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實技法的描寫上,畫家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處理,如透視、光影處理,這些都不是嚴格按照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再比如圖中人物的布局。除了毛主席側身站在靠近中間的位置,其他領導人都站在畫面的左三分之壹,而廣場上的人都在右邊。
按照壹般的構圖規律,左右差距較大的布局是不平衡的,但更能突出喜慶的氣氛。在溫馨的紅燈籠、紅柱子、紅地毯的映襯下,毛澤東主席矯健的身姿處於畫面的中心,也體現了領導全中國的核心,與遠處千千的千萬人遙相呼應,* * *為翻開中國歷史新的壹頁而自豪。
畫家在構圖、設色、人物處理等場景中表現出壹個大國的豪放和優雅;再比如,按照正常規律,毛主席的右前側應該有壹根紅色的柱子,但被拆掉了,天安門城樓中間兩根柱子之間的跨度也大大放寬,與實際的建築框架相差甚遠。因此,他運用藝術透視法進行了這樣的構圖處理,這壹切都是為了表現天安門廣場的明朗開闊和群眾場面的宏偉壯觀!
國家領導人被置於如此恢弘的氛圍中,說明“中國人民* * *和國家已經建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鄭重聲明。
為了穩妥起見,董請教了幾位建築師,梁思成評論說:“圖中右側有壹根柱子沒有畫出來...這在建築學上是壹個很大的失誤,但在繪畫藝術上卻是壹個很大的成功,“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滿足和強化主題和畫面整體的需要,同時也適合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趣味,從而使這幅作品更具裝飾性和抒情性。
在這幅畫中,畫家努力使西方油畫技法適應我們民族的審美標準,特別是在色彩處理上,強調色彩的簡約和強烈對比。遠處的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插著紅旗的大海,與藍天綠樹形成對比色調,使畫面溫馨活潑;金色菊花與藍天白雲的對比。既點出秋高氣爽的季節,又與燈的黃穗相呼應,增強了豪華華麗的慶典氣氛。
畫家艾忠信曾做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色彩設置,從人物到場景,其風格足以體現壹個大國的風範。董對《小半幅》左側主要人物的處理,不僅大膽,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色很好理解,看似簡單,但紅、藍、金(流蘇、菊花)是刻意安排的。它描繪了壹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裏莊嚴而溫暖的場景。”
《開國大典》體現了壹個深刻的道理:藝術不是生活不變的復制品,藝術的真理不是生活的真理。藝術的表現形式是由主題的需要決定的。
開國大典壹直被認為是“中華民國成立的藝術見證”。它深入人心,凝聚著壹代又壹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懷。
2.《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於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畫作品。描繪了1949年6月0日,中國人民* * *和中國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門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它是董最著名的代表作之壹。
文革期間,由於政治原因,原作不幸被兩次修改,破壞了藝術的真實性,2011年6月,為慶祝建黨90周年,油畫原作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件作品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4年2月,開國大典第壹張素描出版,將於2015年10月8日在“中國風格油畫——董百年誕辰紀念展”展出。
油畫《開國大典》描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438年6月+0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國慶大典的盛況。場面盛大喜慶,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容光煥發,顯赫壹時。藍天白雲,風和日麗,空曠的廣場,紅旗如海,天安門門金碧輝煌。
畫家在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藝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用地毯、紅柱子、紅燈籠、紅旗來烘托藍天,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在寫實技法的描述上,畫家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處理,比如透視、光影處理,這些都不是嚴格按照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畫面右側減去了壹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和強化畫面的主題和整體需求,也是為了契合中國讀者的審美趣味。
