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裏的稅收 詩能證史。
陳寅恪先生的《元白詩箋證稿》就是壹個範例。 由於詩歌的創作過程不光凝聚了詩人的才華,同時也灌註了詩人的情緒(其中不乏傷感甚至牢騷),所以好多詩詞都不乏鮮明的愛憎。
在古詩中尋覓稅收的影子,就不得不受到這兩重牽扯。 搜集翻閱壹首首與稅收有關的古詩,但見滿紙怨恨言,盡寫貪官汙吏橫征暴斂,壹把辛酸淚,傾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觸目驚心中有壹種切膚之痛劃過腦際:在詩人眼裏和筆下,古代稅收的形象竟是這樣的尷尬。
事實上也沒有辦法不尷尬。以大歷史的視野1審視中國歷史上的稅收,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造成或助長多年動亂、百姓饑苦、封建社會綿延漫長、社會經濟在不斷的破壞和崩潰中緩慢發展的原因之壹。
以稅收的眼光看歷史典籍,在少數的因輕徭薄賦而營造出的清明盛世之外,滿眼都是橫征暴斂、官殘吏暴、稅收流民、“納稅人暴動”…… 古人們的稅收詩,就是這樣印證著讓後人讀起來時而新鮮時而尷尬的中國賦稅史:壹面是歷朝歷代的稅制變遷,壹面是詩人們對傾訴於稅收之上的百千怨結。 壹、古詩裏的稅制興革 1、公田之助 中國的歷史,是農業社會的歷史,是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歷史。
這種條件下的稅收,也多與土地相連,與稅糧、稅役相連。而最早的稅收形式,就是在大片的私田(井田)中劃出壹小片(約為十分之壹)“公田”:私田的出產歸私人,各家在公田上***同投入力役收獲歸公家。
這種賦稅形態,古書上稱為“助”(壹名藉),同養公田的這種形式,就是最早的土地稅2。《詩經》中有多篇涉及到了這種在“同養公田”的場景。
較為集中的有《詩經·.周頌·載芟》3、《詩經·.周頌·噫嘻》4和《詩經·豳風·七月》5。 在公田上勞動時,“其耕澤澤,千耦其耘”、“亦服爾耕,十千維耦”,據說多達兩萬人在那裏耕田,何等壯觀! 壹年之中,公田上的勞役不斷。
“三之日於耜(正月裏修農具),四之日舉趾(二月裏開始耕地)。同我婦子(還要帶上婦人和孩子),馌彼南畝(把飯帶到田間裏去吃)”6。
公田勞作之余,農夫們還要服其他各種徭役,男人女人分工也各有不同。“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進城修理官家的房子)。
晝爾於茅(白天割茅草),宵爾索绹(晚上搓麻繩)。 亟其乘屋(趕快登屋修繕),其始播百谷。”
“八月載績(八月開始績麻織布),載玄載黃(染成黑紅色或黃色)。我朱孔陽(其中染成朱紅色的最鮮亮),為公子裳(是給貴族公子做的衣裳)。
…… 壹之日於貉(十壹月還要去捕貍貉),取彼狐貍(把皮剝下來),為公子裘(給貴族子弟做皮衣)。” 古代的詩歌,就是這樣記載著稅收早期萌芽狀態。
2、租調之課 如果說是貢助徹是中國賦稅史上的第壹大主體稅種,則租調及以後發展更為成熟的租庸調則為第二大主體稅種。其法律精神是“有田必有租(田賦)、有身則有庸(勞役)、有家則有調(特產)”7。
農業社會下商品經濟並不發達,貨幣的作用並不十分突出,人們的日常需要可能較多的體現為衣食等事。於是田賦多采用征糧的方式,調則多表現為織物等類。
因而古代詩詞中對稅收形象的描述大多折射在農民或“織婦”的身上,以下詩詞可見壹斑。 唐代文學家元稹(779~831)有《織婦詞》壹詩,可以反映當時國家對“調“的需要: 織夫何太忙,蠶經三臥行欲老。
蠶神女聖早成絲, 今年絲稅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征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 繅絲織帛猶努力, 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檐前裊裊遊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從中看出,因為征戰的需要,官家對絲稅的征收不僅提前,而且似乎加重,織婦必須“努力”才行,以致於東家的女兒都“為解挑紋嫁不得”…… 3、常貢之征 對藥材和珍玩之物的需求,也是國家府庫的壹個常項。
不同地區的特產,在稅目上可以稱為“常貢”。根據大唐的法令,這些賞貢可以折以絹價並換算為相應的稅收義務。
即:“諸郡貢獻皆盡當土手所出,準絹為價”、“亦折租賦,不征別科”。比如華陰郡的任務是“鷂子十聯、烏鶻五聯、伏苓三十八斤、細辛四斤、伏神三十八斤”,安東都護府則需要“貢獻人參五斤,……”,各地的常貢各有羅列。
8 晚唐詩人陸龜蒙七絕《新沙》就反映了這種常貢的征收情況:“渤湃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蓬萊有路教人到,應補年年稅紫芝。”
