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以風景開篇:“天山滿瓊瑤,以寂寞引我西天。”天山有上萬座雪峰,險峻如水,潔白如玉。他們指引作者西行,壹路上相互陪伴,相互安慰。詩中所謂的“孤獨”,既是林則徐在流亡途中的孤獨,也是他在政治立場上的孤獨。清朝後期,朝廷腐敗無能。外國侵略者先用鴉片毒害中國,當中國“兵少禦敵,無錢支付”時,再用槍炮掠奪土地。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個國家就是處於危急關頭。在這個緊要關頭,林則徐極力主張抗倭,以“虎門毀鴉片”事件震驚中外。但以天皇為首的“和平派”甘願受辱,排斥和打擊“戰爭派”是不合理的。林則徐的心情和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摸魚》中寫的“壹千塊錢買對方如送人,此情何怨”。他忠於殺敵,報效國家,卻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孤獨”是難忘的。林則徐身處茫茫雪原,雪山的寂寞讓他聯想到了自己的孤獨。然後他想到整個“鷹派”被朝廷冷落,中國沿海地區正在遭受侵略者的蹂躪,不能不感到悲哀和憤慨。極度的憤怒,又無可奈何,只能在長笑中發泄。“我在對山神微笑,晴雪難脫。”山不會笑,但此時,雪山在詩人的腦海裏有了靈魂——它們和詩人壹樣,充滿了難以消失的“清雪”。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在《怨》中說:“當年萬裏謀封侯,馬守涼州。現在防守邊境要塞的軍旅生活只能出現在夢裏,而夢裏是不知道身在何處?灰塵覆蓋了舊貂皮裘。胡猶在,鬢先秋,淚空。誰知這輩子,心在天山,老在滄州!”此時,林則徐已近60歲。他看著大漠蒼涼的雪原,可能也會有壹種“心在海岸,老在天山”的感覺。不同的是,宋朝的敵人是晉國,天山地區是戰鬥的前線。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但他們的命運卻非常相似。無論是騎馬鎮守涼州的陸遊,還是虎門剿滅鴉片的林則徐,他們面對的都是直接把杭州當成汴州的南宋朝廷,以及為博取國家歡心而丈量中國物力的滿清政府。他們的理想和抱負只能是“閉關自守”、“塵埃落定”。“我在對山神微笑,更難隨晴雪消失。”壹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在沒落王朝中被排擠。在被貶的路上,有孤獨的雪山相伴,有牽掛卻無人傾訴。他只能嘲笑山神。他嘲笑報國的內心痛苦,哀嘆,黑發壹夜之間變成了銀發。他的笑容很悲傷。
第二,擴大知識面:
1,原詩鑒賞:塞外賦
天山萬人聳瓊瑤,寂寞引我西進。
我對著山神微笑,陽光明媚,白雪皚皚。
2.作品簡介:《塞外雜詠》是現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作品。這首詩寫於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作者被派往新疆伊犁。詩看天山,抒發情懷,很有意思。前兩句描寫了天山壯麗的景象,寫到自己被貶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陪伴,流露出壹種孤獨感。最後兩句寫的是“笑”和“難以擺脫”。從表面上看,他們性格開朗,心胸開闊。其實他們表現的是逆境中的無奈,表達的是老了沒有成就感的悲傷。
3.作者簡介:林則徐(1785—1850)是近代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福”字還有“穆”、“石林”的意思,晚上還有“村裏老人”、“退村”的稱呼。侯官(今福州)出生。1811年(嘉慶十六年)進士。他早期對儒家經典和實學著作的學習,為他日後的政治實踐奠定了思想基礎。他是壹位高級官員,曾擔任江蘇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雲貴總督,並兩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做官三十多年,在14省份都做過官。他所到之處,關心百姓,整頓吏治,興修水利,救民於災,清正廉潔,有“林青天”之譽。1839年6月,他領導的“虎門剿滅鴉片”,震驚中外,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成為世界禁毒的先驅,開啟了近代中國反侵略的新篇章。作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林則徐,面對清朝政治腐敗、經濟衰退、內憂外患,積極探索改革。全世界的中國人都欽佩它積極抵抗西方侵略,堅持維護中國的主權和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