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誰知道如何實現“充滿活力的課堂”的理想

誰知道如何實現“充滿活力的課堂”的理想

-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明確要求。因此,如何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使其成為師生學習的有效工具,使現代信息技術發揮更大的作用,是我們每壹個戰鬥在教學壹線的教師面臨的巨大挑戰。此外,從整體上看,課堂教學的改革是圍繞著“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壹思路展開的。這樣,以這壹理念為出發點,指導我們在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多媒體就不會只是壹種形式和壹場秀。二者的結合不僅可以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加課堂的活力。下面,我就自己的壹些做法和嘗試談談我的理解和體會。壹是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增加課堂活力,使課堂生動有趣,“實現理想的學習環境”。“這不僅是因為生動有趣是課堂活力的顯性特征,也意味著學生的自覺參與和主體性的真正解放。“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全身心投入到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從而獲得獨立的情感體驗,建立學習體驗。根據我20多年的教學經驗,學生對詩歌根本不感興趣,所以從拿到教材開始就很頭疼,不知道如何“消磨”近半個學期的課堂教學時間。但是,在我參加了新課程和課程標準的培訓,了解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之後,我終於有了靈感——就用這個“多媒體”吧!意想不到的效果來了,讓我很興奮,也不想吐槽,就有了現在這個東西。第壹課“長沙怡園的春天”的教學使學生的興趣倍增。教學是成功的。這節課是在欣賞毛澤東書法藝術的同時,展示著名播音員方明的深情朗誦,瀏覽“山色盡紅,層林盡染:江流盡美,白爭流。“鷹擊長空,魚躍淺淺,各種霜天爭自由。當錄音第二次播放時,老師剛想再聽壹遍,學生們卻忍不住跟著唱了起來。老師心血來潮把磁帶放了第三遍,學生們壹起大聲朗讀。因為這種閱讀課件比老師的示範閱讀更直觀,更有感染力,學生對閱讀積累了壹種期待,產生了壹種期待體驗閱讀的情緒。同時,老師沒有做任何糾正發音和解釋單詞的工作,沒有疏通課文的意思。同學們在課堂上完成了朗讀和背誦的學習目標,課後完成的“賞析作文”也令人印象深刻。據專家研究,好的閱讀不僅能讀到文章的感情和氣勢,還能讀到它所包含的意義,從而進壹步“理解文字的意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而多媒體閱讀課件就是最好的閱讀。這堂課的成功激發了我的“鬥誌”,之後我又制作了其他多媒體課件,學生們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在課件《告別劍橋》中,不僅有朗誦,還有與詩的風格和意境壹致的畫面,還有反映徐誌摩生活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同壹首詩的歌曲的視頻和英文朗誦。學生在看,在聽,在讀,在唱,而且都是中英文。雖然沒有跳過舞,但大家都“精神飽滿”。手在跳舞,頭在動。壹直要求“再放壹遍”。壹節課下來,走廊裏全是告別劍橋的歌聲,還有“我輕輕的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的吟誦。其實這節課是不需要背誦的。但我相信,同學們會永遠記住這首感人的詩,優美的音樂,優美的畫面,會讓他們“心中明,眼界亮”,相信“何康是世界上最美的水”,“康橋世界”是“壹個有著同樣人類心靈的自然保護區”(我所知道的康橋)。在《祖國,我親愛的祖國》課件中,我配了壹張不同構圖的長城圖,供詩歌朗誦。學生們情不自禁地跟著磁帶壹起讀的同時,自發地成立了壹個閱讀比賽,男女分開讀。“失落的我,體貼的我,沸騰的我”深情的聲音,能讓天籟之音遜色三分。特別是男女分開朗誦,事先沒有排練,卻配合得如此默契和諧。心靈的靈魂是如此容易而自然地被觸動。在近壹分鐘的《我願做壹股洪流》背景音樂結束時,同學們還沈浸在《無憂無慮的上帝》的純凈意境中,久久地品味著世間最聖潔最美好的情感“我願做壹座廢墟,在壹座陡峭的懸崖上,這無聲的毀滅並不令我遺憾...只要我的愛人是壹株綠色的常春藤,沿著我蒼涼的額頭親密地攀援上升”。經過壹周的教學,當周的周記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以詩歌的形式進行了寫作。壹個單元的教學結束後,學生們自發組織了壹次詩歌朗誦會。這應該是“心痛”的最佳狀態吧!我覺得這種教學形式可以稱之為“全員參與,有效參與”!其次,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多媒”性質,引導學生接受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傳統文化的影響,感受民族傳統文化之美。從本體論來看,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體,從發生學來看,人具有愛美的本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引導學生用詩意的眼睛和飽滿的激情去欣賞詩歌,在品味傳統藝術的同時獲得美感,應該是壹個重要的手段。在學習古詩詞單元時,結合詩詞意境,在課件中鏈接各種民族風格的唱法。如《琵琶行》《揚州慢》中,溫柔嫵媚的蘇州評彈,生動地表現了白居易和琵琶女被貶降的淒涼苦悶之情,姜夔的山河破碎,人民的不幸和無比痛苦之情。讓學生感受到三弦、琵琶、月琴加吳越軟語,是對白居易“同情”之淚和“別離之悲”的完美詮釋。只有京劇中雄壯的鼓、鑼、鈸和委婉的京胡、二胡、笛子、嗩吶,才能把波瀾壯闊的長江的非凡氣象,赤壁之戰的壯闊場面,英雄氣概和豐功偉績與《懷古赤壁》中詩人來之不易的苦悶結合起來。緩慢而微弱的聲音如水,又似哭泣。古老而神秘的古塤在《林玉令》中對“壹路如春水”的分割線做了深刻的闡述,驚心動魄。在其他文章中,結合詩歌內容,我還欣賞了《山河流芳》、《陽關三事》、《春江花月夜》、《飛天埋伏》、《彩雲追月》、《梅花三弄》、《平湖秋月》、《春到湘江》、《漁舟唱晚》等古典歌曲。