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壹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壹,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麽寫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壹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壹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1《小池》壹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壹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學習這首古詩。
壹、首尾呼應,《三字經》與古詩相結合讓學生感受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因《三字經》和古詩本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本堂課我以學生誦讀《三字經》導入本課。
我是這樣開頭的:《三字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三字壹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而古詩韻律優美,語言簡潔,好讀又好記,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這節課老師就要領著小朋友們去這座寶藏中尋寶,高興嗎?(高興)那好,小朋友們準備好了嗎?現在我們就要去尋寶了!
這樣的開頭吸引了孩子們的註意力,也激發了孩子們對古詩的興趣。
在結尾時,我與開頭相呼應:小朋友們,妳們看,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把這首《小池》記住了,我們從這首詩中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小池的風景真是太美啦!而詩人卻用這短短的幾句話就把這麽美的景色描述了出來,看來古詩中真的有許許多多的寶藏等待我們小朋友去發掘!正如《三字經》中所說的“子不學,非所宜。”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去發掘更多的寶藏!
這樣相呼應的結尾,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感受到了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以生為主,以讀為本。
把課文讀通,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並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壹字,不可少壹字,不可倒壹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是因為課前學生回家已經預習了這首詩,所以我采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把古詩讀給同桌聽,把生字讀給同桌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同桌作為小老師來糾正對方讀錯的地方,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用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采用摘下生字星星的方式激發學生認字的熱情,用交流識字方法,個別讀、領讀形式來讀準本課生字,再讓學生展示讀古詩,其他學生認真聽,指出錯誤的讀音並邊聽邊想古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先整體感知古詩。
在整個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由讀、個別讀、男女生分讀、表演讀、比賽讀、齊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誦讀古詩,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詩中美好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展開想象,深入詩意。
想象是壹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孩子是富於想象的,發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開發孩子的智慧寶藏。而語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別是古詩,它留給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在配樂朗誦時,讓學生閉上雙眼,然後交流好像看到了什麽景色,學生在音樂與老師的誦讀中感受到了詩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賀晨曦說她好像看到了有壹只蜻蜓飛呀飛呀立在了荷葉上;錢嘉盈說她好像看到了樹陰照在了水面上;吳崢說他好像看到了泉水從泉眼裏流了出來,可以說朗誦和音樂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而想像對學生深入理解詩意也起到了引導的作用。
四、淡化詩意,品析誦讀。
學習古詩,除了要讓學生讀懂讀好之外,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這對壹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的。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這是很正確的。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麽呢?他們想到的是什麽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們老師是無法替代的。讓他們讀壹讀,說壹說,想壹想,不失為壹種有效的方法。
在學習《小池》這首古詩時,我除了讓學生在教師配樂誦讀中想像看到的畫面外,還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從圖面中去感受詩的意境,並配以我的語言“泉眼很愛惜它的細細的泉水,不讓它們多流壹點兒似的,泉水就慢慢地,無聲無息地流出來……這樣的泉水,我們應該怎樣讀?”“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裏這壹片柔柔的池水妳喜歡嗎?是啊,連樹陰都喜歡得投進了池塘的懷抱了,妳們瞧,它照在這片波光上呢!這句我們應該讀出什麽樣的心情?”。。。。。。用語言來引導學生讀出詩的意境,並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哪裏應該停頓,指導學生朗誦,而詩的後兩行,我讓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誦,從孩子們的壹言壹行壹讀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把描繪的壹個泉眼、壹道細流、壹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壹只小小的蜻蜓,構成壹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而深深吸引。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美的熏陶,這足已!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面對天性好動的壹年級小朋友,繁瑣的講解、過多的斟字酌句,只會適得其反。
