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發展起源從春秋始起到晚清,時間跨度大,而唐詩三百首成書於清乾隆年間,由蘅塘退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是200多年來流傳最廣的壹部唐詩選本,編者蘅塘退士本名孫洙(1711壹1778),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乾隆年間進士,曾任過知縣。他因不滿於當時廣為流傳的《千家詩》選詩不精,且僅五絕、七絕兩體,遂“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模仿《詩經》的規模,選編了《唐詩三百首》。初時只是想為學童提供“家塾課本”,後因所選大多是唐詩傳世佳作,並且選詩數量適中,故得以廣泛流行,甚至達到“風行海內,幾至家置壹編”的程度。
詞的發展,專家學者基本將起源定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然後是敦煌曲子詞傳入,到唐朝中期開始填詞,多為小令,到晚唐五代花間詞興起,溫庭筠、韋莊的婉約的小令詞風,影響著北宋初年的創作,晏殊、歐陽修借承襲花間詞風,後柳永將小令改為長調慢詞,蘇軾也開始了豪放詞的創作。詞壇開始了百花齊放的面貌。秦觀、周邦彥承襲婉約派,到北宋末期更加註重聲律。而南宋以辛棄疾為首的辛派詞人創作更加雄渾,多豪邁之氣。以姜夔、吳文英、張炎為代表的姜張詞派,則是詞風高雅、重聲律,多用典,推進了文人詞像雅化的發展。詞至元、明兩代走向衰落,而清代稍有復興的現象。因為詞不同於詩的原因是詞具有音樂性,宋末元初詞譜毀於戰亂後,詞多趨向於文學化。也就是從此詞“失聲”於後代。?
《宋詞三百首》是由晚清四大家之壹的彊村老人朱祖謀編寫的,朱祖謀(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號漚尹,又號彊村,浙江吳興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因病假歸作上海寓公。工倚聲,為晚清四大詞家之壹,著作豐富。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詞》。朱祖謀早歲工詩,風格近孟郊、黃庭堅,陳衍稱其為詞之夢窗(吳文英)。光緒二十二年(1896),王鵬運在京師立詞社,邀其入社, 方專力於詞。所受王鵬運影響甚多。他將自己生平所學抱負,盡納詞中,頗有關系時事之作和對維新派的同情,感慨光緒帝珍妃的遭遇,抒發壯懷零落、國土淪喪之感,悲惋沈郁。晚年雖詞境更趨高簡渾成,內容除偶及軍閥混戰情事外,多為遺老孤獨索寞情懷之作。他的詞取徑吳文英,上窺周邦彥,旁及宋詞各大家,打破浙派、常州派的偏見,勘探孤造,自成壹家。又精通格律,講究聲律。
? 朱祖謀在編寫《宋詞三百首》,吳文英選詞最多,且吳文英是當時南宋詞壇備受爭議的人物,與當時權臣賈似道友善,南宋末年對吳文英的評價很低,而吳文英在清代備受推崇,朱祖謀早年受常州詞派,皆推崇吳詞,清代紀昀在編纂的《四庫全書》中更是稱吳文英為“詞中李商隱”。這樣吳詞在當時清代中晚期更加盛行。在詞的創作上,吳文英承繼周邦彥,重視格律,重視聲情,講究修辭,善於用典。手法精妙,但有時晦澀難懂,南宋最後壹位大詞人張炎,更是批評夢窗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夢窗詞有雕琢太過、詞意晦澀以及格調不高的缺點,但是對後來影響很大。
? 總結起來: (1)我們學習詩詞的過程,壹般最早接觸詩,壹些朗朗上口的詩,然後通過學習壹定量的詩以後,才逐漸接觸詞。且詞多用典,取法於詩、文。所以從人與詩的接觸上看要遠比詞更廣泛。
(2)宋詞三百首中北宋柳永、蘇軾、周邦彥和南宋以姜夔、吳文英、張炎為代表的姜、張詞派,還是以辛棄疾為首的辛派,對於不是專業搞文學的人來說,很難搞懂,作品數量較多,而且用典頗多,現在很難理解。詞相較於詩來說要理解相對困難。
(3)唐詩選本之初考慮到了選本的傳承與學習,而宋詞選本只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詞壇文化影響下編著的,所以影響對民國、現代來說,已經很小了,現代教育中宋詞三百首選詞進入教材的比例遠沒有唐詩三百首的多,所以《宋詞三百首》在文學中的影響力相比《唐詩三百首》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