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人文梅江,紅色文化

人文梅江,紅色文化

梅江區

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梅江河中遊,梅州市中部,是梅州市委、市 *** 所在地,是梅州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梅州市的“首善之區”。

“山光水色灩灩涵碧,梅江秀區欣欣向榮”,翻開“世界客都?中國梅州”的版圖,梅江區猶如壹顆璀璨耀眼的明珠鑲嵌在客都中央。

梅江兩岸(何誌林 攝)

文化底蘊深厚

梅江

壹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歷史人文資源厚重

(連誌城 鐘小豐 攝)

從古至今,這片沃土上孕育了69位考取科甲功名的文武進士、11位在學科領域獲得最高榮譽的兩院院士、36位戎馬生涯、馳騁沙場的將軍、19位致力於教育耕耘、桃李天下的大學校長。

湧現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壹人”黃遵憲、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和現代繪畫奠基人林風眠等壹大批出類拔萃的傑出名家。

梅江區

有壹個叫攀桂坊的地方

位於梅州古城東郊

是個古老的人文社區

在科舉時代

攀桂坊是翰林進士

舉人秀才成堆的地方

攀桂坊。(高訊 攝)

早在元朝天歷二年(1329年),當地為前朝南宋鄉貢進士楊圭在這裏立了座叫“攀桂坊”的坊表,充滿期望士子蟾宮折桂的命意。據《康熙程鄉縣誌》記載,宋末,福建寧化籍的鄉貢進士侯安國來梅州擔任教育官員(教授),而定居攀桂坊。

翻拍於“梅城老記憶展”。(飛飛 攝)

士子們積累淵博學識

實現蟾宮折桂的晉升階梯

就是星羅棋布的書院和私塾

具有代表性的是梅城的三大書院

東山書院、培風書院、崇實書院

在清朝是嘉應州士子求學的高等學府

(YUMI 攝)

隨著新式教育的興起,培風書院在民國時曾改作梅州女子師範學校,現廢棄。

崇實書院舊址則變成今天梅州中學校區的壹部分,古老的建築早已不見蹤影。

只有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經過修繕恢復原貌,成為人們追思梅州當年文風鼎盛的最佳景點。

東山書院是梅州古老的書院之壹,由王者輔在清乾隆十壹年(1746年)倡建,已漫越了二百六十多個春秋。

攀桂坊也是著名詩人、思想家

外交家黃遵憲的故居

人境廬,是清末愛國詩人黃遵憲的故居。人境廬取意於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的名句。1884年春,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距今已有壹百多年的歷史。(林佛全 攝)

此外,這裏還湧現出李黼平、李仲昭、李載熙、楊仲興、李光昭、楊懋建、黃基、黃藥眠、張資平、黃百韜、鐘動、葉璧華等眾多歷史名人,在廣東乃至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產生重大影響。

因此,有這樣的說法

明清兩代

中國科舉文教之盛在江南

嶺南廣東文教之盛在梅州

梅州人文之盛則在攀桂坊

攀桂坊產生以後,不斷向北擴展它的文化影響力,特別是沿著周溪這條文化帶帶動梅城江北東片和東北區域的文化興盛。而且,它還催促江北西端另壹個文化社區的誕生,即在清初以望杏坊(又名紅杏坊)為名的西區。

紅杏坊是指梅州市梅江區

西郊街道十甲尾、黃泥墩

月影塘、禾好塘、更樓下壹帶

梅江區西郊紅杏坊古民居群

走進這片社區,散落的池塘被古色古香的建築包圍,仔細看這些建築的名稱——聯科第、醉經居、仁風樓、貽谷樓、鶴和樓、節操樓、都察院、秋官第、活泉書室……無壹不散發著濃濃的書卷氣息。

這些建築的居住者均是

“望杏坊”著名的書香世家

其中,梁氏家族就是突出的代表。據了解,梁氏的十八世祖梁慎楨,於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考中進士,官至內閣中書、禮部郎中,後人稱為禮部公;梁慎楨的六子梁心鏡在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考中舉人,在福建任州官,人稱刺史公,後來,梁家更與梅州黃遵憲家族以及其所在的攀桂坊黃家之間開始頻頻通婚,梅城兩大書香之家由此被人稱為“上市梁,下市黃”。

而“鶴和樓”,則是梅州歷史上能書擅畫的秀才、梅州教育界壹代宗師、著名教育家、詩書畫家梁伯聰的故居。

鶴和樓

梁伯聰先後執教嘉善女子中學、女子師範、省立第五中學、省立梅州中學,培養出著名畫家林風眠,著名雕刻藝術大師、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開山鼻祖李金發,教育學家鐘皎光、孫亢曾等壹批傑出人才。

梁伯聰

他的堂姐梁浣春則首創嘉應州女校,先後創辦桂裏女子學校、梅縣女子高等小學、梅縣女子師範學校等,開梅州女子學校教育之先河。

(飛飛 攝)

梅江不僅英才輩出,更是雲集梅州市大中專和重點知名學校,有嘉應學院、高職院校園、市農業學校、高級中學、東山中學等教育資源,這裏是梅州城市歷史文脈,也是現代文化傳播基地。

出生於梅城攀桂坊的黃慕羅

與地方士紳名流壹起

在天字岃創辦了嘉應大學

位於天字岃的原嘉應大學校址。

擁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碧水環繞,青山綿延

坐落於嘉山梅水間的梅江區

更是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

據了解

梅江區現有重要革命史跡幾十處

近年來,梅江區致力於擦亮這些革命舊址和英雄故居的名片,系統整理、修繕、維護了壹批革命史料和紅色舊址。

作為原中央蘇區,梅江老區在民主革命過程中,走過了壹條光榮而又曲折的道路。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特別是中國 *** 創建後,在國民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梅城就較早組建了 *** 黨組織,建立了革命武裝。

梅江英雄輩出

1925年4月,國民革命軍第壹次東征來梅後, *** 廣東區委特派員張維在八角亭建立了“廣東新學生社梅縣分社”。

同年12月,第二次東征軍抵梅後,張維與國民革命軍十四師政治部主任、 *** 員洪劍雄在八角亭建立了梅縣第壹個黨支部,成為粵東北地區建黨較早的區域之壹。

而位於梅城北門、道前街鳳尾閣巷內的安定書室,在1925年國民革命軍第壹次東征抵梅時就被建國粵軍二師師長張民達作為臨時接頭機關,可見其地理位置的優越與房屋主人思想的開明。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壹二”反革命政變,以“清黨”為名,到處搜捕屠殺 *** 人。在日益緊張的形勢下, *** 梅縣部委和***青團梅縣地委於4月中旬召開聯席會議,決定開展武裝鬥爭。5月12日,梅城工人、學生、教師、農民、商人等舉行了震動粵東的“五壹二”暴動。

1929年10月,朱德率領的紅四軍第壹、第二、第三縱隊進軍東江地區,紅四軍勝利攻占粵東重鎮梅城。293名紅四軍官兵反攻梅城,用鮮血和生命保衛“朱毛紅軍”留下的紅色遊擊區。

紅四軍梅城戰役金山頂戰鬥舊址(圖片來源梅江區人民 *** 網)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

客家人不僅是滿腹經綸的讀書人

同時也是大義淩然的革命誌士

這樣擁有深厚人文歷史

還很“紅”的梅江

妳們喜歡嗎

綜合自梅州日報、談梅、南方日報、梅江區人民 *** 網、文明梅州、詩畫梅江

編輯:葉惠玲

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