壹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2《小池》是人教社小學語文課標實驗教材第二冊的壹首古詩。這首詩以渲染孩子們欣賞迷戀的蜻蜓輕落荷葉尖角的動人畫面表現夏天荷塘美好的意境與情趣。整首詩情趣盎然,語言清新,充滿兒童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如此貼近兒童生活的教學內容為促進孩子與教材的詩性對話、情感交流提供了極好的平臺。因此在確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時,我把情感目標——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夏天、熱愛生活的情感作為主目標貫穿教學始終。在確定知識能力目標、過程方法目標時,我除了考慮它們相對的獨立性之外,更多地考慮在達成這些目標的同時如何更有效地促進情感主目標的達成。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將整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進行分解重組,確定如下目標:
情感目標: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夏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知識能力目標:認識課文中“池、惜、陰、晴、柔、露、立”7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會運用借助熟字識字的方法。初步學習借助朗讀體會詩歌意境。
為了達成目標,我采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壹)創設情境,鋪墊情感。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環境。小學壹年級的學生無意註意占優勢,因此,在課前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壹組以春天為主題的古詩動畫畫面,調動起學生的感情,把孩子帶進了吟詩作畫的情境中。在課首教師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與知識經驗,創設了壹個情趣盎然的情景。未成曲調先有情,“夏天是壹首詩,夏天是快樂的。”這樣的情感體驗已在孩子心田悄悄萌發並滋長。
(二)品讀詞句,積累情感。
在字詞教學中滲情。壹篇文章的字詞教學與文章的情感脈絡在很多時候較難統壹起來。為了避免這壹點,讓情感脈絡貫穿字詞教學,我的策略是:
①隨文識字,所有生字的教學分散在詩句的解讀中。
②對生字的教學做壹翻詳略安排。與情感主線有關的字濃墨重彩:“立”是前壹首詩《所見》中要求四會的生字,考慮到這個字和“惜”、“愛”是本詩歌的文眼,抓住這幾個生字的教學就能緊緊地抓住詩歌的情感線,所以我把“立”字作為本堂課的四會字來教學,並給予濃墨重彩,為情感目標的達成助力。與情感主線無關的生字教學(例如:池、陰、晴)我則通過在語境中復現淡化處理。
③從生字的不同角度滲透情感。“惜”從形入手,為什麽“惜”要用豎心旁?讓學生明白心裏愛惜才是真正的愛惜,泉眼從心底裏愛惜泉水,舍不得讓它多流;“立”從推敲其運用入手,體會蜻蜓立在小荷上的輕盈與自在;“柔”從義入手,給“柔”組個詞,詩中講大樹喜歡柔和的()。這樣的教學努力體現識字與閱讀的整合,生字的教學基本與情感基調保持壹致。
在充分朗讀中動情。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最重要手段之壹。本詩歌的教學淡化詩句逐詞逐句的理解,已讀代講,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課堂上自由地讀,讀出不同的感受來,帶著不同的感受讀,在充分朗讀中獲得初步的、獨特的情感體驗。
(三)啟發想象,豐富情感。
詩歌的語言凝練,往往留下許多不確定,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做適當的補白,以豐富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泉眼、細流、樹陰、小荷、蜻蜓組成的小荷池是夏天裏壹首清涼的小詩,他們相憐相愛、相依相偎,那麽有情,那麽和諧。教學中,引導學生借助畫面,展開想象,壹起走進這恬靜、美麗的小荷池,壹會兒是蜻蜓,壹會兒做大樹,壹會兒又成了詩人站在小池邊,去感受初夏荷塘的美麗,去感受充滿童趣的夏天,去體味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四)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在本課教學即將結束時,我用多媒體展示壹幅幅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盛夏荷葉圖,學生聲聲驚嘆夏天荷塘美麗的同時也積累了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白裏透紅等許多詞語與詩句。同時,讓學生自己去課外搜集、誦讀跟荷花有關的詩歌與文章,這樣從課內的拓展到課外的延伸,在朗朗的誦讀聲中,在生動的畫面視覺作用下,不但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荷花的美,從而發自內心的喜歡,發出由衷地贊嘆。
壹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3
人教版小學語文壹年級下冊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小池》這首詩,通過壹個泉眼、壹道細流、壹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壹只小小的蜻蜓,構成壹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描繪出壹幅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