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抒情性。有評論家認為它是“壹幅具有裝飾意義的大型歷史畫。”
擴展數據
《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創作的油畫。原作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國大典復制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這幅作品描繪了6月1949+10月1日,毛澤東從天安門門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壹刻。
開國大典油畫原畫創作於1953。開國大典素描最早出現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014和12。
開國大典油畫(縱:405cm;橫版:230cm),描繪了6月1949+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盛大慶典。毛澤東在天安門門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場面宏大,節日氣氛熱烈。
當時中國領導人有11: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國務院總理朱德、、宋慶齡、李、、張瀾、高崗;副總理董、、郭沫若;和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
董的油畫《開國大典》受中國民族行為的影響,表現了壹個民族的政治無意識。這幅畫作為紅色經典,是壹個政黨、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是紅色政治無意識的視覺想象,根本不是畫家董個人的視覺私語。
作為壹個個體畫家,董不敢假定這幅作品是自己原創的。
《開國大典》飽含著新中國誕生時中國人民的豪情壯誌,以及油畫民族化探索的自覺實踐。這幅油畫是中國老壹輩文人畫家關於政治無意識的集體記憶。因為這幅畫的創作是當時中國藝術界的國家行為,它本身壹定是壹部紅色經典。開國大典是壹種民族繪畫語言。
藝術家不是政治家,藝術家也不應該成為政治家。藝術家應該守護自己純粹的職業身份。但藝術家對政治無意識的執念,以及他們無法控制的激情和偏執,往往使他們的立場呈現出壹種極其前衛的姿態。
藝術家,視其稚氣,可能成為壹個時代政治的無意識搖旗吶喊者和代言人,以壹種非理性的藝術激情所向披靡。
開國大典油畫第二版是在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之際,作為紀念郵票雕刻而成。《開國大典》作為壹部表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壹部慶祝新中國成立的世紀佳作,自誕生之日起就備受人們關註。出來後,《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登了油畫《開國大典》。
人民美術出版社隨即印制成人畫和各種美術圖片並大量發行,印數超過654.38+0萬冊,被收入當時的中小學課本。《開國大典》是新中國成立不久就與群眾見面並贏得廣泛贊譽的革命歷史畫。
董的長篇小說《油畫》經過藝術家們的精心設計,成為他壹生中最重要的傑作和最著名的作品,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自《開國大典》出版以來,這幅充滿中國風雅的油畫,揭開了新中國美術史上的第壹章。
參考資料:
開國大典-百度百科
推薦上2019-11-06。
TA的回答對妳有幫助嗎?
能幫到妳是知道答案最幸福的事!
樂於助人,喜歡TA。
無幫助,看其他回答。
查看所有4個答案。
李陽英語直播課1元搶!不背單詞,不背語法,讓妳脫口而出英語
00:26
李陽瘋狂英語
廣告
開國大典油畫欣賞
專家1在線答疑到1。
5分鐘內回復| 10,000名專業受訪者
快速提問
AKA在問壹個數字問題。
五條評論
陳麗水7
還不錯。
查看所有5條評論
看完之後,下面更有意思——
油畫《開國大典》藝術欣賞?
開國大典描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大典的盛況1949 10。場面盛大喜慶,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容光煥發,顯赫壹時。藍天白雲,風和日麗,空曠的廣場,紅旗如海,天安門門金碧輝煌。畫家在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藝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用地毯、紅柱子、紅燈籠、紅旗來烘托藍天,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寫實技法的描述上,畫家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處理,比如透視、光影處理,這些都不是嚴格按照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畫面右側減去了壹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和強化畫面的主題和整體需求,也是為了契合中國讀者的審美趣味。