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說教學程序
第壹課時-----《望嶽》
〈壹〉.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體顯示: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紹(由學生展示有關文字資料)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讀全詩
學生對照註解,自讀自悟 , 展示圖片,創設情境氛圍,讓學生領略到詩人蘊含於景物中的淩雲壯誌、萬丈豪情。
〈二〉、網絡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學生們推薦網站,引導學生自主瀏覽。
2、聽配樂朗讀,再次把學生帶進詩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妳們能談談對《望嶽》的了解嗎?(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走進課本,小組合作探究。)
4、師生***同配樂朗讀。
〈三〉、知識內化,個性展示
1、這壹環節我出示古箏、笛子、琵琶這三種樂器(多媒體顯示),讓學生從中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壹種樂器來配合這首詩。並說出:為什麽妳要選這種樂器?來壹個個性大展示。(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學生的思維得到縱情放飛,最後教師作綜合點評,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欲都得以高漲,使課堂氣氛燃起熊熊之火。)
2、為了進壹步提高學生的朗誦興趣,我又組織全班同學分組競賽朗讀,。
(至此,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學生真正做到了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四〉、拓展深化,即興創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嶽》改寫成壹篇敘事寫景的散文,在悠揚的笛聲中學生文思泉湧。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主要讓學生在情境感悟中體味詩人的酣暢豪情;在網絡交互中重獲立體的語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構建自己的詩歌鑒賞;在反復誦讀中展示學生的個性與才華,從而營造出壹種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使自己努力成為壹名新課改的實踐者和執行者。
以上就是我這節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篇三:初中古詩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錢塘湖春行》,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壹堂課的基礎。
壹、說教材
《錢塘湖春行》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這是七言律詩,是作者被任命為杭州剌史,早春遊湖時創作的,是壹首描寫錢塘江早春美景的著名七律。作者通過描寫西湖早春旖旎動人的風光,抒發了作者早春遊湖的愉悅閑適之情和對錢塘湖春景的喜愛,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之美的熱愛。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初中壹年級的學生對於詩歌具有壹定的了解,有能力結合註釋簡要說出全詩大意,但對於詩歌藝術特色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我將引導學生從寫作順序和修辭兩個方面深入,學生將從內容和藝術特色兩個方面***同把握詩歌的情感,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註釋解釋全詩大意,並能說出作者創作的觀察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用語言描述所見美景。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內容,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五、說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試著用語言描述圖片上的美景。引導學生照顧到全景以及最具特色的景觀,之後用鼓勵性語言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同時自評或互評問題所在。
經過互動,教師總結學生問題:1語句啰嗦,用詞不講究;2敘述缺乏邏輯性和條理性;描述沒有情感滲透。然後教師引題:“美景之所以美,是因為有好的詩句清晰細致地描述。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中唐的偉大詩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通過此環節,學生可認識到,描寫美景是要遵循壹定的順序,並且需要簡練而別致的語言的,為走近文本做好鋪墊。
此後,用多媒體出示白居易的人物生平與律詩的相關知識,學生可在知人論世的同時對本詩的基本形式有所了解。
(二)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範讀,並引導學生通讀全詩,結合註釋來解釋全文大意。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能夠順利了解到全文的內容,初步感知到全詩的情感,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我將引導學生關註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並請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試著體會壹下作者的觀察順序。
經過思考,學生可以總結出:
描寫了水、雲、鶯、樹、燕、泥、花、草。這些景物大致可分為如下兩組:
水、雲、花、草————————遠景,靜景
鶯、樹、燕、泥————————近景,動景
觀察順序是由遠及近再到遠,由靜及動再到靜。
此處學生可能會不太理解為何花和草是遠景,我會結合圖片進行解釋:“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遠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綠蔭連綿猶如水壹般的草。”
通過這個互動,學生會對景觀的順序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同時對描寫花和草所使用的藝術手法有了清晰而生動的了解,這為下壹個環節“這樣寫有何好處”做了鋪墊。
其次,我將設置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壹個問題:這樣寫有何好處?
引導學生得出如下結論:
從距離上講,由遠及近再到遠,突出了景觀優美而豐富,遠近四處都是美好的景色,也側面寫出了景色太美讓人目不暇接的感受;從動靜上講,由靜到動再到靜,體現了觀察的真實性,遠處的景觀體現靜態的美感,近處的景觀鮮活生動,符合真實生活的邏輯;遠近結合,動靜交叉,使整首詩既富有整體上的畫面美感,局部又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既描述了美景,又寫實地體現了客觀存在,呈獻給讀者壹副非常真實,具體的西湖春景圖。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將奧斯維辛現在的美好與奧斯維辛過去的痛苦相聯系,用“不該”二字進行連接形成鮮明的對比,歷史上的奧斯維辛與現在的奧斯維辛反差越大,就越讓人無法接受,也暗示著讀者不要忘記那個傷痛。
通過這樣環環相扣的環節在學生掌握寫作手法的同時,也能將文本內容與自身經驗相結合,在體驗了語言美感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文字的真實性與作者描寫的生動細膩之處。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思考並討論:頷聯中的“爭”和頸聯中的“沒”兩字可否“啼”“遮”?為什麽?
引導學生得出如下結論:
不可以。此兩處都是在運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觀的特點:首先,“幾處早鶯爭暖樹”是將“鶯”擬人,用人爭先恐後的樣子描述早春的鶯鳥成群結隊地在樹上鳴叫的場景,若將“爭”換成“啼”,使“群鶯鳴樹”的樣子不夠形象生動,也缺乏動態的活潑感;其次,“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將“草”擬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沒”,而春天的綠草還不是很茂盛,被風吹也不會顯現出劇烈的搖動,就像是剛剛沒過馬蹄的水灣壹般,清淺而柔順。此處若是將“沒”換成“遮”,讀者就失去了將草和水相關聯的想象空間,語言表達就會略顯平淡,不夠真實生動。
七年級的學生對“擬人”這種修辭比較熟悉,但其實還有壹種類似的手法“擬物”也常常應用於古詩詞中,“擬人”與“擬物”同屬於“比擬”。通過次環節的學習,學生對“比擬”這種手法有了更為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最後,我會引導學生思考:本詩中除了比擬,作者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引導學生得出如下結論:除了比擬,還有對仗,每聯上下句之間不但字詞對偶,平仄和押韻也都達到了律詩的要求;另外首聯下句還使用了誇張,用雲水同低誇張地表現了春水初生,白雲低垂,水天壹色的場景。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將對全詩的藝術特色有了整體而全面的把握。至此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任選壹張再次進行口頭描述,註意描述的順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可使用壹些修辭增加畫面的真實感,遣詞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邏輯。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采用對比式,旨在將本節課的關鍵點清晰有條理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有明確的思路,因此對內容有更為深刻地理解。
以上就是初中語文《錢塘湖春行》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