在這首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教學流程設計出現了壹定的問題,我把本課的生字詞放到了教學的末尾,即在我講述完整首詩的詩意後。在這個環節中,我忽視了我的教學對象的特點,把生字詞安排為課前預習自學,可是小學壹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很強的自學能力,這樣的安排就不能讓他們更透徹地去理解生字詞,同時也不利於下面對古詩大意的教學和對意境的感受。其次,我在板書板畫的設計上也有所欠缺,板書不夠完整,板畫沒有很好的利用,在板畫環節中,我原本的目的是為了創設情境讓學生更直接地去感知和體會,也能帶動學生思維的運轉,可是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為講解與板畫有點脫離,導致板畫不能發揮作用,而且板畫的技能也還不夠成熟,畫得不夠生動形象,在這方面上,我覺得我應該多加學習和練習。第三,我的講解不夠詳細,有的地方顯得有點操之過急,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深入,特別是在有感情朗誦方面。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所設計的教學內容還是比較充實的,因為講解不夠詳細,所以顯得內容有些空洞。在導入環節中,也不能很好地去引發學生對新課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的整個設計中,我以小學語文新課標為指導做了很多的思考,比如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等,也壹直想以壹種比較新穎的形式來教學,不想被那種傳統的或現行的教學方式所束縛,所以我覺得我還是比較有自己的想法在裏面,盡管在某些環節的設計上有漏洞。在教學語言上,我覺得還是挺連貫的,不會有很多脫節,只是有的兒童化語言還應當加強,盡量讓自己的語言更生動。教態還是挺自然的,沒有那麽拘謹。
總之,在這壹次講課中,我發現了自己的教學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很多的`地方設計與實施有所脫離,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這些問題,考慮更多的因素,從而不斷地去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好地去實施自己的教學。經驗是靠積累的,我會在每壹次的教學後,認真地去做好反思與總結,爭取每個下壹次都能做得更好。
壹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4《古詩兩首》是人教版壹年級下冊的壹篇課文。其中《小池》壹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壹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點。
壹、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這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當風景如畫的春天過後是什麽季節啊?(夏天)對,就是美麗的夏天,夏天妳最喜歡幹什麽呢?在這裏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之所以這樣導入,主要是想從孩子的情感入手,為之後古詩中體會詩人的喜愛之情做鋪墊。
二、多方法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本首詩識字教學采取隨文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方法。集中學習的生字有:陰、晴、柔、露。而裏面又涵蓋了多種識字方法,比如加壹加、換偏旁、編順口溜、借助反義詞和組詞等方法。這些方法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根據以前的積累由學生自己說出來的,孩子的識字能力得到了進壹步的鍛煉。
之所以把“惜”作為隨文識字,主要是考慮到這個字放在詩句中理解更有利於孩子理解詩句,由生活中的“我們要愛惜書本”等引申到本首詩中的“泉眼愛惜它的細細的水流”,孩子們會理解得更加到位。
三、以字帶句,加深理解
在識字環節過後,就是深入學文。本首詩壹行詩描寫壹個景物,思路很是清楚。在這壹環節,首先我引導學生通過聽朗讀找出詩中所描寫的四種景物: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然後逐個景物地學習詩句。先帶孩子看泉眼的圖片,了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之後在圖中找樹陰在哪裏,然後分別抓住“惜、細流、晴、柔”等字逐句理解。適當的理解之後,孩子們體會到了泉眼對泉水的愛惜,體會到了樹陰對美景的喜愛,更體會到了詩人對小池景色的喜愛之情,為之後的背誦全詩做了較好的鋪墊。
四、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學習“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我設計了讓孩子們親自扮演小蜻蜓,說壹說自己落在尖尖的小荷上再幹些什麽,孩子們有的說“我停在荷葉上休息”,有的說“我在和荷葉說悄悄話”,有的說“我在荷葉上看風景”,還有的說“我在和荷葉做遊戲”等等,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想出的答案充滿童趣和喜愛,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為背誦奠定了感情基礎。
五、適當拓展,加強識字,激發情感
在整節課的最後帶孩子們欣賞了盛夏荷花池圖片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誦讀兩個環節。在看到壹張張美麗的荷花圖時,孩子們不禁發出壹聲聲的贊嘆,不禁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同時也給了孩子壹次欣賞美景的機會。
但是縱觀整節課,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全詩的朗讀形式較單壹,應該讓形式再多樣壹些。
2、在理解詩句含義的時候,應該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通過看圖想象畫面,然後用自己的話來說壹說自己所看到的畫面,加深理解,利於背誦。
3、課堂上有壹個問題第壹講和第二講時我是這樣問的:詩人描寫了哪些景物?孩子們的回答既準確又快速。在第三講中,由於我的疏忽,問題變成了這樣:詩人描寫了那幾處景物?孩子們就回答不上來了。看來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盡量的兒童化,提出的問題要精準,使用壹年級孩子能夠理解的詞語進行提問。
壹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5如果說今天的課堂還是以前那種以教師說教為主、循規蹈矩的陳舊模式,那這堂課上發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稱之為“意外”,而是壹個“不和諧的音符”,也許就這樣平平靜靜地過去,我會采用第壹種方案,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者把問題拋給學生,當有學生說出“歌聲”是牧童的這個答案以後,我馬上予以肯定,這樣,其他孩子也不會提出任何不同意見,自然而然地認為:“歌聲”就是牧童的。整堂課會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順利地完成,課堂上的這個小插曲也會無聲無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課程的影響下,我選擇了放手,選擇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說:上課並不像預先裁好的衣服樣子擺到布上去,實質在於,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著敏感而嬌弱心靈和精神的兒童。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並且具有開拓性,他們對詩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以上教學片斷給我留下以下幾點深刻的印象:
