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據說,《詩經》由孔子編訂。也有說法是說孔子刪詩,還有采詩說法。詩經分為風,雅,頌。而手法有賦,比,興。詩經現存305篇,另有6篇笙詩,有題無內容。因為古代時,詩歌與歌曲,舞蹈三位壹體,所以有可能是本來就是只有曲子,而無詞,但也有學者認為是現在丟失了原來的詩句。
《詩經》在我國文學史的地位不言而喻。比如,《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經是眾人皆知的好詩。再比如?投桃報李?之類的成語或典故也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所以說,也許有時人們不知道自己說的話是出自《詩經》的,但是其實與《詩經》息息相關。《詩經》的文采是很好的。
再從詩歌發展史的角度看,《詩經》多為四言,而且多疊詞疊句以押韻。這是詩歌原初的樣子,到了漢朝時,詩歌便慢慢由四言詩轉變成五言詩了,《古詩十九首》就是文人五言詩成熟的代表,這表明了《詩經》作為詩歌發展史上的基礎性,奠基性地位;
另外,對《詩經》作出文化分析,也可以表明《詩經》的豐富層次和意義。我們用女性主義視角看《氓》,便可以看到當時其實已經有壹種樸素的女性主義,支持女性適當宣泄情感和維權,但在男權社會還是難以取得完全勝利;《詩經》中的很多意象和故事也被後人利用,成為典故,用文學人類學的術語說,可稱為神話-原型,比如感生神話:姜嫄踩到巨人的腳印便生了小孩。
因此,可以看到,《詩經》在文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於詩歌來說,它更是壹部奠基性的詩歌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