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抒情性。董的寫實油畫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營養,色彩明快,富有裝飾意味,體現了中國的精神和審美理想。開國大典壹直被認為是“中華民國成立的藝術見證”。它深入人心,也凝聚了壹代又壹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懷...畫家艾忠信曾做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色彩設置,從人物到場景,其風格足以體現壹個大國的風範。董處理主要人物左側不到壹半的寬度,這不僅是大膽的技術,而且重要的是,他了解構圖的整體情況...《開國大典》的大色很好理解,看似簡單,但紅、藍、金(流蘇、菊花)是刻意安排的。它描繪了壹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裏莊嚴而溫馨的場景……”徐悲鴻看完《開國大典》後評價:“缺少壹點油畫特色。”這裏的“缺少壹點油畫特色”是指這幅畫在很大程度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和風格。但這正是很多畫家認為的開國大典的成功之處。如果傳統的油畫是用燈光和色彩來創作的,這幅畫就不會有這麽熱烈的氣氛。艾忠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開創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格。這是壹種新的油畫類型,成功地繼承了盛唐裝飾壁畫的風格,體現了民族繪畫的特點,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至此,畫壇掀起了董壹直倡導的“中國油畫風格”。《開國大典》無疑成為了這壹理論的典範之作,這壹思潮影響至今...開國大典的整體理論是極其嚴謹的素描,飽滿而有裝飾性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和對稱的構圖素描和色彩,作為油畫中的主要元素,在各個時期都有各自的強弱地位,不能壹味的說哪壹面有多重要,現代繪畫也對構圖元素的消極面有很深的研究。油畫材料本身的特性可以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效果,這給了畫家很大的發揮空間。我個人認為油畫的特點只能通過和其他畫的特點對比來說明。油畫材質整體效果厚重飽滿,可以刻畫出非常逼真的效果,創造出豐富的機制效果。同時還具有壹定的透明度和迷人的光澤,這些都是其他畫種所不具備的特性。油畫以其獨特的現實主義表現力,善於用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社會主題,在這壹時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具有新風格、新內容的作品,如《開國大典》(董·)。國家領導人雖然只占據了左圖的三分之壹,但在暖暖的紅燈籠、紅柱子、紅地毯的映襯下,十分搶眼。畫面中央是毛澤東主席矯健的身姿,也體現了領導全中國的核心,與遠處千千的千萬人遙相呼應,* * *為翻開中國歷史新的壹頁而自豪。畫家們在構圖、色彩設置、人物處理等場景中表現出壹個大國的豪放和優雅。《開國大典》體現了壹個深刻的道理:藝術不是生活不變的復制品,藝術的真理不是生活的真理。藝術的表現形式是由主題的需要決定的。在這幅畫中,畫家努力使西方油畫技法適應我們民族的審美標準,特別是在色彩處理上,強調色彩的簡約和強烈對比。遠處的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插著紅旗的大海,與藍天綠樹形成對比色調,使畫面溫馨活潑;金色菊花與藍天白雲的對比。既點出秋高氣爽的季節,又與燈的黃穗相呼應,增強了豪華華麗的慶典氣氛。總之,繪畫強調的是物體固有的色彩,弱化了西方繪畫隨光線、環境變化的色彩方法。柔入中國工筆重彩的繪畫技巧和敦煌壁畫的特點。畫家在畫紅地毯時,還別出心裁地在顏料中加入了沙粒,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底使這幅畫成為壹幅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攝影藝術通過光、調、線、調形成自己的造型語言。攝影師正是用這些語言構建了攝影之美。攝影藝術語言的特殊審美功能,如色調、線條、色彩和光線,在於它們單獨或共同給人以形式感和美感。攝影作品給我們的形式感是非常豐富的,包括空間、立體、質感、運動、節奏等等。影視——“有聲有畫的活動影像”,即影視藝術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其特點是具象性,閱讀與觀看的基本矛盾首先構成了影視文學審美創造中的壹切悖論性因素。《電影攝影詞典》是這樣描述電影的:“根據‘視覺暫留’原理,用攝影(和錄音)的方法將外界事物的圖像(和聲音)記錄在膠片上,並通過放映(和回放)在銀幕上產生運動的圖像(和聲音)以表達壹定內容的技術。電影是科技經過長期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電影藝術大辭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12版)。
23 Zan 723瀏覽2017-11-29
