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西南約100公裏處,有壹個古老的縣城——眉山,這裏誕生了蘇軾。他從小就很有天賦,他的父親蘇洵是壹位著名的詩人,非常重視他的教育。蘇家旁邊有壹片郁郁蔥蔥的樹林。年輕的蘇軾總是拿著壹本書,走向森林的邊緣去讀。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在學習上取得了很大進步。小小年紀,讀了不少書,漸漸能寫壹章了。
偶爾蘇洵看到蘇軾的文章,就誇他:“子瞻,妳的文章進步很大。”至親好友也對他贊不絕口,預言他會是文壇奇才。在壹片贊嘆聲中,年輕的蘇軾不禁有些飄飄然。他自以為博學多才,頗為得意。有壹天,他看完書,覺得天下盡在掌握,於是很自得。他拿起筆、墨、紙,寫下“知天下之言,讀天下之書”的對聯,然後貼在書房門口。壹位老人路過,好奇地看著。看到蘇軾如此自信,他搖了搖頭。
過了兩天,老人拿著壹本書,敲開了蘇家的門。看到蘇軾,他恭敬地說:“我聽說蕭肅先生是壹個年輕的天才。我家裏有壹本古書。據說書中全是倉頡首創的人物,很多人看不懂,所以來求教。”蘇軾想,即使我對古文字很了解,這樣壹個老鄉下人又能怎麽樣呢?於是他隨手拿過書打開。他不認識上面的任何字,突然他的臉變紅了。
老人見此,悄悄上前,繼續拱手,恭敬地說:“請指教。”“先生”這個詞讓蘇軾很尷尬。因為當時只有解疑釋惑,有遠見卓識的人才能稱之為蘇軾先生,只好告訴老人:“這本書很難得,我見識太淺,看不懂。”老人聽了,開懷大笑,說:“小蘇,妳門上那副對聯不是說妳認識世界上所有的字,讀過世界上所有的書嗎?”妳怎麽會不知道這本書的單詞呢?”說完,拿著書,飄然而去。
蘇軾看著老人的背影,很慚愧。他終於從老人的話中悟出了真諦,立即拿起筆來到門前,在對聯前加了兩個字,使對聯變成了:學盡天下之言,立誌讀盡天下之書。
此後,蘇軾壹直在眉山求學。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他和弟弟蘇轍第壹次離開眉山,在父親的陪同下,趕赴北京參加科舉考試。今年順利通過預備考試的兩兄弟,第二年春天參加了科舉考試。經過多年的學習,蘇軾壹舉成為壹名學者。當時著名的文學領袖是歐陽修和梅。
考試開始了,題目是《刑忠論》。這註定是壹場決定蘇軾命運的考試,考試結果揭曉:蘇軾和蘇轍雙雙上榜。特別是蘇軾獲得了第二名。事實上,他應該獲得壹等獎,但考官歐陽修看到文章寫得如此之好,他認為這是他的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他評為第二名。後來金榜公布,歐陽修後悔了。筆試後有面試,題目是《春秋》。蘇軾暢所欲言,獲得第壹名。
歐陽修非常崇拜蘇軾。在讀他的文章時,他頻頻稱贊說:“讀蘇軾的文章,我不禁感到慚愧。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後來他說:“現在來了壹個菜鳥,像我這樣的老人就應該避開,讓他出人頭地。”他還說:“三十年後,大家只記得蘇軾,不記得我歐陽修。”北宋壹代宗師、文學泰鬥歐陽修對壹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說“慚愧”,當然是很沈重的。這對於蘇軾來說,是多麽珍貴而無私的敬佩。
少年成名的蘇軾,起初十分謙遜。聽到歐陽修這樣說,他很內疚,說:“歐陽修是壹個值得我尊敬的學長。和他相比,我還有很多不足。”但後來蘇軾的詩在京都名聲大噪,各地粉絲都崇拜他,他也漸漸有點驕傲了。再加上他才華橫溢,憑記憶讀書,很得皇帝賞識,很快就升到了翰林學士。
