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高約23米,呈六面七級鬥拱狀,氣勢雄偉。塔頂呈六救形,頂剎為鐵鑄葫蘆形,四周有六個上翹的檐。屋檐造型優美,掛著塔鈴。微風吹過,風會攪動鈴鐺,使鈴鐺發出悅耳的叮當聲,仿佛在演奏壹首動人的樂曲。
文峰塔塔身六面有36個真假窗臺,18個窗臺用於俯瞰,即每三個窗臺中有兩個只是裝飾,相鄰兩層的分布並不相同。
整座塔為磚木結構,塔身分為七層。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壹層壹層向上收縮,整個塔身覆蓋著白灰,外表光鮮亮麗。塔內有六層樓梯,每層都是懸梁結構,塔內還有木制樓梯供遊客攀爬。塔的基礎是大理石的,方圓有30多米。
為填補“土地不足”而建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江西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朱琳認為,文峰古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壹處匯聚了歷史文物和故事的人文景觀。
因為遼河在明代被稱為龍江,文峰塔原名龍文塔。據《清同治十年安義縣誌》記載,明崇禎三年(1630)正月,安義名門士紳聚在壹起觀天勘地,到了風水上,得出安義縣南門左側空出,稱為“青龍”。再加上向東匯流,“下關”極為松懈;只有立壇立塔,才能把這個“地荒”補上。著名諫官徐大祥聯合鄉紳許昆基、劉成烈、何仁華、周應賢、萬年嘉等主張跑步。縣長賀娟順應民意,帶頭籌款,全市人民紛紛附和。
古塔的修建始於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秋,大約用了壹年的時間,建成了壹座五層的塔。但因資金枯竭,無錢修繕,於是封頂完工,取名龍文塔。
人報恩,捐錢修繕。
清雍正十三年(1734),安邑知府宮溫室內塔身殘垣斷壁之時,他回到衙內處提出修繕,並帶頭捐款。安義縣人民積極響應,在龍文塔舊址上棄舊立新。三年後繼續建成七層六層的寶塔,風格依舊。改名為文峰塔,意為培養文風,扶助教化禮儀,復興文化,培養人才。
清朝順治年間,壹個叫如意的和尚集資在塔西北建立了龍文寺。康熙七年,在“龍文廟”前建立“百年老坊”,後又建立“曲思亭”。據說以前的官員都會踏足亭子,聚目打坐,總結前任的得失,思考今後如何進步;當我離開大都會任麗音樂廳時,我想到了過去,或小心翼翼地選擇我的詞,或寫詩和對聯。我很感動,慢慢地走了。
文峰塔經歷了百年風霜。雖然沒有塌,但是已經修了很多次了。1978年,安義縣委撥專款重建,1989年,安義縣人民自發捐款第壹次修建塔基礎,創造了花崗巖六角石墩,緊靠塔身兩側菱形防護塔石臺的對角線邊緣,旁邊還有1米高的護欄石柱。這座塔的入口有兩個側面和三個臺階。第壹座石臺邊緣對角線長度為4.85米,水平高度距地面5.65米。周圍有寬1.5米的臺階,東西兩側相互對稱。1998和2002年,南昌市人民政府兩次撥款維修該塔。1985年文峰塔被列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1986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單位,2004年被申報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戰爭,建塔的道路崎嶇不平。
關於文峰塔的神奇傳說數不勝數。相傳古時候,龍江河碧波中,有壹種烏魚精,修煉成千年之妖,經常興風作浪,淹沒莊稼,吞噬村莊。讓世界不得安寧,哀嚎不斷。
壹天,壹個仙女給了壹個官員壹個夢,讓他建造壹個塔鎮妖,拯救眾生。官員們皺著眉頭醒來,非常焦慮。雖然他做官多年,但他缺錢。建造壹個塔鎮惡魔是很難的。後來,他辭掉道士,周遊列國,決心集資造塔,在奔波中因勞累過度咯血而死。在生命的最後,他留下了壹句哀嘆:“不負天命是小事,不負眾望是大事。官場多年,未立功報效故土,死而無憾。”
關於文峰塔的來歷,民間還有壹種說法。500多年前的壹個秋夜,熟睡中的安義縣令突然來到奇夢,只見龍江上空烏雲翻滾,飛沙走石,壹個面目猙獰的怪物,正在興風作浪,它的血盆大口不斷地吞噬著生靈。瞬間,張牙舞爪向他撲過來,縣令嚇得滿頭大汗,手腳麻木。危急時刻,東方出現壹道彩虹,天空充滿陽光,壹條金龍冒著煙從天而降。瞬間,怪物消失,歸於平靜。只見壹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走近縣令,說這是壹個舉足輕重的地方,將來城市會繁榮昌盛。為了清官利民,必須在城東建七塔。說完,老人飄然而去。縣令得此夢,勵精圖治,為民建塔,但連年戰亂,夙願始終未能實現。
安義縣的標誌性建築
雖然在這兩個故事中,想建塔的人都沒有成功,但古塔終究還是建成了。雖然幾經修繕,但至今仍屹立不倒。
文峰塔東面是西山,南面是湍急的河流,西面靠近繁忙的安義橋,北面是安義縣城。登上文峰塔,縣城盡收眼底。郁郁蔥蔥的樹木點綴著琉璃瓦屋頂,南邊的遼河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就像壹條飄動的絲帶繞城而過,遠處的山丘山巒疊翠。
縣級重點保護單位“魁星閣”和“寒亭”與古塔三角相連,相映成趣。雄偉的景象令人耳目壹新,難以忘懷。每當夜幕降臨,文峰塔上的霓虹燈勾勒出塔的全貌,宛如壹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佇立在遼河岸邊,吸引著無數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