從藝術表現的角度評價油畫《開國大典》。
1《開國大典》是壹幅油畫。在寫實的描繪中,畫家做了大膽的藝術處理。比如透視和光影沒有嚴格按照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畫面右側減去壹欄。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和強化畫面的主題和整體需求,也是為了契合中國讀者的審美趣味。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抒情性。與否定敘事邏輯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德彪西的《月光》和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似乎是“積極的敘事邏輯”。然而,這也是壹種積極的敘事邏輯。德彪西的《月光》似乎還停留在“六朝抒情散文”的境界,而貝多芬的《月光》已經是以“興”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唐詩”、“宋詞”了。我暗暗覺得貝多芬的月光似乎比畢彪的月光“超越”了壹些。如果說:德彪西的《月光》是由“眺望自然風景”引起的,印象發生了變化;然後,貝多芬的《月光》因為“對內心世界的內省”而升華了英雄情懷。這就是中國詩學中所謂的“興”。貝多芬的《月光》是英雄的內心獨白,是偉人的沈思。在這裏,藝術表現的主要形式應該是“興”,狂熱的追求和熾烈的行動正在“積極的敘事邏輯”中醞釀。兩種月光,兩種情懷,這是作曲家當時的心境決定的。貝多芬表達了他的悲傷。起初,他用四小節的緩慢介紹衍生出壹個悲劇主題,發展成呻吟和嗚咽。右手的旋律部分逐漸斷掉,幾乎消失,只剩下三連音的伴奏音型均勻流淌,仿佛是心中無聲的痛。繪畫中有“亮色”,音樂中有“亮音”。第三個音程有壹種眼前壹亮的感覺。它使人想起明亮晶瑩的月光。綿長的旋律線和沈穩的節奏,再加上柔和清亮的和聲,達到壹種寧靜致遠的效果。這就是德彪西的《月光》和貝多芬的《月光》的區別生活中沒有人願意悲傷,但反映在藝術作品中往往會成為壹種美,這是壹種奇怪的審美現象,更不用說表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了。這就是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同時受到喜愛的原因。
18喜歡4,507瀏覽2018-04-17
欣賞初中美術教材(蘇版)中的油畫,談談自己的體會。
開國大典描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大典的盛況1949 10。場面盛大喜慶,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容光煥發,顯赫壹時。藍天白雲,風和日麗,空曠的廣場,紅旗如海,天安門門金碧輝煌。畫家在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藝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用地毯、紅柱子、紅燈籠、紅旗來烘托藍天,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寫實技法的描述上,畫家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處理,比如透視、光影處理,這些都不是嚴格按照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畫面右側減去了壹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和強化畫面的主題和整體需求,也是為了契合中國讀者的審美趣味。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抒情性。有評論家認為它是“壹幅具有裝飾意義的大型歷史畫。”
4喜歡2,525次瀏覽
開國大典油畫評價300字以內。
在油畫開國大典的寫實刻畫上,畫家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處理,如透視、光影處理,這些都不是嚴格按照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畫面右側減去了壹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和強化畫面的主題和整體需求,也是適合我國廣大讀者的審美趣味。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抒情性。
15 Zan 421瀏覽
開國大典油畫點評
