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聰明伶俐,在佟誌班上得了第壹名。29歲,省考第壹名。30歲入京時,因許婧受賄案入獄。從此,他不僅名利無望,而且生計單薄。他和妻子反目成仇,很快就和弟弟換了壹頓飯。可以說他極度落魄。唐寅寫落花詩的時候是三十五歲。被逐出科舉殿堂才五年,剛剛經歷了人生的低谷。“他胸中充滿了郁勃之氣,他沒有理由發泄出來,所以他已經發泄出來了。”所以落花這首詩看似傷春,實則自得。把它們理解為薄情雅致的浪漫作品,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理解它們。
詩中很多地方表達了時光飛逝,歲月漸老的感覺,這是“白發詩”年輕時的回味。二十五歲時,唐寅發現自己“光彩照人”,不禁感到“悲哀”,並鼓勵自己“名利雙收”。那時候,他還年輕,前途無量;如今形勢大變,雖是既嘆又嘆,卻又添了幾分英雄的絕望。
同時,詩中也充滿了苦悶、失意的情緒,暗示了他在很多地方的痛苦經歷。“春日憂多病,花落雨多風”無疑是他經歷的寫照;而那句“多少好花落了,也沒遇到欣賞的人”借用了“落花”的形象。表達了他才華的悲哀。
以唐寅的才華,遇到這樣的不幸,真的很可悲。只有了解了這壹背景,才能理解他的種種惜花嘆花之情,絕不是士大夫們的閑適呻吟,也不是強說擔心給新詞,而是有自己慷慨激昂的悲憤情懷。但值得壹提的是,落花詩並不僅僅是壹部傷身之作,尤其是修改後的詩,多次透露出唐寅在遭受災難後對名利的全新認識,開始感受到人生的無常,這是他日後皈依佛門的先兆。正是因為詩中所蘊含的超脫、曠達之意,唐寅即使到了晚年心安理得之時,仍偏愛自己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