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卷語文試題“語言文字運用”客觀題部分均采用情境化閱讀的形式考查(全國壹卷從2013年開始;全國二卷從2018年開始)。這種考查形式壹方面增加了文本的閱讀量,另壹方面將閱讀和運用充分結合起來,有利於檢測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的實際水平,“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語言文字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感受”(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綜覽近三年全國二卷(含21年乙卷)語言文字運用客觀題,感覺呈現出以下比較明顯的特點:
1.試題結構:三道選擇題,每題3分,***9分;考點涉及“正確使用詞語”“病句辨析與修改”“語言表達連貫”“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等;難度結構中等偏上。
2.試題特點
①綜合性強。傳統高考“語言文字運用”客觀題將詞語使用、病句修改、標點使用、語句復位(語言連貫)等題目分別命制,不同的考點對應不同的語言材料,材料彼此獨立。新高考則使不同考點***用壹則材料,增加了比較、辨析和判斷的難度。
②靈活度高。三年來全國二卷“語言文字運用”客觀題將主要考點雖然都設在詞語使用、病句修改、標點使用和語句復位等幾個方面,但對應具體年份,3道題在4個考點的選擇上或每個考點內容的側重上,卻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變化,充分體現了高考試題“反押題”的特點。如2019年對應考查了語句復位、使用標點、修改病句3個考點。2020年和2021年則對應考查了使用詞語、修改病句和語句復位三個考點。這兩年對應的考點雖然相同,但側重點不同,如“使用詞語”,2020年側重對壹般雙音節實詞和虛詞選用的考查,2021年則側重對成語選用的考查;“修改病句”,2020年側重對成分殘缺、搭配不當等語病類型的識別與修改,2021年則側重對句式雜糅、語序不當等語病類型的識別與修改;“語句復位”,2020年重對語段因果邏輯關系的把握,2021年側重對語段並列邏輯關系的把握。
③高階能力占比增加。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持續深化,近年來語言文字運用題目越來越多地拋棄了傳統高考以考查學生“記憶力”“淺表層次理解力”“近遷移應用能力”等低階能力為主的題目,代之以以考查學生深入理解、比較、分析、推斷等高階能力為主的題目。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未來人才素質的新要求,呼應了教育部立足於全面育人目標而提出的“壹體四層四翼”的新高考評價標準中關於“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的考查傾向。
④傳統文化與生活化。三年來全國二卷的“語言文字運用”客觀題在語料選擇上始終堅持傳統文化導向或生活化導向。2019年的“中國畫”材料和2020年的“甲骨文”材料,有利於增強考生對中華優秀傳同文化的認同和感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發揮“高考育人”功能;2020年的“互聯網背景下的人際交往”材料,立足於社會生活實際,有助於拉近高考試題和考生的距離,也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生活,關註生活,融入社會。
二、備考建議
1.精細
情境化試題命制特別側重考查學生在復雜的語言情境中辨析細微語言差別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平時的教學千萬不要粗枝大葉,而要反復研究高考真題,幫助學生養成細致分析和認真答題的習慣。今年乙卷18題,許多學生由於沒有搞清並列關系和遞進關系的區別而導致誤選B項。
2.紮實
高考試題的解答,雖然最終體現在能力上,但沒有過硬的必備知識,能力體現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實踐表明,“語言文字運用”主要考查學生對語言規律的掌握和應用情況。高考備考必須幫助學生建構好基礎詞匯、基礎語法、基本邏輯和常用修辭方面的知識體系,方能使學生以“不變應萬變”,更科學、更專業地解答高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