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何其芳 預言 中 年輕的神 指的是

何其芳 預言 中 年輕的神 指的是

預言》首節如同壹支充滿柔情的小夜曲,把讀者帶進壹個夢幻般的寧靜、溫馨、美麗的愛情世界裏,引領我們進入詩人美好靜謐的夢境。“漸近的足音”暗示著詩人即將和幻想中的“年輕的神”相遇,滿懷欣喜之情,可以想象那位神靈的飄忽、美麗,聽見她“銀鈴的歌聲”。“年輕的神”可能是詩人夢中的愛人,亦或就是愛神。渴望已久的日子終於來臨的心情,幻想中年輕的神突然蒞臨現實世界正處於青春期少男的身邊,少男又驚又喜,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壹陣欣喜,壹陣心跳。年輕的神是這樣美麗、溫柔、飄逸,輕盈的腳步如同夜的嘆息,銀鈴般美妙的歌聲又似乎熟悉。這裏,幻想世界中的神同現實生活中的心上人融為壹體,迷離、恍惚,仿佛置身夢幻世界。第二節詩人描繪了“年輕的神”生活的地方,那裏是詩人夢中的天國,詩人由青春女神的儀態、綽約風姿肯定她來自美麗溫郁的南方:那裏有美麗的月色與日光,習習春風吹開百花,多情的燕子癡戀著綠楊。這個夢中的天國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只能使詩人留下美妙而又朦朧的記憶:“我將合眼睡在妳如夢的歌聲裏,/那溫暖我似乎記得,又似乎遺忘。”第三、四、五節寫他對“年輕的神”隆重地接待,熱烈地傾訴,懇切地挽留,諄諄地告誡,纏綿地依戀,並把她引為知己。當她要執意前往時,他又表示願與她結伴同行,用忘倦的歌,溫暖的手,明亮的眼睛給年輕的神以溫暖,以安慰,以勇氣和亮光。至此,詩人已將預言中的神人格化了。詩人願意陪伴她壹路同行,“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再給妳,再給妳手的溫存!”詩人在最後壹節委婉幽怨地訴說了自己的悵惘和眷戀。這壹切只是徒勞,她如行雲,如輕風,如流水般終於棄他而去了。神悄然而至又悄然而去,空留下無窮的眷戀與惆悵。《預言》真實地記錄了詩人對愛情由渴望、欣喜到惆悵的心路歷程。年輕的神是詩人心中的青春偶像,是愛與美之神。據詩人自述,他在19歲那年的夏天,曾經受到壹次愛情風暴的襲擊,“最後給我留下壹片淒清又艷麗的秋光”(《夢中的路》)。這首詩就是詩人經歷了愛情風暴後從心靈裏流出的真純的清泉,它傾吐了“幼稚的歡欣,幼稚的苦悶”。這首詩在構思上十分精致,壹個序曲,壹個尾聲與中間的四個樂章組合成壹首優美的夢幻交響曲。中間的四個樂章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同首尾兩章有著內在的聯系,開頭意外的驚喜與末尾無盡的惆悵自然呼應,留下余韻無窮。問題探究壹、“年輕的神”是什麽的化身與象征?《預言》運用了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繪了壹位來自“溫郁的南方”,有著“銀鈴的歌聲”的“年輕的神”。《預言》中把愛情擬為“年輕的神”,“我”熱切地盼望她來臨表露愛戀,可她卻“無語而來”又“無語而去”,消失了驕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感嘆與失望。這種愛盡管略顯飄渺,卻也是壹首真摯熾熱的向往的夢之歌。這首詩要表達的顯然不僅僅是對愛情的留戀,更深壹層說,詩人是在通過這壹與愛情失之交臂、得而復失的故事,傳達壹種對於流逝的青春與時間的惆悵和思考。在這個意義上,“年輕的神”又象征著必將到來又定會離去的青春。終於,青春的足音走近又消失,時間的腳步“竟不為我的顫抖暫停”。只給他人留下壹點點“空寥的回聲”。二、詩人賦予“預言”怎樣特殊的意義?“預言”出現在首節“妳是不是預言中的年輕的神?”和末節“啊,妳終於如預言中所說的無語而來,/無語而去了嗎,年輕的神?”通過問句質疑的方式,使“預言”傳達了詩歌更為深刻、更具哲學意味的主題。那就是對人生的“得與失”“取與舍”“蠱惑與抗拒”之間的抉擇。在“留下的悲哀”與“失悔的美麗”之間對時間和生命做出的思考。這種抽象的哲思取用了壹個幻美的神話故事的外在形式。何其芳在北大讀的是哲學專業,但他對於人生終極問題思考的興趣卻沒有消失,而是通過文學形象和詩歌語言的形式做出了獨特的、更為詩性與感性的傳達,這本身就是他在藝術上的鮮明特征和獨特貢獻。三、詩人說自己的創作追求:“我喜歡那種錘煉,那種色彩的配合,那種鏡花水月。”(《夢中道路》)怎樣理解這種“鏡花水月”?在這首詩中有所體現嗎?這種“鏡花水月”風格首先在題材內容的選擇,以及意境意象的創造上,表現出鮮明的“非現實”特性。在情緒心態及感覺方式上,體現為強烈的夢幻冥想色彩。在詩歌傳達方式與藝術效果上,形成極為獨特的虛幻迷離的風格特征。也就是說,憑借壹個閃念去展開聯想,把捉住記憶裏的壹個個印象,再把它們有機地組合起來。讀完全詩,意念總不能明確起來,也許是詩人內心湧起壹種靈感,也許是對人生的壹種寶貴體驗,得到神佑的壹剎那的顯像。詩人並無意於讓“神”明確起來,只是真實傳達了人與神靈相遇的那美好而易逝的瞬間。比如,在這首詩中,“年輕的神”未謀面時,幻想“年輕的神”有著“嘆息似的漸近的足音”,經過時的“疲勞的奔波”,將離開時“空寥的回聲”。走時卻是像“靜穆的微風”壹樣飄過的“驕傲的足音”。通過對足音的具體化感覺來烘托成壹個流動的意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