿紮的手,在小女孩開始哭之前把它們放了回去。妳想從我這裏得到什麽?此時此刻,奉獻和愛像決堤的洪水壹樣傾瀉而下,直到生命的盡頭。
瑪利亞姆和阿紮的愛情除了純真淡然,瑪利亞姆和萊拉的感情也像浩瀚星空壹樣無邊無際。萊拉在六十多歲的時候嫁給了拉希德,塔裏克的女兒阿茲莎,瑪利亞姆在不知不覺中對萊拉產生了厭惡,而萊拉對瑪利亞姆充滿了愧疚,同時也忍受著難以言喻的壓抑。他們為瑣事大聲爭吵和咒罵,同時雙方都因為壓抑的情緒不好釋放而感到莫名的輕松。在那個女人只是生育機器的男權環境下,兩個女人最終因為悲慘的命運而互相憐憫。他們分擔家務,並向阿紮投去充滿愛意的目光。他們和好的那個早晨就像瑪利亞姆十五歲前的生活壹樣富有詩意,就像萊拉十四歲前和塔裏克在壹起壹樣浪漫。
拉萊說:“到外面喝杯茶怎麽樣?”“我沒那麽多時間。還有好多碗要洗呢?”“以後可以壹起刷,喝壹杯就好。”他們喝了三杯。從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戰爭的廢墟中,兩個女人聽著火箭彈的爆炸聲,在自己的院子裏喝茶,彼此坦誠相待。如果說阿莎拂去了瑪利亞姆靈魂上的灰塵,那麽萊拉就是與瑪利亞姆靈魂共舞的人。她在拉希德的眼中看到了謀殺。她不能讓拉希德殺了萊拉。拉希德必須死。毫無懸念。這是唯壹的辦法,盡管這會讓馬裏亞姆付出生命的代價。她很平靜,好像過了這麽多年終於獲得了自由。馬裏亞姆說:“妳給了我想要的壹切。”她沒有孩子,認為如果她忍受,她永遠不會幸福。這不是壹般的英雄主義。當護送馬裏亞姆的年輕人問她:“妳害怕嗎?”馬裏亞姆說:“是的,我害怕得發抖。”。生命在任何時候都是寶貴的,生命的逝去總是令人悲傷的。
塔裏克回來了,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回到萊拉身邊,像所有那些偉大的愛人壹樣,沖破現實中的種種阻礙,拋開種種世俗,壹步壹步地追隨自己的愛人。雖然他沒有以前那麽無憂無慮,但面對殘酷的現實,他可以如夢如幻。無論戰爭帶給他們多大的破壞和傷害,家鄉的人們最終還是回到家鄉重建家園,用堅不可摧的愛告訴那些孩子,昨天的希望,今天的美好,明天的幸福。
時隔五年,繼《茶花女》之後,外國小說再次沖擊我的淚腺,也是時局不佳,也是偉大的女性,致敬那些散發愛的光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