壹、課堂完全以學生為主體
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占據了主體地位,整個學習過程都在學生的爭論中交流、質疑、展開、發散——教師在這裏只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只是維持了課堂秩序,讓學生有壹個更加熱烈的討論氛圍,而學生則可以暢所欲言,對詩文中的內容提出質疑:“歌聲”到底來自哪裏,有的說是牧童的,有的說是蟬兒的,有的說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說是大家的——從中可以看出同學們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時對詩文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朗讀也會變成新課標所倡導的“個性化朗讀”。
二、體現了開放式的教學思想
小學五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開放式的教學是很多老師夢寐以求的,開放式並不是放任學生任意任為,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思想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學。以上教學片斷就是體現了學生對“歌聲”來源的不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於學生這些雖然有些偏離作者意圖,但又不無道理的思考,我沒有反對,也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積極的響應,積極的予以肯定。對學生的評價並不是教師壹言定論,而是建立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交互式的評價,學生的思想也在這種交互式的評價中得到升華。
壹堂再普通不過的語文課,卻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壹堂語文課,必須尊重學生特有的想法,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學生,珍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為學習知識的載體,幫助學生循著探索問題的路線進行有價值的研究,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效。
壹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6執教了《小池》壹課後,我對如何進行古詩教學有了更深的思考,進行了反思,有了壹點>收獲與大家分享。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壹年級下冊的壹篇課文。其中《小池》壹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壹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為了在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我嘗試運用圖片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古詩中蘊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學《小池》時,壹上課我就問學生:“這首詩和昨天學的《所見》有什麽不同?”我原本是想讓學生發現《所見》是壹首五言絕句,而《小池》是壹首七言絕句,從而讓他們知道兩種不同絕句的節奏。但是班上壹個男孩的回答:“《所見》這首詩裏面有人,《小池》這首詩裏面沒有>寫人,只有景物。”他的回答讓我驚訝,我驚訝於孩子的發現力,也為自己備課時沒有充分的備學生而感到羞愧。我連忙說:“妳真會讀書,發現了兩首詩的不同。《所見》是壹首寫人的古詩,所以昨天我們學習《所見》的時候可以采用做動作表演的方法來記憶背誦。《小池》是壹首>寫景的詩,我們今天就嘗試用畫畫的方法來記憶背誦。想要畫好《小池》,我們就壹起來看看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讓後進入教學,讓學生通過畫畫來感受本詩的意境。
古代詩歌是文學作品中色彩鮮艷、香氣濃郁的花朵,是詩人用湧泉壹般的心緒澆灌而成的,那些膾灸人口的佳句名詩意境深遠,無不寓含著詩人心靈深處的情感。什麽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
面所體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詩時要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才能領會詩人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
如何才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開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教學模式去打開學生的心扉。這是因為古代詩歌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並茂的。因此可讓學生去創造詩中的形象,根據詩中所寫的景物,把它畫在紙上,再讓學生從畫中去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在輕柔的音樂中塗鴉,畫後再展示畫得好的學生作品。這樣的做法,不僅檢查出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情況,而且激活學生對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課雖終趣未完。
古詩教學壹定要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及其學習心理原理,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瑯瑯,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詩句的意境,讓學生想壹想,說壹說,畫壹畫,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學生經過探究交流,結合自己畫的詩意圖,便整體感受到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使他們領略到壹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而且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