其中便說了蓬萊那個地方每年要以交納靈芝仙草作為賦稅。 4、“兩稅”之變 唐朝中晚期,社會的動蕩與土地的兼並使“租庸調法”的稅基( 戶口戶籍)受到嚴重破壞,“據丁征稅”的原則越來越喪失了存在的基礎。
德宗尋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楊炎提出了著名的“兩稅法”。“兩稅法”的顯著特點在於,它改變了租稅徭役據丁口征收,租稅徭役多出自貧苦的勞動群眾頭上的作法,它以財產的多少為計稅依據,不僅拓寬了征稅的廣度,增加了財政收入,而且由於依照財產多少即按照納稅人負稅能力大小征稅,相對地使稅收負擔比較公平合理,在壹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這對於解放生產力,促進。
2.關於稅收的詩句古詩裏的稅收 詩能證史。
陳寅恪先生的《元白詩箋證稿》就是壹個範例。 由於詩歌的創作過程不光凝聚了詩人的才華,同時也灌註了詩人的情緒(其中不乏傷感甚至牢騷),所以好多詩詞都不乏鮮明的愛憎。
在古詩中尋覓稅收的影子,就不得不受到這兩重牽扯。 搜集翻閱壹首首與稅收有關的古詩,但見滿紙怨恨言,盡寫貪官汙吏橫征暴斂,壹把辛酸淚,傾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觸目驚心中有壹種切膚之痛劃過腦際:在詩人眼裏和筆下,古代稅收的形象竟是這樣的尷尬。
事實上也沒有辦法不尷尬。以大歷史的視野1審視中國歷史上的稅收,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造成或助長多年動亂、百姓饑苦、封建社會綿延漫長、社會經濟在不斷的破壞和崩潰中緩慢發展的原因之壹。
以稅收的眼光看歷史典籍,在少數的因輕徭薄賦而營造出的清明盛世之外,滿眼都是橫征暴斂、官殘吏暴、稅收流民、“納稅人暴動”…… 古人們的稅收詩,就是這樣印證著讓後人讀起來時而新鮮時而尷尬的中國賦稅史:壹面是歷朝歷代的稅制變遷,壹面是詩人們對傾訴於稅收之上的百千怨結。 壹、古詩裏的稅制興革 1、公田之助 中國的歷史,是農業社會的歷史,是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歷史。
這種條件下的稅收,也多與土地相連,與稅糧、稅役相連。而最早的稅收形式,就是在大片的私田(井田)中劃出壹小片(約為十分之壹)“公田”:私田的出產歸私人,各家在公田上***同投入力役收獲歸公家。
這種賦稅形態,古書上稱為“助”(壹名藉),同養公田的這種形式,就是最早的土地稅2。《詩經》中有多篇涉及到了這種在“同養公田”的場景。
較為集中的有《詩經·.周頌·載芟》3、《詩經·.周頌·噫嘻》4和《詩經·豳風·七月》5。 在公田上勞動時,“其耕澤澤,千耦其耘”、“亦服爾耕,十千維耦”,據說多達兩萬人在那裏耕田,何等壯觀! 壹年之中,公田上的勞役不斷。
“三之日於耜(正月裏修農具),四之日舉趾(二月裏開始耕地)。同我婦子(還要帶上婦人和孩子),馌彼南畝(把飯帶到田間裏去吃)”6。
公田勞作之余,農夫們還要服其他各種徭役,男人女人分工也各有不同。“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進城修理官家的房子)。
晝爾於茅(白天割茅草),宵爾索绹(晚上搓麻繩)。 亟其乘屋(趕快登屋修繕),其始播百谷。”
“八月載績(八月開始績麻織布),載玄載黃(染成黑紅色或黃色)。我朱孔陽(其中染成朱紅色的最鮮亮),為公子裳(是給貴族公子做的衣裳)。
…… 壹之日於貉(十壹月還要去捕貍貉),取彼狐貍(把皮剝下來),為公子裘(給貴族子弟做皮衣)。” 古代的詩歌,就是這樣記載著稅收早期萌芽狀態。
2、租調之課 如果說是貢助徹是中國賦稅史上的第壹大主體稅種,則租調及以後發展更為成熟的租庸調則為第二大主體稅種。其法律精神是“有田必有租(田賦)、有身則有庸(勞役)、有家則有調(特產)”7。
農業社會下商品經濟並不發達,貨幣的作用並不十分突出,人們的日常需要可能較多的體現為衣食等事。於是田賦多采用征糧的方式,調則多表現為織物等類。
因而古代詩詞中對稅收形象的描述大多折射在農民或“織婦”的身上,以下詩詞可見壹斑。 唐代文學家元稹(779~831)有《織婦詞》壹詩,可以反映當時國家對“調“的需要: 織夫何太忙,蠶經三臥行欲老。
蠶神女聖早成絲, 今年絲稅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征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 繅絲織帛猶努力, 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檐前裊裊遊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從中看出,因為征戰的需要,官家對絲稅的征收不僅提前,而且似乎加重,織婦必須“努力”才行,以致於東家的女兒都“為解挑紋嫁不得”…… 3、常貢之征 對藥材和珍玩之物的需求,也是國家府庫的壹個常項。
