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結束南北朝分裂,統壹中國的隋文帝,信佛。仁壽年間(601-604),他命各郡建造佛塔,由“司造樣品”送往當州,即附上佛塔的樣式,以作統壹規定。於是,虎丘歷史上出現了第二座塔,位於山頂東晉王欽臺舊址。但據古建築專家劉敦楨考證,它只是壹座早已消失的方形木塔,絕不是以磚結構為主的八角塔。這個結論是毋庸置疑的。
到了唐代,為了避免唐高祖的祖父天蠶土豆隱姓埋名,虎丘曾壹度改名為烏丘,寺名也改為烏丘寺,至今仍分兩寺。在顏真卿的詩中,“我到不了東西寺,卻在這五十春。”這句話。
在唐武宗李嚴統治時期,他鼓吹佛教,發動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會昌五年(845年),下令沒收寺廟土地和財產,毀壞佛寺佛像,強迫僧尼回歸世俗,史稱“會昌滅佛”。遠在長安的蘇州也未能幸免。建了500多年的虎丘東西二廟立即被拆除。但沒過多久,佛教就恢復了。重建後的虎丘山寺和二道寺合二為壹,從山腳搬到山上,逐漸形成格局,壹直保存至今。
山下建有東山寺和西山寺,以紀念住在寺內的王、王勛兄弟。五代時期,中原四分五裂,江南壹隅相對太平。當時蘇州是吳越國錢政權下的重鎮,僅次於都城杭州。錢的第四個兒子錢元和統治蘇州幾十年,建造了佛教寺廟和園林。據記載,乾元“每次到虎丘寺,前面的路看起來都很興奮。”比來比去,必須計劃修理。虎丘的寺廟和景點也在這壹時期得到了維護和發展。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根據現代塔修復建築中發現的文物文字年表和塔的形制,虎丘現存的寶塔是五代末年,即吳越國王洪倩十三年至北宋劍龍二年(961年)後,周顯德六年(959年)的建築。建成十七年後,吳越國“歸宋”,蘇州正式納入宋朝版圖。
北宋至道教時期(995 ~ 997),蘇州周知魏堯將虎丘山寺改為雲巖寺,並由法家佛教轉為禪宗佛教。景帝元年(1034年),壹封信送到的,信中有三百冊禦書藏於寺中。為此專門在四年(1037年)修建了禦書亭。帝初(約1044年)改禪寺為十方住持。此後,這裏經常成為禪僧掛錫的地方。南宋紹興初(約1131年),高僧紹隆到虎丘講學。當時,許多僧人聚集在壹起,並獲得了很大的聲譽,從而形成了虎丘派,禪宗林佶派的壹個派別。紹隆的法師在宇宙中很出名,他在海外也很出名。“法Xi正處於巔峰狀態。東南叢林<五嶽十寺>虎丘就是其中之壹。”紹興六年(1136),紹隆死於虎丘。虎丘的老龍祖塔在東山寺旁邊。過去日本使節來中國訪問蘇聯,必拜龍祖塔,可見影響之大。在宋代,還有孟贏觀音堂(石觀音堂)、轉輪藏堂、水陸堂、陳公樓(雙井橋)、錢清雲歌和和靜書院。
元代至元代(1388年)至鄭錚朝(1344年)期間,雲巖寺有大規模的修建,塔的維修也是第壹次有記載。現存的二山門(斷梁堂)就是當時修建的。同時對大佛殿、千佛閣、三大師殿、平原殿、小武軒閣、華雨閣等建築進行了修繕重建,並鑄造了壹口巨鐘,疏通山澗周圍6000余尺。元末群雄並起,鄭錚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占領平江(蘇州)稱王。為了守城,選擇了處於水陸十字路口的虎丘守備。在清淤環山溪流的同時,沿著溪流修建了壹座山城,將人們登上的景區變成了戒備森嚴的軍事要地。那時“山上塔在城下,竹器襯少人。”(呂誌學句子)但是虎丘土城在軍事上並沒有發揮作用。鄭錚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攻打張士誠,圍困孤城平江(蘇州)十個月。相傳徐達的攻城指揮部設在虎丘,而常遇春也在虎丘駐軍,並在山塘至長門南北壕壹帶與張士誠軍激戰。
明朝是虎丘歷史上多事之秋。有三次火災,被摧毀和重建。第壹次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僧舍未止火,廟焚,延至浮圖。”至永樂初(約403年)建寶塔,建大佛殿、文殊閣。十七年(1419年)至十九年,建有妙莊嚴亭、千佛亭、大悲亭、轉輪殿、天王殿、玉林選佛場。第二次,宣德八年(1433年)“僧院火起,浮圖重於災。距離第壹次災後修復完成只有十二年。巡撫周琛、知府鐘得知雲巖寺方丈立誌起死回生,帶頭捐款,蘇州官民紛紛給予財物。正統二年(1437年)至景泰四年(1453年)十五年間,修復佛塔,重修大佛殿,後建藏經閣、三大師殿、嘎蘭殿、香積堂、海泉閣。嘉靖萬歷和天啟年間。在知府胡贊宗的倡議和贊助下,萬佛閣(妙莊嚴閣)、西殿、加拉太殿、天王殿相繼建成。千手觀音寺、大悲亭、轉輪廳、千佛閣、武石軒、和敬寺、五賢寺、沈工寺、蘇陽樓等。,塔被重新建造。但沒過多久,崇禎二年(1629年)第三次失火,大雄寶殿、萬佛閣、方丈樓觀壹夜之間被毀。十壹年(1638年)至十三年(1640年),總督張國威捐資重修大雄寶殿、千佛閣,並修繕了塔。根據劉敦楨教授的考證,塔的第七層是當時重建的。
