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感覺包括:嗅覺-鼻子,視覺-眼睛,味覺-嘴巴和舌頭,聽覺-耳朵,觸覺-身體的許多部分。這樣,除了眼界,還有很多感悟,也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比如柳宗元的《秋聲頌》,描寫景物基本靠聽覺。李昭《李某夜吹笛》“李某秋夜在瓜州吹笛,船很窄。調開始,群眾都在休息。幾分鐘後,微風悄然而至。不壹會兒,船夫賈柯抱怨起哭泣的聲音。”這裏的風景是放在聽覺裏的。
盲人詩人周家第,失去了明亮的眼睛,卻把世界看得更透徹。
在文學創作中,作家和詩人的思維極其活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借用和交流的。詩人的感覺器官應該在詩歌中公開地互相交流。就像劉勰說的“詩人有物感,聯想無窮”。當詩人的感情澎湃時,他的聽覺、嗅覺、視覺、味覺、觸覺都變得非常接近和敏感。於是,在詩人徜徉的世界裏,聲音有了形狀,花朵有了歌聲,芬芳有了色彩...
修辭學上稱之為“心靈感應”或“通感”。例如,春風在江南岸是綠色的(王安石:在瓜州劃船)。作者將觸覺上的春風變成了視覺上的“綠色”形象,讓人強烈感受到春風的魅力。
“聽起來像是蟬坐在森林裏的樹上/灌百合花。”(荷馬史詩)聲音轉化為流動的液體,帶著百合花的芳香,詩人用視覺形象來描述聲音的美。如果詩歌的形象沒有被其他感官變形,聲音是無法形容的。
2.跪求壹篇論文。要求:由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描述的手。銀杏葉的秋姑娘歡快地跳著優美的華爾茲來了。樹葉漸漸褪去綠色的光澤,不知不覺穿上了壹件金色的禮服。我挑了壹塊,在手中仔細撫摸。它不光滑,但也不粗糙。秋風帶走了它的水分,有點硬。樹葉。我把樹葉放在鼻子前,深吸了壹口氣,淡淡的清香縈繞在心頭,那是大自然的氣息。樹葉像壹把把展開的小扇子,美麗的蝴蝶靜靜地停在樹枝上。春天葉子是淺綠色的,夏天葉子豐滿。秋天,銀杏葉五顏六色,有的黃,有的半黃半綠,有的全黃。陽光照射進來。沒有被陽光照射到的葉子也不甘示弱地在枝頭搖曳。當風來的時候,它們會趁機靠近,交頭接耳,有的會依依不舍地離開樹的懷抱,在半空中飄飄灑灑地飄落...風過之後,又歸於平靜,仿佛沈浸在自己的遐想中,沈默不語。這些銀杏葉既不知道什麽是死亡,也不知道春天會再來。它們很大。無數的樹葉做著同樣的工作——把生命的乳汁獻給大樹。這些葉子很簡單,默默無聞的活著,沒有張揚。然而,這片不起眼的葉子卻能向人們報告春天的消息,給人們帶來希望和歡樂。還能為烈日下的人們提供綠蔭休息;秋天來了,它願意犧牲自己,回到樹的根基和大地的懷抱。秋天的銀杏葉遠沒有春夏的樹葉那麽生機勃勃,卻充滿了成熟!因為它懂得奉獻,所以才是現在的樣子。為了生命的輪回,無私而沈默。寒風吹來,金黃的銀杏葉飄落下來,仿佛在講述壹個美麗的故事。
3.每壹種感覺的作文往往給人壹種幹巴巴的空虛感。所以老師要求他們多看書,多練習,但這兩點並不容易做到。小學生有著孩子應有的天性,他們的心思大人很難理解。除了閱讀和寫作訓練,教師還應該教孩子使用壹些寫作技巧,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增加作文的可觀察性。可以增加孩子對寫作的興趣,減少寫作過程中的痛苦。普通人有五種感受方式:看、聽、聞、觸、嗅。學生用這五種感受去寫,會有更好的效果。大部分小學作文都是命題作文,無非三類:記筆記,寫人,寫風景。以作文《秋遊》為例。小學生喜歡玩,喜歡新鮮事物,喜歡平時難得壹見的東西。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手摳,壹定會讓妳受寵若驚。老師只需要教他們編排作文結構就可以了。作文從視覺開始:看天空,秋高氣爽,陽光溫暖明亮,天空湛藍,有些雲在飄動,有些像...然後用聽覺:聽聽野外的風聲,聽聽風吹過樹林的聲音,聽聽風吹來的樹葉。聽聽小腳丫踩在幹草和落葉上的聲音,聽聽大家的歡聲笑語...然後觸摸:秋風很放松很自由,頭發和衣服都在飄動,撿起壹片落葉,觸摸它上面的脈絡,輕輕拂過粗糙的樹幹,找壹片草地坐下來野餐,感受太陽和大地帶來的溫暖和踏實...文中沒有太多的嗅覺和味覺,出場時機也很自由。看天氣。妳可以聞到草地上野花的香味。當妳走在落葉覆蓋的森林中,妳可以隱約聞到泥土的芬芳。當妳坐在草地上吃東西時,美味的食物壹定會深深地誘惑妳的鼻子,讓妳的味覺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官在記筆記和寫文章時也非常有用。“聽人說話,看人走路,說自己的話,想自己的事”,這壹切都需要調動年輕作者的五官。紀實文章要用視覺和聽覺。眼睛要見證事情的發展,耳朵要記錄別人的話,心理活動也要描寫,所以作文不會太生硬。作家要註意細節,細節要自己去觀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靈感受,用頭腦思考這是壹個什麽樣的人。綜上所述,並不是每篇文章都要用到五官全部。五官出現的順序並不固定,感官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幻的(大腦加工產生的心理作品,比如用鼻子聞陽光的香味)。教小學生用感官寫字,會減少他們的抵觸情緒。多壹個技能,多壹個精彩。