不同地區的特產,在稅目上可以稱為“常貢”。根據大唐的法令,這些賞貢可以折以絹價並換算為相應的稅收義務。
即:“諸郡貢獻皆盡當土手所出,準絹為價”、“亦折租賦,不征別科”。比如華陰郡的任務是“鷂子十聯、烏鶻五聯、伏苓三十八斤、細辛四斤、伏神三十八斤”,安東都護府則需要“貢獻人參五斤,……”,各地的常貢各有羅列。
8 晚唐詩人陸龜蒙七絕《新沙》就反映了這種常貢的征收情況:“渤湃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蓬萊有路教人到,應補年年稅紫芝。”
其中便說了蓬萊那個地方每年要以交納靈芝仙草作為賦稅。 4、“兩稅”之變 唐朝中晚期,社會的動蕩與土地的兼並使“租庸調法”的稅基( 戶口戶籍)受到嚴重破壞,“據丁征稅”的原則越來越喪失了存在的基礎。
德宗尋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楊炎提出了著名的“兩稅法”。“兩稅法”的顯著特點在於,它改變了租稅徭役據丁口征收,租稅徭役多出自貧苦的勞動群眾頭上的作法,它以財產的多少為計稅依據,不僅拓寬了征稅的廣度,增加了財政收入,而且由於依照財產多少即按照納稅人負稅能力大小征稅,相對地使稅收負擔比較公平合理,在壹定程度上減輕了廣大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這對於解放生產力,促進。
3.關於稅收的古詩《詩經》
詩經中《小雅·大田》篇雲:“有龠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這是對商代的井田制予以褒揚的詩篇。
《酬諸公見過》
唐朝詩人王維在《酬諸公見過》壹詩中寫道“屏居藍田,薄地躬耕。歲晏輸稅,以奉粢盛。”這首詩是作者於天寶九、十年居母喪時,有朋友來輞川看望他而作的。在介紹自己的生活狀態時,詩人表明自己辛勤躬耕,積極繳納賦稅,表明了詩人極強的稅收遵從意識。
《潯陽陶氏別業》
唐朝詩人劉昚虛在《潯陽陶氏別業》中寫道:“陶家習先隱,種柳長江邊。……霽雲明孤嶺,秋水澄寒天。物象自清曠,野情何綿聯。蕭蕭丘中賞,明宰非徒然。願守黍稷稅,歸耕東山田。”表達了對陶淵明的景仰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並表示“願守黍稷稅”,反映出政治清明、生活富足的盛唐之風。
《東坡種花》
白居易酷愛種樹栽花,並從中悟出為官之道。他在《東坡種花》壹詩裏寫道:“養樹既如此,養民亦何殊。將欲茂枝葉,必先救根株。雲何救根株,勸農均賦租。雲何茂枝葉,省事寬刑書。移此為郡政,庶幾甿俗蘇……”他把養民比作養樹,認為救民之根,在於均平賦稅,生動的反映了他治稅養民的思想。
《五古·征秋稅畢題郡南亭》
白居易的《五古·征秋稅畢題郡南亭》中有“且喜賦斂畢,幸聞閭井安。豈伊循良化,賴此豐登年”的描述,表達了詩人對於當時稅收的期待,即:朝廷不增加法定稅額之外的負擔,百姓不承擔法定稅額之外的更多辛勞。
《正月二十四日與兒子過賴仙芝王原秀才僧曇穎行全道士何宗壹同遊羅浮道院及棲禪精舍過作詩和其韻寄邁迨》
北宋文豪蘇軾十分重視家教,紹聖二年(1095年)他作詩寄給遠在宜興的兩個兒子蘇邁和蘇迨:“嬉戲趁時節,俯仰了此世。猶當洗業障,更作臨水稧。寄書陽羨兒,並語長頭弟。門戶更努力,先期畢租稅。”特別叮囑他們早早繳納租稅,足見他對依法納稅的重視。
《田家四時》
宋朝郭祥正有詩:“田事今雲休,官輸亦已足。刈禾既盈囷,采薪又盈屋。牛羊各蕃衍,禦冬多旨蓄。何以介眉壽,甕中酒新熟。”敘述了農民幹完農事,按時足額繳納稅賦後,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的場景,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較強的稅收遵從意識。
《代鄉鄰作插秧歌》
這是宋代陸遊的詩,其中:“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日暮飛槳歸,小市鼓冬冬。起居問尊老,勤儉教兒童。何人采此語,為我告相公。不必賜民租,但願年屢豐。”描寫了農民緊張勞動、心情愉快的鄉村情景,表達了農民遵從納稅,但求年年豐收的良好願望。