在清代,虎丘經歷了壹個繁榮和衰落的過程。虎丘興盛於康熙至乾隆。康熙皇帝葉璇和乾隆皇帝李鴻六次遊覽虎丘。每次他們下到江南,都待在山裏。有幾次,他們從浙江經蘇州回到北京,重遊虎丘。兩代人在虎丘寫了幾十塊匾和對聯,朗誦了二十多首詩。現在掛在頭山門的“胡夫廟”豎匾是葉璇所寫。為此,虎丘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四十五年(1706年)修建了萬歲樓、禦碑亭、文昌閣、宏偉的宮殿“韓暉山亭”,之後又重建了大雄寶殿和千佛閣。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全面整修。十九年(1754年)建觀音殿、地藏殿,三十八年(1773年)建塔。當時山前、山後有亭臺樓閣5080余座,景點200余處。白堤春意盎然,荷塘馨香,月中可玩,雪落海峰,風谷雲泉,平林遠眺,石溪中鶴發,書臺影影,西溪綠花環繞,小吳夜觀,故稱“虎丘十景”。虎丘衰落,鹹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毀於大火。1860年,太平天國忠君李秀成從天京(南京)向東進軍,迅速逼近蘇州。戰敗的清軍在城外的喬峰、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南濠、北濠放火,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山塘七裏花之夢,勝姑蘇壹炬紅”(俞平伯詩)
素有“紅塵第壹風流之地”(《紅樓夢》第壹回)之稱的蘇州長門,繁華的商業城,虎丘、寒山寺等景點壹夜之間化為廢墟。1863年,虎丘成為太平軍防守蘇城的西北前哨,附近修築工事。戰後,在虎丘,只有斷壁殘垣和破敗的梯田,只有破敗的雲巖寺寶塔和二山門。二仙亭、石樓在野煙野草中挺立;危塔上的黃昏烏鴉,西風的余輝,人跡罕至,蒼涼無比。同治十年(1871年),寺廟略有恢復,但規模不如從前。光緒十年(1884年),狀元洪鈞與詩人鄭集資,在寒寒泉山坡上建莊。辛亥革命後,1918年,吳中名士金松岑、費、王鼎丞等集資在山莊北建亭,並在旁邊種植了數百株紅綠梅樹,成為品茶賞梅的勝地。歷經十余年,先後建成了頭山門、石觀音堂、沈工寺、三全閣、智雙閣、克重閣。然而八年抗戰期間,景區年久失修,樹木被砍伐,荒涼景象再次出現。
1949年後,虎丘景區才真正開始全面整修。1953年至1963年短短十年間,對滿目瘡痍、開裂的雲巖寺塔進行了維修加固,重修了二山門、大雄寶殿、千手觀音殿、小武當、小武軒、百步居、十八折、崔永山莊、沈工寺、五十三參、禦碑亭、上山路、陳去病墓,重修了武士軒、平原殿。清淤劍池、三泉、環山溪,元末在張士誠土城殘跡上修築環山路。同時對古樹進行了保護,大規模種植了22000多棵樹。山的前後都長滿了綠意,改變了過去光禿禿的樣子。1961年,雲巖寺塔和二山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在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虎丘的修繕和建設不僅陷於停頓,而且遭到人為破壞,石雕、佛像、匾額、楹聯、字畫等損失嚴重。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虎丘進入了壹個加速恢復和發展的新時期。到1989年,對年久失修、破損的建築、石刻、匾額等逐步進行維護和修復,重建了千公頃的雲歌亭、五仙堂,新建了粉翠亭、蘭月亭、雲在茶香、萬家煙花等景點。1980年至1982年,在東山寺和龍祖塔院遺址周圍新建了“萬景山莊”盆景園,匯聚了蘇式樹樁盆景和水石盆景數千盆。1981年至1986年對雲巖寺寶塔進行了塔基和地基加固,使傾斜20-34米的千年寶塔轉危為安。多年後重修二山門,重修朝雲廊、平遠堂、洋河澗、頭山門兩廊,疏通了三泉至洋河澗經劍池、千人石、白蓮池的古水系,將繞山、山坡小路的崎嶇石板路全部鋪成平坦石板路。同時大力種植竹子、茶葉、香樟、冷杉、松樹、柏樹、李子、肉桂、櫻桃、楓樹、玉蘭、銀杏、石榴、枇杷、柿子、大棗、柑桔、板栗、杜鵑等。如今,西邊的紅梅、青梅,東邊的櫻花,後面的竹子、杜鵑、白雲茶,都成了森林;人工栽培的麥冬、麥冬、常春藤等草本植物也取代了山坡、路邊的野生雜草。春花、夏蔭、秋果、冬綠、四季美景、千古名山,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