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朱雀橋邊長滿叢叢野草,點點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從前在王謝大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再來,飛進了平常百姓人家。
《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之壹,是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烏衣巷》原文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註釋⑴烏衣巷:金陵(今江蘇南京)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於此,為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
⑵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在今南京市秦淮區。
⑶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巨室。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⑷尋常:平常。
《烏衣巷》賞析此詩憑吊昔日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橋和南岸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作者選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經不是舊時的主人這壹平常現象,使人們認識到富貴榮華難以常保,那些曾經煊赫壹時的達官貴族,如過眼煙雲,成為歷史的陳跡。
全詩沒有壹句議論,而是通過野草、夕陽的描寫,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巧妙地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引導人們去思考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含著深刻的寓意。語雖極淺,味卻無限。
《烏衣巷》創作背景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南京),寫了這壹組詠懷古跡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其中第二首即《烏衣巷》。
《烏衣巷》作者介紹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禦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
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