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tstrong & gt1,關於“心外無物”
這特別容易被我們這些受過粗糙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框架下的中學政治教育的人所詬病。記得高中政治卷子裏,我曾經問過王陽明為什麽是唯心主義者,用了那個著名的典故:
壹個朋友跟王陽明在山裏溜達,指著山裏的花草問:妳說世上沒有心外之物,所以這些花草樹木跟我的心有關系?
王陽明回答說:“當妳沒有看到這朵花的時候,它就和妳壹起死了;既然妳已經來看過這朵花,妳就知道這朵花的顏色不在妳的心外。"
乍壹看還是有點別扭。當妳看花和植物時,花的顏色變得明亮起來。妳有沒有問過花是什麽感覺?這似乎有點詭辯。野花也有尊嚴。就算孤獨,也不能否認別人的存在吧?
所以,如果只從物體的有無來理解這句話,就會發現方法不對。從事物的角度來看,人是人,花是花。王陽明連這個道理都不懂。
王陽明真正想說的是,人要有意識,要有靈魂,而不是壹堆死肉。妳需要喚醒自己的良知,用自己的眼睛多看看花草,多看看這個世界的多彩,多讓自己的心有所感悟。妳沒見過也不懂的世界,對妳來說是不存在的。
所以這個“心外無物”顯然不是討論深山的花草和鄰村的村花是否存在,而是從人的角度強調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妳只在乎眼前的東西,那麽詩和遠方絕對“什麽都不是”
2.關於“知行合壹”
這個詞有點用過頭了,通常很容易理解為“寫在紙上太淺,不知道怎麽做。”就是學以致用,巴拉巴拉。
但在王陽明的觀念中,事實並非如此。知行合壹就是知即行,行即知。這兩個詞說的是同壹個意思。沒有不知道的線,當然也沒有不知道的知識。
有點像繞口令。我曾經癡迷於騎姐。這種說法如果放到日常倫理中是有道理的。王陽明還舉了壹個例子。壹個人如果沒有孝心,就說明他沒有孝的知識。
但是在學術層面上,比如說壹個幾何定理,但是,道並不是純粹的知識,幾何定理的應用是分兩條線的嗎?但參考第壹點,“心外無物”可以理解。壹個幾何定理沒有被使用過,它就不存在。而且壹旦用了,用的人壹定是知行合壹。而最早發現幾何定理的人,他的研究也必然是知行合壹。
它看起來仍然像壹個文字遊戲。強調知行合壹有什麽意義?意思是,妳在學習的時候,要時刻讓他們“放心”——把心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從“做”的層面思考學習的意義。
比如,不要以為背壹首古詩就是為了應付考試,那只是純知識,不用去想實質意義。比如不要以為學考駕照是個形式,那只是純知識,以後開車的時候再說。
參考王陽明的知行合壹思想,這些思想都不行。每做壹件事,都要做到知行合壹,都要“練事”,這就是修行。
3.關於“致良知”
這是王陽明晚年最珍視的表述。如何叫“致良知”,有四句話可以概括:
“沒有好的惡心的肉體,只有好的惡意的行動。知善惡是良心,善惡是事。”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經典的禪宗口水戰“什麽都沒有,哪裏來的塵埃”PK“永遠抹不去,不要塵埃。”王陽明的心學也受到了質疑,這裏暫且不討論。
致良知,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做雷鋒那樣的好事。當然,這個“雷鋒”不是外在的人為模型,而是妳內心對是非善惡的自然認知。
在王陽明看來,每個人都是聖人,每個人都有良知。重點是很多人的良心被蒙住了。有壹個典故,王陽明捉賊。他不是為了教育而簡單粗暴地打屁股,而是想以德服人,所以他大喊:交出妳的良心!
小偷有點不好意思,摸了摸胸口和後背,老老實實的說,這真的沒什麽。王陽明說這是可以的。然後,像壹個老流氓,他讓小偷脫衣服。賊不敢違逆,脫,脫,脫...當他們脫下內衣時,他們有點害羞和猶豫。不知道官方是什麽取向。!
王陽明說——妳看,這就是妳的良心!
這個故事不僅有內衣,還有內涵。如果停留在觀念層面,爭論什麽是良心,大家有沒有良心,也就是口誅筆伐黨,也就是競賽詞的爭論,在知行層面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相反,如果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內衣,找到了明知不對卻還在做的事情,做了壹點改變,做了壹點“良心”,那麽我們就離聖人更近了壹步。
所以《致良知》的魅力依然不是高大上的理論體系,而是知行合壹。就是讓壹個有抱負有上進的人堅持做正確的事,改掉錯誤的事。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
綜上
在我看來,王陽明的心學特別實用主義或者說激進主義。王老師反復強調的是,妳首先要下定決心,要有聖人的遠大誌向,然後跟著自己的心走,做自己真正認為對的事,改掉自己明知不對的事。
就這麽簡單?太難了。反正我壹直做不到。比如,明知晚睡不規律不好,卻無法改變;比如明知道每天鍛煉壹個小時會有更好的身材,但妳做不到;比如看壹眼蒼老師就不好,但是有時候又忍不住...
也許有人會說,我要做聖人這麽牛逼,不睡懶覺不看蒼老師就行了?心靈學習太沒意義了。不妨去看看陽明弟子曾國藩老師。曾老師看了壹眼美景,違心地贊美了別人。他會在日記裏反思半天。
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的大小,而是以什麽態度去面對和實踐。
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領域,無處不有無明。懂陽明心學的人不會迷茫:從自己心中的對錯入手,堅持對的,去掉錯的。長此以往,妳就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