4.關於納稅的詩句重賦 作者: 白居易 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壹身. 身外充征賦,上以奉君親. 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 厥初防其淫,明赦內外臣: 稅外加壹物,皆以枉法論. 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 織絹未成匹,剿絲未盈斤; 裏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 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 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 悲端與寒氣,並入鼻中辛. 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 繒帛如山積,絲絮似雲屯; 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 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 白居易《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杜甫《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詩經》-《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王冕《悲苦行》 風吹沙墮空屋,老烏號鳴屋上木. 誰家男子從遠征?父母妻孥相送哭. 哭聲嗚咽已別離,道旁復對行人悲. 去者壹心事,悲者百感隨. 前年鬻大女,去年賣小兒. 皆因官稅迫,非以饑所為. 布衣磨盡草衣折,壹冬幸喜無霜雪. 今年老小不成群,賦稅未知何所出. 昨夜忽驚雷破山,北來暴雨如飛湍. 此時江南正六月,酸風入骨生苦寒. 東村西村無火色,癡雲著地如墨黑. 瞶翁瞽嫗相喚忙,屋漏床床眠不得. 開門不敢大聲語,門外磨牙多猛虎. 自來住此十世余,古老未嘗罹此苦. 我感此情重嘆籲,不覺淚下沾裳裾. 安得壯士挽天河?壹洗煩郁清九區,坐令爾輩皆安居。
5.關於稅收的古詩詞有哪些1.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白居易《觀刈麥》
釋義: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饑腸。
2.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張籍《野老歌 / 山農詞》
釋義:糧食送進官府的倉庫,最後腐爛變質,化為泥土。
3. 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
釋義:過去借的錢要在現在攤派的官差錢裏扣除,欠我的糧食妳要從糧稅裏暗地裏給我扣出來。
4.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陶淵明《桃花源詩》
釋義: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5. 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元結《賊退示官吏》
釋義:田租賦稅有個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穩酣眠。
6. 豈知兩片雲,戴卻數鄉稅。 ——鄭遨《富貴曲》
釋義:怎知道兩片雲壹般的發髻上華麗佩飾,抵得上幾個鄉的賦稅。
7. 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白居易《杜陵叟》
釋義:白麻紙上書寫著施恩布德的詔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稅。
8. 蠶神女聖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征早。——元稹《織婦詞》
釋義:織婦們誠心禱告蠶神保佑蠶兒早點出絲,因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絲稅。
9. 所不如者,上無兩稅及助役錢耳。——蘇軾《臨臯閑題》
釋義: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這不能繳稅吧。
10. 官家不稅商,稅農服作苦。——姚合《莊居野行》
釋義:官家不向商人征稅,偏偏征稅於勞役辛苦的農民。
6.關於稅收的古詩詞有哪些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白居易《觀刈麥》釋義: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饑腸。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張籍《野老歌 / 山農詞》釋義:糧食送進官府的倉庫,最後腐爛變質,化為泥土。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
