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潮汕工夫茶的歷史是怎樣的?

潮汕工夫茶的歷史是怎樣的?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最具特色的飲食習俗之壹。張華雲先生曾寫《潮汕工夫茶歌》雲:

閩粵相連,姻緣不盡。五母適陳三,荔枝切。福建茶秀粵東,鐵觀音茶名聞遐邇,蓓蕾化為塵,繩索婉約。四十泡壹斤,三杯不盈不虧。潮人有窮有富,嗜茶如命。和、愛、精、潔、思,茶道無敵。水、火、器、煮、飲,淋漓盡致。薄鍋煮清水,泥爐燒芯。壺推陳夢小,杯深凈。西湖聖泉,普桑龍泉液體。四指飛輪,洗滌器幹凈,熱。軟條周圍都是細粉,先把泡沫洗掉。關羽巡城,韓信下令兵降。壹壺幹茶熟了,喝完看不到壹點碎屑。壹個沖號是皮的,香味四溢。二三燈心草為肉,香留齒頰。四藺極陰,清風生兩腋窩。腦子裏全是奇思妙想,腸胃壹清二楚。匪獨治渴,夏盛冬不止。沒有壹天是活不下去的,萬惡容易。潮人遠行,處處留痕。我遇到的是老家的人,我是外地的陌生人。* * *三兩杯,交流家鄉新聞。鄉愁始於莽鱸,鄉愁如膠漆。知道工夫茶最有凝聚力。昔日人開門戶,歷朝歷代皆有所得。它是壹種茶文化,它是全世界的精華。

首先,茶,鳳凰單叢

中國人喝茶已經有很長壹段時間了。采茶在《詩經》中已有提及。漢代以後,飲茶興盛,但高潮還是在唐代,那時已經有了“茶會”和“茶宴”。陸羽寫了《茶經》,集中了飲茶的理論,開創了壹代飲茶之先河,自己也成了茶神。《賈超嶽峰記》中說:“功夫茶的烹調方法,是以陸羽的《茶經》為基礎的,而且器具更加精巧。壹爐壹瓷碟,杯數視客人人數而定。先將泉水儲水箱用細木炭炒至沸騰,將福建茶倒入壺中,蓋上蓋子,反復澆在上面。然後,倒出來,小心翼翼地啜飲。氣味芬芳,比嚼梅花更清。”可見,在清代,潮汕工夫茶非常普遍,節目與現代工夫茶非常相似。“壺中倒福建茶”指的是福建產的鐵觀音。事實上,鳳凰山也出產名茶,被稱為“鳳凰單叢”。不幸的是,文章中什麽也沒有提到。據《潮州府誌》記載:“廣東不產茶,但所賜之物產於福建。饒平附近的百花山、鳳凰山植物很多。百花山又名代照山,故稱代照茶,品之不邪。在大埔,大麻、殷娜和其他山區都產茶,現在仍可飲用。其余地方的茶都是苦而不香的。”可見鳳凰茶最遲在清代就在潮州種植了。

在潮汕出產的茶葉中,鳳凰茶氨酸以其清香、耐泡、獨特的天然花香而聞名。這首先與鳳凰山的自然地理條件密切相關。鳳凰山位於潮州東北部,饒平、豐順、大埔三縣交界處,北回歸線附近。這裏常年雲霧繚繞,山巒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幾座,其中粵東第壹峰鳳凰屋基,第二峰烏雞頂,名茶多產於峰雲上。其次,鳳凰茶有獨特的制作方法。這裏的制茶分為“萎雕-發酵-殺青-揉撚-烘焙”五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操作方法。

鳳凰茶品種繁多,香型各異,品質隨季節而異,其中以“鳳凰單叢”最佳。“鳳凰單叢”指的是那些經過多年測試並被鑒定具有不同天然花香的優質茶樹。在生產過程中,它們被單獨采摘,初步制作和幹燥。它的制作特別精致。必須在春天陽光明媚涼爽的壹天下午1━4采摘,采摘後必須分株堆放在陰涼處,然後進行初加工。如果妳在雨天、晨霧或午後樹蔭下采摘,妳就不能制造單叢茶的香味。鳳凰單叢中,單叢茶品質最佳,素有有形美、色綠、香甜“四絕”之稱。沖泡時,幾步之外就能聞到它的香味,回味無窮。

第二,茶具

飲茶之風遍及全國。潮汕工夫茶為什麽能脫穎而出?關鍵在於“時間”二字。工夫茶最重要的是“茶具”和“沖泡方法”。“工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包括十幾種:

紫砂壺,潮州話叫“沖管”,也叫“蘇管”,因為它來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壹種。選擇茶壺好壞有四個字的公式,說“小、淺、齊、老”。茶壺分二人壺、三人壺、四人壺,以陳夢、鐵花幹、秋浦、花萼園、蕭山、袁喜生的為最珍。壺的樣式很多,小如橘子,大如橘子,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壹般是鼓形的,因為比較直,比較渾厚。壺的顏色很多,有朱砂、仿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壹種壺,銀砂發亮,珠子無數,俗稱柚皮砂,最為珍貴。不過,不管款式顏色,最重要的是要“小而不大,淺而不深”,因為大並不“硬”。除此之外,我們還講究“三山相合”,即壺嘴、壺嘴、柄要在壹條水平線上,這是評價紫砂壺好壞最重要的標準。檢驗方法是把茶壺蓋上,放在桌上。如果紫砂壺的壺嘴、壺嘴、手柄都是平的,就是上品。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個字:小、淺、薄、白。小的是壹小口;淺水不離底;潔白如玉襯托出茶的顏色;薄如紙才香。潮州飲茶人常珍藏白底青花、寬平底、杯底有書的“若神杯”。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產的小白瓷杯,也算是杯中極品。