正式拜翰林學士後,蘇軾在宰相王安石手下任職。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壹,才華橫溢。文人中,互相欣賞,王安石壹直很欣賞蘇軾的才華,很看重他。當時蘇軾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聰明的他開始嘲諷別人。
王安石因為他的《子曰》,把壹個字解釋為壹個意思。有壹天,偶然說起東坡的“坡”字,王安石說:“‘坡’字源於土,所以可以說坡是土的皮膚。”蘇軾調侃:“照妳的老話,‘滑’字是水之骨?”王安石接著說:“‘巨’字有魚有子,合起來就是魚子的意思。四馬頑,天蟲合為蠶。古人造字不是沒有意義的。”蘇軾遞過去說:“‘鴿’字是九鳥。總知道有沒有典故吧?”王安石信以為真,欣然求教。蘇軾得意地笑了:“石矛說:杜鵑在桑,其子七。連母親和爺爺,* * *都是九。”王安石聽後,覺得蘇軾變得很輕浮,會對他的學習產生不好的影響。恰好朝廷有職位變動,蘇軾被貶到湖州做刺史。
蘇軾在湖州待了三年。三年期滿後,他回到了北京。有壹次去拜訪王安石,正巧王安石有事,管家徐倫領著他在書房坐著等。
徐倫走後,蘇軾百無聊賴,四處張望。書房所有的書櫃都是鎖著的,書桌上只有筆和硯臺,其他什麽都沒有。蘇軾打開硯盒,看到壹個小巧可愛的硯臺。硯臺裏還有墨水,大概是王安石以前寫的。硯盒下面有壹張紙,我拿出來壹看,墨水不見了,寫了兩首詩。
蘇軾想,安史老了。我在北京做官的時候,他哪次寫詩不動腦筋?沒想到,三年後,壹首詩只寫了兩句,就再也沒有結束。蘇軾拿起紙條看了壹遍:昨夜西風過園,吹落黃花遍地金。蘇軾想,真有意思,壹年四季,風都是有名的:春天是和風,夏天是煙風,秋天是金風,冬天是北風。但這首詩說的是西風起,便是秋。那時候,樹葉黃了,花散了,只有菊花在開。此花開於深秋,其性屬火。敢打秋霜,最耐久。隨著年齡的增長,它會燃燒幹燥,不會掉落。說“黃花遍地”不是錯嗎?蘇軾不能為所欲為,卻不能用筆舔墨,按韻續詩:秋花不比春花好,他說要和詩人壹起細細唱。
寫完後,蘇軾認為自己私下繼續寫詩,沒有告訴主人。如果王安石來看這首詩,那就醜了。想把詩帶走,又怕連累管家。蘇軾想了想,心裏很不踏實,只好把詩重新折起來,仍然放在硯盒下面。
沒過多久,王安石進了書房,看到了手稿,認出了蘇軾的筆跡,猶豫了:蘇軾,盡管屢遭挫折,還是這樣輕浮的性子。屈原《離騷》中有“夜宴秋菊”的詩句。讓他再磨礪磨礪自己的脾氣。接著,蘇軾又被調到黃州。
蘇軾和四川黃州人陳季常成了好朋友。閑暇時,他壹起旅遊,壹起喝酒,很快就壹年了。1999年重陽節,秋高氣爽,陽光明媚。蘇軾突然想起來:“曾經有人送給我幾種菊花,種在後院。它應該在秋天開花,為什麽不去欣賞它呢?”正好陳季常來訪,蘇軾拉他到後花園看菊花。
走在菊花架下,只見滿地都是金子,枝頭卻沒有壹朵花。蘇軾驚呆了,久久沒有說話。陳季常問:“為什麽子瞻看到菊花掉花瓣那麽驚訝?”蘇軾說:“妳不知道,我以前以為菊花敗了,只有花瓣縮了,沒有落下來。去年在王丞相府,讀他的詩《詠菊》,寫道:昨夜西風過園,吹黃花遍地金。我以為他搞錯了,就特意加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好,還說要跟詩人認真唱。卻不知道黃州的菊花真的掉了!丞相王貶我黃州,為的是給我看菊花!”然後嘆道:“小弟被貶,我只當是王丞相的私人恩怨。誰知道他沒有錯,是我錯了。立誌要讀遍天下所有的書,也要看遍天下所有的事!學海真是無止境!”
