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千年紙上的塵埃》出自哪首詩?

《千年紙上的塵埃》出自哪首詩?

歷史是壹面鏡子。鏡子不光滑,照出來的人就走樣了。讀史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他以豐富的人生閱歷,知道前人所寫的歷史,與史實大相徑庭。他感嘆“名利自古苦,到頭來要誰賠?”散的是《論語》:“用之則行,棄之則藏。”這裏泛指成功人士壹生的政治活動。自古功名利祿都是要努力的,但最後妳會把事業托付給誰呢?“那時候的黑暗還是壹個錯誤,末世風俗更混亂。”歷史學家寫歷史,掩蓋當時的黑暗,允許錯誤被繼承,眾說紛紜,從錯到錯,從偽到真。“糟粕不是美的本質,是丹青難寫的精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壹些糟粕,並不是歷史的真正精華。就像畫家的畫筆,模仿外形很容易,但很難畫出精神實質。“區裏充滿了高尚的意圖,它只是紙上的塵埃。”最後他坦承,雖然我無法實現古代先賢的理想,但我會堅持他們的理念(其實就是他的變法思路),雖然寫在紙上的歷史已經塵封!這說明王安石雖然變法失敗,會被寫進被貶謫的歷史,但在他的內心,他依然是堅強有力的。真的是我做夢的時候,醒來的時候,我就在想。讀歷史,我們年輕的時候,絕不會懷疑白紙黑字會有錯誤,會有人效仿。但是有了壹定的經驗之後,妳才能真正有自己的判斷。孔子不是說“四十而不惑”嗎?那麽是不是不到四十的人就分不清是非了呢?今天的事情不能全怪,到處都是假貨,總是說假話。原來是有歷史傳承的。謊言說壹百遍就是真理,不是今天的發明。中國是壹個創造了很多第壹的大國,撒謊造假也是第壹!看完王安石的《讀書史》,真的要好好琢磨壹下。勝者為王,敗者為賊,正史出自皇室文人,必然會褒當前朝,否定前代。史家不是糊塗就是糊塗,或者為君子掩惡,或者在妳的命令下選擇篡改,只能為當權者歌功頌德。隔代修史的時候,又是壹次整風平反。壹件事有很多版本,野史開玩笑說沒有約定。今天能看到的,連當代黨史都變了,紙灰了。怎樣才能理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那麽我們應該如何閱讀歷史呢?如何理解真假?我想起魯迅先生的《紅樓夢》:“只是人生的意義看讀者的眼睛:儒生看易經,道家看淫逸,才子看纏綿,革命家看豐滿,長舌婦看宮中秘事。”如果不是故意的,屁股決定腦袋,也許立場決定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