——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釋義:過去借的錢要在現在攤派的官差錢裏扣除,欠我的糧食妳要從糧稅裏暗地裏給我扣出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陶淵明《桃花源詩》釋義: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
——元結《賊退示官吏》釋義:田租賦稅有個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穩酣眠。豈知兩片雲,戴卻數鄉稅。
——鄭遨《富貴曲》釋義:怎知道兩片雲壹般的發髻上華麗佩飾,抵得上幾個鄉的賦稅。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白居易《杜陵叟》釋義:白麻紙上書寫著施恩布德的詔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稅。蠶神女聖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征早。
——元稹《織婦詞》釋義:織婦們誠心禱告蠶神保佑蠶兒早點出絲,因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絲稅。所不如者,上無兩稅及助役錢耳。
——蘇軾《臨臯閑題》釋義: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這不能繳稅吧。 官家不稅商,稅農服作苦。
——姚合《莊居野行》釋義:官家不向商人征稅,偏偏征稅於勞役辛苦的農民。
7.關於納稅的詩句重賦
作者:
白居易
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壹身。
身外充征賦,上以奉君親。
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
厥初防其淫,明赦內外臣:
稅外加壹物,皆以枉法論。
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
織絹未成匹,剿絲未盈斤;
裏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
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
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
悲端與寒氣,並入鼻中辛。
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
繒帛如山積,絲絮似雲屯;
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
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
8.關於稅收的古詩詞重賦
作者:
白居易
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壹身。
身外充征賦,上以奉君親。
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
厥初防其淫,明赦內外臣:
稅外加壹物,皆以枉法論。
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
織絹未成匹,剿絲未盈斤;
裏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
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
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
悲端與寒氣,並入鼻中辛。
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
繒帛如山積,絲絮似雲屯;
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
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
白居易《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杜甫《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詩經》-《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