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第壹個高潮是饅頭。臘月,家家戶戶都忙著洗曬麥子換面粉,準備開始蒸。這裏的人常說“農歷二十八,蒸的越來越多”。
李濟仁的饅頭,除了有餡的(小豆、綠豆、豇豆),還有不帶餡的“實心饅頭”。
如今,城市和農村的經濟都在改善,但李記農村蒸饅頭的習俗仍然存在。饅頭象征著“飽”和“肥”,預示著幸福的生活和吉祥的日子。
“撣去灰塵”迎接春節
“除塵”,即大掃除,既是流傳甚廣的古老習俗,也是值得提倡的良好衛生習慣。
臘月二十四,壹般家家戶戶都在“送竈”前除塵。根據民間傳說,除塵是為了掃除厄運和汙穢,以確保家人來年的安全。有句話叫“新年來了,安安心心地享受寧靜,令人心曠神怡”。排除封建迷信成分,“除塵”確實有利於家庭衛生、防病保健,是科學健康的傳統習俗。
腌魚雞肉
以前很多人都要在年前腌制鹹肉鹹魚和風幹雞魚,因為臘月天氣幹燥寒冷,腌制的鹹菜才能保存。
以前農村窮,有的人壹年到頭連肉的味道都不知道。只有在春節期間,他們才買肉和魚。這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但在舊社會這是壹種普遍現象。
春節購物
年關將至,大家的小家庭都要去采購年貨了。所謂年貨,是指各種主副食、香燭、紙馬、門神對聯、幹鮮果品、碗、竹筷、鞋襪、衣帽等與過年有關的物品。農民們提著籃子和貨物,壹個接壹個地去鎮上。街道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大包小包,滿載而歸。買年貨的時候,人們習慣買壹雙紅筷子,壹個瓷碗,以示人多進口,人丁興旺。如今,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處理年貨的標準與過去相比,無論是品種、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進料和接收爐
按照李記的習俗,老百姓在臘月二十四“送竈”,民間有“君、三人、四人”的說法。相傳23日皇帝家送竈,百姓卻推遲了壹天。
過去,李為竈神設置每壹個竈臺。臘月二十四,竈王爺上天的那壹天,各家各戶都要舉行送竈的儀式。飯後,打掃廚房門,刷廚房臺面,在廚房神龕前擺放供品:有酒,有米糖給竈神。這種糖果是麥芽糖,俗稱“廚房糖”,特別粘。兩邊貼對聯:“天道說好,下界保平安。”竈神專事人類家園。人們擔心他會在玉帝面前說壞話,於是就把麥芽糖粘在他的嘴上。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人們崇尚科學,不再相信貪婪多嘴的竈神,不再崇拜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