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兩岸舟船各背馳的上壹句兩岸舟船各背馳的上壹句是什麽

兩岸舟船各背馳的上壹句兩岸舟船各背馳的上壹句是什麽

兩岸舟船各背馳的上壹句:淚濕秋風欲怨誰。

兩岸舟船各背馳的上壹句:淚濕秋風欲怨誰。詩詞名稱:《初入淮河·選壹》。本名:楊萬裏。別稱:楊廷秀、楊誠齋、楊文節、誠齋先生。字號:字廷秀誠齋。所處時代:宋代。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吉州吉水。出生時間:1127年10月29日。去世時間:1206年6月15日。主要作品:《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傷春》《初夏睡起》《寄陸務觀》等。主要成就:詩文創作,創“誠齋體”。

我們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兩岸舟船各背馳”的詳細介紹:

壹、《初入淮河·選壹》的全文點此查看《初入淮河·選壹》的詳細內容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劉嶽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築皇基。

長淮咫尺分南北,淚濕秋風欲怨誰?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浪交涉亦難為。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

卻是歸鴻不能語,壹年壹度到江南。

二、楊萬裏其他詩詞

《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虞丞相挽詞三首》、《閑居初夏午睡起》、《初秋行圃》。三、賞析

第壹首寫詩人入淮時的心情。首兩句總起、入題。交代了出使的行程和抑郁的心情,為這壹組詩奠定了基調。詩人離開洪澤湖之沙岸壹進入淮河,胸懷就煩亂、騷動,這是因為昔日國中流水今日已為邊境界線。這兩句寫出了南宋人面對長淮時心理上獨特的變化。後兩句寫感慨,是“意不佳”的原因之壹。“桑乾”即永定河上遊的桑乾河,在今山西省北部與河北省的西北部,唐代這裏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交接處。唐代詩人雍陶《渡桑乾水》壹詩有“南客豈曾諳塞北,年年唯見雁飛回”之句,表示過了桑乾河才是中國的“塞北”的意思。劉皂《渡桑乾》也有“無端更渡桑幹水,卻望並州是故鄉”之句。在北宋,蘇轍元_五年在出使契丹回國離開遼境時所寫的《渡桑乾》壹詩中仍曾這樣寫道:“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話白溝壹惆悵。”正因為前人有過那樣的邊境觀念,所以現在作者說“何必”,表面看來似乎是不滿於前人的看法,其實詩人正是通過這種不滿的語氣在今不如昔的對比中表達對江山半壁的哀惋和對朝廷偏安的怨恨,這是壹種委婉的表達方式。“天涯”原指極遠的地方,這裏指宋、金以淮河為界的邊境線。這兩句是說:何必要到遙遠的桑乾河才是塞北邊境呢,而今淮河以北不就是天的盡頭了麽!詩人說桑乾用“遠”字,稱準河卻用“天涯”,壹方面強調了淮河的邊界意念、壹方面渲染了淮河的遙遠。這種渲染進壹步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王朝心理上棄北逃南、政策上妥協投降,視國土淪陷於不顧,置中原人民於不救的哀怨和不滿。

第二首是對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的譴責。南宋初年的名將劉_、嶽飛、張俊、韓世忠,力主抗金,屢建功勛。趙、張指趙鼎和張俊,都在南宋前期兩度任相,重用嶽、韓,奠定南宋基業。詩人在這裏采取了欲抑先揚的手法。在第三句來了壹個陡轉到反面,而今竟然出現了“長淮咫尺分南北”的奇恥大辱的結果。前面的因和這裏的果似乎產生了明顯的矛盾,再加上結尾的“欲怨誰”壹語,更是發人深思:究竟是怎麽壹回事?該由誰來負責?當時以高宗趙構和秦檜為首的主和派貶、殺抗金將領,這怎能不使人在肅殺的“秋風”中涕淚滿襟呢!詩人的滿懣之情,以婉語微諷,曲折道出,顯得更為深沈。

