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百家講壇》中的《論語》解讀

《百家講壇》中的《論語》解讀

不要以為我們現在要查孔子的《論語》。我們認為它是深奧的,不可企及的。這裏面有很多玄機嗎?這個世界真正的道理永遠是簡單的,就像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就像春天播種,秋天收獲。《論語》告訴妳的永遠是最簡單的。接下來我給大家帶來壹些論語中的感悟,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論語》真正的道理是告訴大家如何過我們內心需要的幸福生活。其實說白了,我覺得《論語》是壹本很簡單的書,從人倫出發,教大家在現代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快樂,熟悉現代日常生活秩序,找到個人坐標,就是這麽壹段語錄。其實論語很簡單。兩千五百年前,《論語》是孔子在給學生上課時留下的課堂筆記片段。他的學生整理了這些,後來成了《論語》。所以《漢書·藝文誌》中有這樣壹個定義:

《論語》,孔子回應弟子,當代人,弟子,聽到孔子的話。當時弟子各有記載,大師為卒,大師按系列編纂,故稱《論語》。提問的是弟子,他回答的時候,人和弟子互相交談,聽到大師的話。大家有問有答,有交流。就是這種問答,短短幾個字,就流傳下來了。後來,當時弟子有自己的記載,師傅是卒,師傅按系列編纂,所以叫《論語》。大家把這些言論放在壹起,就成了壹部《論語》。所以我們今天看到《論語》,會覺得邏輯上沒有什麽太深的東西。《論語》很少有長篇故事和嚴謹的論述,《論語》都是很短很短的文字。

學生:老師,妳能多說幾句嗎?妳總是這麽健談,我們怎麽做課堂筆記?

孔子:我根本不想說什麽。

學生:老師,如果妳什麽都不說,我們要記住什麽?

那麽他的老師是怎麽回答他的呢?孔子說:天說什麽?四點出行,萬物出世,妳能說什麽?其實這是壹種教育。他的老師對他說,妳看,天在地上,壹直都在。它會說話嗎?它不說話,春夏秋冬不還是好天氣嗎?地球上不都是萬物生長嗎?妳去看天空,聊聊天。那麽《論語》是什麽態度呢?就是用簡單,溫暖的生活態度去影響他的弟子。眾所周知,孔子壹生自稱弟子3000人,其中聖人72人。這些人中的每壹個都是種子。他們把那種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卻不靠那些長篇大論、宏觀的言論。我們說《論語》最終傳遞的是壹種態度。其實在《論語》中我們會發現,孔子在教育學生,講世界的道理時,從來沒有表達過自己的情緒。他壹定是溫柔的,順從的,誘導的,他和別人談判的態度其實並不代表他自己,而是體現了壹種中國人的哲學觀。為什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的意義在於,在這片土地上,他是最有行動能力和人格魅力的這樣壹個人。這樣的人壹定是從我們的生活中自然生長出來的,而不是從空中降下來的,所以我們講的是創世的全部故事。我們可以思考壹下中國最早的創世紀是怎麽來的,是由盤古發起的。但這種開拓並不像西方神話中的突然變化,比如拿壹把大斧子,啪的壹聲,然後閃閃發光,出現什麽樣的宇宙,什麽樣的壹切。這不是中國人的敘事情感。中國人用的敘事,如《三五歷》所述,是壹個緩慢而漫長的過程,值得期待。

上面寫著:天地混沌如雞,盤古生於其中,八千歲。天地開,楊青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壹日九變;上帝在天上,對地球是神聖的。天高十尺,地厚十尺,盤古十尺,故八千歲,日數極多,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它說天地混沌,像壹只雞,那裏安靜。盤古就誕生在其中。壹個* * *呆了多久?八千年了,天地開了。壹萬八千年後,天地開了,但不是壹個固體的裂縫,而是兩股氣流分開了。楊青是天,陰濁是地,也就是陽升成了我們的藍天;被汙染的空氣下降,成為我們腳下的土地。盤古也在其中。是創造的終結嗎?其實這種成長才剛剛開始。中國人講究變化,所以叫“壹日九變”,每天都在潛移默化地變化。就像新生嬰兒壹樣,這種變化最終達到壹種狀態。這六個字其實就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被稱為“上帝在上,聖至於地”。壹個好的人格應該有壹片理想主義的天空,這樣妳才能有飛翔的翅膀,不會對世界上的許多規則和障礙妥協;但是另壹方面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片土地上展開他的行為。只有理想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家而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沒有天空的人是實用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事實上,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是我們的天地

聖人孔子,如盤古。

於是故事繼續說,天地還在動,天高十尺,地厚十尺,盤古長十尺。他和天地壹起成長,所以最後,它成長了壹萬八千年,它成長了壹萬八千年。最後,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這就是為什麽中國人認為叫天地的人是三才,人的意義和天地是壹樣的。大家對西方神話都很熟悉,妳會發現它們往往強調激情、感性、神秘等壹些印象;而中國,強調的是壹種莊嚴的理性,壹種溫柔敦厚的美,這是聖人孔子的姿態。

應該說孔子在後世流傳的形象,是學生們用愛心加在他身上的東西,但更多的是因為他內心有壹種飽和的力量,也就是孟子後來說的:我善於培育我的浩然之氣,就是天地之氣凝結在壹個人的心中,他才能如此強大。

畫外音:《論語》的精髓就是將天之大、地之厚的精髓融入人心,讓天、地、人成為壹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會變得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我們中國人也常說,天時、地利、人和是我們國家興旺發達、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的精髓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嗎?

也就是說,作為壹個中國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什麽?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天地賦予我們的力量,那就是壹個人在自然中的和諧。現在我們提倡創建和諧社會。什麽是真正的和諧?它不僅僅是壹個社區中鄰裏之間的和諧。它必須有壹種敬畏,壹種遵從,壹種妳和生物動物之間的默契,壹種地球萬物和諧快樂地共同生長的力量。如果我們學會了如何提取和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像孔子壹樣獲得心靈,所以孔子在《論語》中揭示了更多的東西,這些東西的色彩非常溫和,給妳日常的真理,但他的內心是非常莊嚴的。他心中有壹股強大的力量。這是什麽?這就是信念的力量。

孔子是壹個特別註重信仰的人。有壹次,他的學生子貢問:總,我們為了將來當大官,向妳學了這麽多。妳認為什麽條件可以治理國家?

孔子說:只要三個就夠了。第壹,強大;第二,充足的食物;第三,民眾對國家的信仰。

這叫自貢問政。從政需要什麽?壹個國家要穩定,政治穩定,需要什麽?大家普遍認為不夠。老師說的很簡單(論語顏淵)。說我告訴妳三件事。第壹種叫國家機器,必須有強大的軍隊做保障。第二是溫飽。第三,人民應該對國家有信心。他說三個就夠了,這很簡單。這個學生矯情,說三個不,太過分了。子貢說:我要走了,那什麽先來?如果妳說什麽我就得去,我總是不著急。如果我說去軍隊,那麽我們不需要軍隊。人要吃飯,但我們還是要有信仰。子貢還沒做,又要問,說,我得走了。什麽先來?這兩個再給我壹個,老師很認真的告訴他,說,吃吧。我們寧願沒飯吃,然後總得出壹個結論,自古人死,沒有信仰人活不下去。他說沒有食物,無非是死亡。自古以來沒有人會死。死亡並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壹個沒有信仰的國家的崩潰和瓦解。其實政治是什麽?政治不壹定讓每個人都過上物質文明發達的生活。它只是壹個標誌,真正來源於內心的穩定和對壹個政權的認同,這壹切都來源於信仰。這是孔子的壹個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團結壹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