洗茶大如碗,濃淡眾多。工夫茶壹定有三種,壹正兩副:壹種是正洗著泡茶杯;洗壹個泡缸;另壹個用來裝洗漱杯中的水和泡好的茶。

還有各種風格的茶杯和茶盤,如滿月形和棋盤形。但無論什麽風格,重要的是寬、平、淺、白。盤面較寬,客人長時可以多放杯子;碗底是平的,不會讓茶杯不穩晃動;邊緣是淺色和白色的,以襯托茶杯和茶壺,使它們變得美麗。

茶席,比茶盤小,用來做壺,種類繁多,但總之要註意“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倒罐時方便多裝開水,這樣茶就不容易涼了。茶席裏面也要有壹層“席氈”。“氈墊”的作用是保護茶壺。它是根據茶席的形狀和大小用絲瓜切的。之所以用絲瓜代替布,是為了保證沒有異味。茶葉灑完後,要把茶壺倒過來,以免壺內積水。

水瓶和碗是用來儲存水泡茶的。水瓶,頸飾肩掛,平底,有柄,素瓷青花最好。還有壹種龍,嘴巴和脖子上都有龍的裝飾,也是上乘之品。水碗是用來儲存泡茶用的水的。它們大約有壹個普通花盆那麽大,有很多款式。明代制作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繪了碗底的兩條金魚。當人們舀水時,他們攪動水。這條金魚好像和它壹起遊泳,很有意思。不過,這東西現在已經很少了。壹般多為素瓷青花,放在茶床上,蓋著猩紅色的木蓋,舀水時才嚴重揭開。

靜竈裏有壹股紅色的騷動,潮安、潮陽、揭陽都做過,樣式都很好看,形式也不壹樣。特點是長,六七寸高,加炭的爐芯又深又小,使火候均勻,又省炭。小竈有蓋有門,不用時蓋上蓋關上,經濟又方便。此外,還有壹種“砂壺”,以潮安豐溪所制最為著名,俗稱“茶壺”。它是由沙子和泥土制成的,非常輕。水壹燒開,小蓋子就會傾斜,發出悅耳的聲音。

不過現在的人對功夫茶具已經不那麽講究了。不像過去,燒水壹定要用優質木炭或元素炭和泥爐。

三、釀造程序

工夫茶有壹個非常復雜的程序。按照流程來說,就是治器皿、取茶、候湯、泡茶、刮沫、倒壺、燙杯、泡茶等等。

處理裝置包括生火、拔火、煽爐、清洗裝置、待水、倒杯六個動作。“等水”、“倒杯”是指砂碗中的水呼嘯壹會兒後,聲音突然變小(即會變成“魚眼水”),即提起砂碗,倒壺、倒杯,再將砂碗放在竈上,然後上茶:將茶葉打開,倒在白紙上。因為細粉最濃,喝多了茶容易發苦,也容易堵壺嘴。如果粗細設置得當,可以使茶色均勻,茶味逐漸發揮。需要適量的茶葉,茶壺是泡茶的標準,七成茶就夠了。如果太多,不僅茶太又粗又苦,而且好的茶葉大多是嫩芽。如果它們在沸水中浸泡後被拉伸,會變得很大,連水都沖不進去。但是太少做不出味道。

《茶經》說:“湯是茶的生命。看到像魚眼壹樣沸騰,微微可聞。馬鐙邊緣如珠,為二沸。為三個沸點興風作浪、鼓浪。壹個沸騰太幼稚,這叫嬰兒沸騰;三沸太老,叫百年沸;若珠浮於水面,聲松,正是時候。”這個時候,泡茶的時間剛剛好。打開茶壺蓋,將滾燙的湯沿著壺邊倒入。不要直接沖進壺中,否則會沖破“茶膽”,使茶變苦。沖的時候,把鍋挑高。叫做“沖高熱情低”。開水對茶葉的高度沖擊,使茶香揮發更快,而茶素中的單寧揮發不出來,所以這種茶不苦。水壹定要加滿,使茶葉浮起,然後掀開壺蓋,輕輕刮掉壺口的茶沫,然後蓋上壺蓋,再把開水倒在壺上,這叫“倒壺”。淋壺有三個作用:壹是使熱風內外夾擊,迫使茶香快速蒸發;二是停壹會兒,缸裏的水完全幹了,也就是茶熱了;三是洗去壺外的茶沫。倒完罐後,用開水倒杯,這樣可以使杯熱,不要讓熱茶沖在冷杯上,影響香味。

茶有四個字:低、快、勻、盡。茶切不可高,高而慢失香,泡沫遍地,不敬客;“快”是讓香味不流失,保持熱度;“均勻地”是指保持茶均勻地放在每個小把手裏。這叫“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妳不應該壹杯接壹杯地喝。只有這樣,幾杯茶的顏色才能均勻,才能對座位上的客人表示同樣的尊重;“做”就是不要讓剩余的水留在鍋裏。因為只要沒有水,單寧就無法溶解,茶就不會苦。

茶沖出來後,壹般是泡茶者先不喝,請在場的客人或其他人喝。如果盤子裏有三個杯子,先拿哪個杯子也很有講究。壹般先拿下壹杯,最後壹個人拿中杯。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在兩邊的車把拿走之前拿走中間的,不僅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重,也會被認為是對在場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時,妳喝完壹杯之後,壹般要讓在座的各位都喝完壹杯,才能喝第二輪。如果在喝茶的過程中來了貴客,妳就得更換茶葉,重新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