無論是演唱形式還是旋律配樂,學生們都享受了壹場民族精神的盛宴,心靈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洗禮。沒必要拼命呼籲和炒作。民族音樂的靈魂和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因此深入到了每個人的骨子裏。其實在上面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也輕松的完成了大量的背誦任務。因為學生“動”了之後,就要“行動”。在學習背誦和唱歌時,很容易記住學習的內容。背歌詞是這個年齡學生的強項。稱這些為“娛樂”或“快樂學習”。總之,學生們既接受了傳統文化美的熏陶,又在壹幅幅詩畫風景中達到了學習目的。如此完美的學習形式,為什麽不去做呢?再次,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自主、自覺、輕松地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全新學習方式”。因為僅僅利用信息技術來創造教育環境、建立學習體驗是不夠的,必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有力工具,使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再被動、單壹、費時費力;但是放松和活躍。俗話說,“做中學最好”,所以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做壹些課。比如我們可以讓他們在網上搜索、收集、下載相關資料,寫壹些可以闡明觀點的小論文,甚至可以讓學生學習制作相關課件,實施研究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學完高二教材,我讓學生寫壹篇關於序言的短文。第三卷寫了毛澤東的詩歌創作和陶淵明的詩歌。這些論文不再是傳統概念中的常規形式,它們是文字、聲音、圖片和視頻,它們是真正的“多媒體”作品。在學習《神奇的極光》和《時空旅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制作相關課件,要求是把課文的抽象推理變成形象理解。學生們以此為基礎,制作了《不同裝扮、不同羽毛的極光》、《宇宙飛船——人類探索宇宙》、《坐在地上八萬個阿利日》、《遊弋天際遠眺千河》、《飛龍——馳騁任我行》等課件。當我們再現作品時,可以看到他們的學習過程:課件上有“素材收集者”、“素材組織者”、“制作者”、“講師”。相信同學們在這裏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擦出思維的火花”,“感受到發現的快樂”。事實上,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僅做到了“全員參與”和“輕松主動”,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學會學習知識”和“實現21世紀培養大批有能力、有素質的人才(即創新型人才)的目標”的終極目標(李進《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何克康教授訪談錄》)。在查詢、收集、下載和整合信息資源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教會了學生如何充分利用計算機工具。去研究,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學習,也就是形式上寫“論文”,做“課件”,實質上是“學習”。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論文”“課件”,而是強調如何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具體來說,它實際上是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親身參與和研究探索的經驗,學會分享和合作,獲得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的發展,全方位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實踐學習”。同時,在“論文”寫作和“課件”制作的過程中,學生被分組,組內成員各司其職,最後合作。直到交流和表達,這個過程才告壹段落。因此,學生直到最後才能獲得關於知識內容的完整信息,進而分享合作的成果。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從課堂教學到社會生活,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在未來的社會中,他們將如何學習、生活、生存和發展。總之,多媒體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力活動,而且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意識和不斷探索創新的精神。它不僅提高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性、自由性和實踐性,而且提高了其整合性和延展性。因為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真正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智力成長,學習的意義取決於學生發展的課堂體驗”,而是“教會學生學習”和“教會學生生存和發展”,而這些艱難的目標都在多媒體環境下成功實現了。當然,這些做法只是初步研究。現階段,發達地區“網上教學”尤其是“網上作文教學”的巨大作用不可低估。但是,我想,只要我們有以上的認識,即使身處偏遠地區,我們仍然可以迎頭趕上,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更加充滿活力,充滿智慧,充滿歡樂和創造的樂趣”。2003 . 6 . 16(註:除註明出處的兩個字外,所有引文均出自《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和《教師教學究竟靠什麽——談新課程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