開國大典壹直被認為是“中華民國成立的藝術見證”。它深入人心,也凝聚了壹代又壹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懷...1951年初,中國革命博物館根據中宣部和文化部的指示,開始籌備建黨30周年繪畫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央美院領導蔡若虹、蔣豐、王朝文具體組織實施。參展藝術家是來自北京和華東地區的數十位著名畫家。在幾個月的時間裏,這些強大的畫家為展覽制作了近100幅畫作。這是新中國藝術史上的壹件大事。繪畫界各路諸侯的精品不僅在此次展覽中引人註目,還有多幅作品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甚至有些作品在中國美術史上贏得了壹席之地。比如地道戰,毛主席延安整風,搶上海大橋等等。後來在總結中大家壹致認為好的作品很多,但是體現建國的氛圍不夠。當時誰也無法預測,這個結論為歷史巨著《開國大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中國革命博物館研究員李仁才對筆者說:“作為國家級博物館,關於黨的歷史的畫作沒有壹幅展示中國人民建國的傑作。顯然是不合適的。當時革命博物館的展廳確實需要這麽好的作品。”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托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壹幅巨幅油畫:《開國大典》。走進中國美術史的藝術殿堂,人們不難發現,從商周到秦國的統壹,從唐朝的建立到清軍的入關——中國歷史上每壹個朝代的開始,都沒有流傳至今的關於開國大典的歷史畫,但創作出壹幅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巨幅油畫,是何等的氣魄!中央美術學院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著名教授董·。他曾多次為領袖和英雄畫像,並參加開國大典。應該說,這是壹個公平的選擇,也是壹個歷史的選擇。董在藝術界早已名聲在外,他的作品多次受到徐悲鴻、艾中信等著名畫家的稱贊。董出生於浙江紹興。杭州藝術學院畢業後,赴湖南、越南河內深造,後赴西南、西部、西北學習創作。他曾經在敦煌臨摹壁畫三年。他的素描和油畫技巧在同行中很有名氣。1949年初,北平解放時,董創作了壹幅水粉畫《北平入城》。雖然不清楚《北平入城》的成功是否與董創作《開國大典》有關,但董在革命題材創作和人物繪畫方面的功力確實在業內有口皆碑。當時,董以此寫生請教了徐悲鴻、艾中信、蔣豐、吳作人、羅等畫家。值得壹提的是,從素描中,我們可以看到董有兩個創造性的突破。第壹張是速寫,除了毛主席側身站在中間位置附近,其他領導人都站在畫面的左三分之壹,而右邊是廣場人群,這樣左右懸殊的布局按照壹般構圖規律看起來是不平衡的。另壹個是按照正常的視覺規律,毛主席的右前側應該有壹個天安門門的紅柱。藝術界同仁對董大膽的構圖構思感到驚訝和贊賞,認為首次突破增加了領導與廣場上的百姓的對比效果,壹實壹虛,壹近壹遠,壹少壹多,更能突出節日氣氛。第二個突破被認為是極其大膽的。如果去掉這根柱子,廣場會更開闊。反之,如果這個欄目畫出來,就比較繁瑣了。為了穩定大局,還邀請了幾位建築師,大家都理解並贊同他。著名建築師梁思成評論說:“圖的右邊有壹根柱子沒有畫出來...這在建築學上是壹個大錯誤,但在繪畫藝術上卻是壹個巨大的成功,”不久,董就投入到開國大典的真正繪畫創作中。兩個月後,巨幅油畫奠基儀式結束。開國大典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掀起了壹股“中國風格油畫”的藝術思潮。建成後,《開國大典》收藏於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廳。畫家艾忠信曾做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色彩設置,從人物到場景,其風格足以體現壹個大國的風範。董處理主要人物左側不到壹半的寬度,這不僅是大膽的技術,而且重要的是,他了解構圖的整體情況...《開國大典》的大色很好理解,看似簡單,但紅、藍、金(流蘇、菊花)是刻意安排的。它描繪了壹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裏莊嚴而熱烈的場景……”壹些知名畫家看過後認為這幅畫是不可多得的傑作。這幅畫經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後,在藝術界和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徐悲鴻看完《開國大典》後非常激動,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董圓滿完成任務,值得壹百分。”但同時他也用西方油畫的傳統標準做了後半段評價:“因為缺乏油畫特色,也要扣五分。”這裏的“缺少壹點油畫特色”是指這幅畫在很大程度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和風格。但這正是很多畫家認為的開國大典的成功之處。如果傳統的油畫是用燈光和色彩來創作的,這幅畫就不會有這麽熱烈的氣氛。艾忠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開創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格。這是壹種新的油畫類型,成功地繼承了盛唐裝飾壁畫的風格,體現了民族繪畫的特點,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至此,畫壇掀起了董壹直倡導的“中國油畫風格”。《開國大典》無疑成為了這壹理論的典範之作,這壹思潮影響至今...1953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刊登了油畫《開國大典》。也是在這壹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將《開國大典》印成成人畫在全國發行,發行量達到高峰。
1喜歡2006瀏覽
裝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