蘇軾吸取這壹教訓後,潛心學習,最終成為壹代人。
入選理由:
學無止境,即使是天才也需要謙虛的學習精神。
阿裏的話
在我們心中蘇是壹個什麽樣的人?他擅長寫作,詩、詞、賦都是壹流的;擅長書法,書法為“蘇、黃、米、蔡”之首;他是個官員,雖然經常被貶謫,但也做過宰相,很重要的大臣;野史也說他會吃,發明的東坡肉流傳至今。乍壹看,這個人很神奇。在任何領域出人頭地都不容易,但他在各行各業都做得很好。也許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
但估計蘇軾最大的遺憾應該是為官不為。與現代社會不同,宋朝有明確的分工。不管是誰寫的文章都是官,也都是小官,民生之類的特殊領域由專業人士處理。在古代,做官第壹件事就是要寫得漂亮。官做得好不好不重要,文章醜不醜。如何給學者做榜樣?所以在宋代,掌管國家大事的都是大文學家、大才子、大學者。改革派的領袖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壹,保守派的司馬光寫了浩繁的史書《資同治鑒》。當然,以蘇軾的學識,無論走到哪裏都是壹個受歡迎的人物,但他偏私,會做壹個中立者。
在黨爭中保持中立是不容易的。顯然,蘇軾失敗了,不得不流放山野。很好,這次流放釋放了蘇的人格魅力。剝奪湖州潼關,貶杭州潼關,貶黃州永璉,貶汝州永璉。他壹路高高興興,到了嶺南,滿腦子都是荔枝。他去杭州的時候,可以修壹條蘇堤,正好可以散步。被貶黃州後,他改善了當地的飲食。這蘇就像壹棵野草,落在哪裏就長在哪裏。中國不缺文人。缺的就是這種性格獨特的文人,雍容高貴,謙讓豁達。
蘇軾的開放還體現在他的自省上。大部分有才華的人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對誰都不理不睬,讓人難以忍受,所以對事物和他人的眼光難免有點高。
有壹個流行的笑話,說佛印和蘇軾在聊天,蘇軾說:“我看妳像壹坨屎。”佛印說:“我覺得妳像壹尊佛。”蘇軾笑說:“我是佛,妳是屎,我比妳聰明。”佛印搖頭不語。回來後,蘇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悟到,心中有佛,人就是佛。心裏全是屎,看人也是屎。第二天,他笑著找到佛印說,妳這個老家夥,妳又陷害我了。
這段話充分說明蘇軾確實是壹個敢於嘲笑別人,也敢於自嘲的人。其實全世界都愛面子,麒麟把自己暴露在皮囊之下更好。如果是他自己,他應該會想盡辦法隱瞞。蘇軾之所以不朽,是因為他不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蘇石雪,也不認為他罵別人別人就罵不了他。他知道他是壹個平等的存在,就像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壹樣。
所以蘇軾雖然喜歡賣小聰明,但也不會讓人覺得惡心。但偶爾聰明也會出錯。比如傳說中他和王安石對戰。王安石三難使他成為蘇軾的學士,蘇軾對他的失敗深信不疑。野史是否可信,我們更願意相信壹個天才也有壹點弱點,比如不夠謙虛,賣弄博學。這就是我們心目中浪漫的蘇。他有情有義。貧窮使人短命,他卻越來越憤怒;流亡使人想家,但他說,“這份心安是我的故鄉”。沒有這樣壹個文人,如此矛盾而和諧,他是幾百年來唯壹的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