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興,以抒發感慨。淮河兩岸舟船背馳而去,了無關涉;壹過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設之界。這裏最幸運的要數那些在水面翺翔的鷗鷺了,只有它們才能北去南來,任意飛翔。兩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見。“波痕交涉”之後,著以“亦難為”三字,凝聚著作者的深沈感喟。含思婉轉,頗具匠心。詩人采取了虛實相生的寫法,前兩句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弛、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後兩句實寫鷗鷺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壹、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願望。

第四首寫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統治之苦以及他們對南宋朝廷的向往,感慨更為深沈。前兩句說中原父老見到“王人”像遇到了久別的親人壹樣,滔滔不絕地訴說不堪忍受金朝壓迫之苦。“莫空談”中壹個“莫”字,即排除了壹切泛泛的應酬客套話。他們向使者談的話題都集中在“訴不堪”這壹點上。這是詩人想象中的情景,並非實事。因為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後不可能直接跟遺民通話,中原父老更不會面對面地向南使“訴不堪”。但是中原遺民向往南宋朝廷之心卻用各種方式來表白。此詩所表達的中原父老的故國情思,雖非實事,但確是實情。這裏的弦外之音是對南宋小朝廷的強烈譴責,以率直的方式表現了曲折的心思,讀來宛轉有致。後兩句借羨慕能南飛的鴻雁來表達遺民們對故國的向往。“卻是”為反是、倒是之意:羨慕的是鴻雁壹年壹度的南歸;遺憾的是鴻雁不解人意,不能代為傳達這故國之情。真是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初入淮河四絕句》以“意不佳”為貫穿全組詩的感情主線:有“長淮咫尺分南北”“中流以北即天涯”的沈痛感喟;也有“北去南來自在飛”“壹年壹度到江南”的向往和痛苦。前兩首側重於詩人主觀感情的抒寫,後兩首則為淮河兩岸人民、特別是中原遺民代言,主題鮮明。全詩寓悲憤於和婉,把悲憤之情寄托在客觀景物的敘寫之中怨而不怒,風格沈郁,語言平易自然,時用口語。這些都體現了“誠齋體”的特色。

四、譯文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船離開洪澤湖岸邊,到了淮河後心情就變得很不好。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何必說要到遙遠的桑乾河才算塞北邊境呢,淮河中流線以北就已經天盡頭了!

劉嶽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築皇基。

劉_、嶽飛、張俊、韓世忠眾將抗金宣示了國威,趙鼎和張俊二賢相奠定了國家基業。

長淮咫尺分南北,淚濕秋風欲怨誰?

淮河兩岸咫尺之間南北分裂,秋風中灑淚應該怨恨誰?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浪交涉亦難為。

淮河中的舟船相背而馳,連激起的波痕接觸壹下也難以做到。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只能看到天上的鷗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在南北岸之間飛翔。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

中原的父老們沒說壹句客套話,遇到我這個皇帝使者便訴說不能忍受金朝壓迫之苦。

卻是歸鴻不能語,壹年壹度到江南。

反而是不會說話的鴻雁,還能夠壹年壹度回到江南。

五、註解

洪澤:洪澤湖。

桑乾:亦作“桑幹”。桑幹河為永定河上遊。桑幹河流域當時已淪入金人之手。

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線,為宋、金的分界線。

劉嶽張韓:劉_、嶽飛、張俊、韓世忠。

趙張:趙鼎和張俊。

咫尺:周制八寸為咫,十寸為尺。形容距離近。

為:做。

王人:帝王的使者。

相同朝代的詩歌

《曹將軍》、《下瞿塘》、《滕王閣》、《兒餒嗔郎罷妻寒怨槁砧唐眉山詩也戲為箋之》、《題艾溪》、《廢貢院為米廩過之值盤_》、《送客至靈谷》、《嘆_詞》、《題陳朝玉愛竹軒》、《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圖》。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初入淮河·選壹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