4.用各種感官來描述蒲公英300的組成,即飛行的蒲公英
在微風的撫摸下,遠處的小樹在肆意地跳躍,仿佛是被別人抓傷的孩子,歡快地跳躍著。突然,在我朦朧的視野裏,我看到壹朵蒲公英遠遠地拖著。毛茸茸的頂部像壹把完美的傘壹樣張開,試圖飄向更高的地方,越升越高。不知何故,它揭示了我長久以來的記憶...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喜歡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在那個自由的時刻,我經常看到父母對我做的事情:伸手要衣服,張口要食物。從不擔心生活,從不詢問生活的艱辛。這樣的生活,常常讓我有了在同學面前驕傲的資本:反正我媽又給我買了特步的衣服,妳羨慕我啊!而每當我看著那些努力學習的同學,我總會對自己暗示:沒事,我的未來都是父母鋪的,我又何必擔心自己的未來,讓自己苦不堪言。直到蒲公英的出現,這壹切都改變了。
那是壹個周六的晚上,媽媽帶我去郊外散步。我們獨自走在家鄉的小路上,路邊的花草也不禁被這壹幕感動,手舞足蹈。在安詳寧靜的環境中,我們讓微風輕撫我們的臉龐,讓金色的陽光灑滿我們的全身。突然,壹個小金球向我們飄來。定睛壹看,原來是壹只葡萄牙公鷹。
“哇,好漂亮!”我忍不住尖叫起來。
壹篇500字的散文《秋》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融合了場景,用各種秋風在這片土地上悄然吹拂。就這樣,秋天來了。獨自走在校園裏,壹陣涼風拂過臉頰,帶著花草的清香。是甜的嗎?擡頭望去,樹上的葉子有點發黃,風卷著幾片葉兒在空中飛舞,仿佛與秋風共舞。迷人的舞姿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很多詩人都曾為之陶醉,現在我也為之著迷。我不像詩人那樣充滿文采,唱著“我心裏特別有味道”,也不像音樂家那樣能構造出無數動人的樂章。才懂得欣賞這樣略帶傷感的風景。那些漫天飛舞的黃色葉兒,最終都會落到地面。那壹瞬間就是它生命的終結,也許再也沒有人關心它了。也許,只能等到清潔工把它們收集起來,最終變成肥料,滋養來年的綠葉。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前者為後者鋪下壹道美麗的風景,等待後者更加燦爛地綻放。李清照曾說:“生為傑出者,死也。”往年的秋天,上學的小路上只有幾個人在走。那種感覺最適合秋天,蕭瑟而深沈。那時候我壹直記得文人墨客唱出的秋天的各種風格,賦予了秋天壹萬種情懷。有亡國之君李後主“明月如鉤,孤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悲涼,也有義安俗人大義凜然的情懷。總會有壹些感情,說不完,說不清楚。哪怕是“重陽節”“東籬飲酒”,也難阻擋秋天“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盡管如此,我還是深深地愛著她的堅持,這種堅持是悲傷的,也是快樂的。秋天的快樂源於收獲的季節和壹年的辛勤勞動。所以我覺得秋天就像人生,有快樂也有悲傷。如果單調,那就是不完美,秋天完美的詮釋了這壹切!秋天,山上的楓葉是紅色的。“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話是對秋天最好的贊美。我在秋風中感受秋天。
6.秋風構圖運用了多重感官。秋風構圖用多重感官來描述如下:
有人說:“秋天好美!”特別想找秋天。
秋天到了,田裏的稻子成熟了,黃澄澄的稻子像壹大塊金子。在東邊,人們開著收割機來到這裏。他們讓每壹粒米都進了倉庫。
樹林裏的秋天,各種樹的葉子都黃了,壹片壹片地落在池塘和地上。然而,松樹仍然昂首挺胸,壹動不動地站在風中,樹葉仍然那麽綠。
秋天在花園裏。花園裏的菊花盛開,有紅色、黃色、綠色、白色和橙色...這些菊花的花瓣像細細的蘿蔔絲。有些菊花的花瓣全部展開,露出亮黃色的花芯;有的菊花只展開兩三片花瓣;還有含苞待放的菊花,仿佛花瓣即將開放。
果園的秋天,果園裏的蘋果、橘子、香蕉等水果都成熟了。叔叔阿姨們拿著籃子,壹個個摘水果。那些沒摘的水果好像在說:“快摘我們吧!想買水果的等著我們呢!”
秋天在人身上。人們穿著毛衣、背心、毛衣等等。
秋天在哪裏?秋天在孩子們的眼裏。只要我們不斷探索和發現,就會獲得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