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臺滿池香,柳荷間,歌聲盡在畫中;
霧蒙蒙的籠屋,鸚哥的蛙鼓,晴雨總是宜人的。
這是壹幅精美的景點對聯。把彌漫在蒙蒙春雨中的湖心景區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春風下,亭子旁岸邊的柳樹如波浪起伏,倒映著湖中的荷花。雨後陽光明媚的西湖裏的建築,在陰霾中顯得格外美麗壯觀。
鸚哥蛙呱呱叫,奏出動人的交響樂,構成壹幅壯麗的畫卷。
這種靜中有動,靜中有動,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是獨壹無二的。它生動地描繪了西湖中央亭臺樓閣的景觀,呈現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令人陶醉和向往。
這副對聯的另壹個藝術特色是疊字的修辭手法。
對聯《層層曲折》生動地描繪了湖中央亭臺樓閣四周的亭臺樓閣和綠柳蓮花樓;第二部用“晴、雨、雨”來刻畫西湖裏雨和晴兩種不同的景色,生動而富有詩意。
這副對聯比蘇東坡的詩“水美而晴,山空而雨,比西湖總相宜。”
同時,對聯中“層次感音樂”與“晴雨”的對仗,既突出了主題,又明顯加強了對聯的節奏感,使人讀起來,聲韻和諧,深情有趣。
這副對聯的第三個特點是字美,對仗工整,平仄。對聯中用“人”字配“籠”字,用“全”字配“總”字,恰到好處,有異曲同工之妙,起到畫龍點睛、概括全貌的作用。
對聯給湖面增添了色彩,使古跡變得明亮,使遊客更感興趣,給人壹種美麗的感覺。它們是風景對聯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在胡鑫亭上,阿明王朝學者鄭燁還寫了壹副對聯:
亭臺立於湖中央,嚴茜子攜舟,名曰陰雨晴;
席在水面,徜徉赤壁東坡,不如明月清風。
自從宋代詩人蘇東坡巧妙地將西湖比作古代美人時,西湖就被稱為“習字湖”。而這幅對聯把湖中央的亭子比作湖上的小船,比喻得很好。
“雨妙而晴”,用蘇東坡的詩“水明而晴,山空而雨妙”來表達。《Xi開水面》把湖面描寫得又平又寬,非常形象。“月白風清”用的是蘇東坡《千赤壁賦》中的“月白風清,何為良宵”這句話。這幅對聯富有想象力,靈活而清新。
另外值得壹提的是,亭中的對聯是明代都察院右禦史胡來潮所寫,為湖心亭柱上的題詞:
四季的歌唱,仍有窮人憂傷的月光;
六橋花六,栽桑栽麻無間隙。
在文人的遊歷和這些優秀對聯的名聲之後,胡鑫亭變得越來越有名。明末清初,明末大文豪張岱來到胡鑫亭,寫下了“胡鑫亭看雪”的批註章,使胡鑫亭更加名揚天下!
《望湖亭雪》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他寫道:
崇禎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上。雪下了很多天,湖裏的行人和鳥兒的噪音都消失了。
今天晚上八點左右,我牽著壹只小船,穿著壹件皮大衣,帶著壹個火爐,去湖心亭看雪。冰花漫天,天光水色,天空壹片純白。湖面上的影子只是長長的堤岸的痕跡,湖中央的壹個小亭子,壹只芥末和周宇,船上只有兩三個人。
在湖心亭裏,看見兩個人在鋪氈,壹個孩子在煮酒爐。於大喜曰:“湖中無此人!”拉我壹起,陪我喝酒。我試著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說再見。問他們姓什麽,是南京人,在這個地方做客。
等船的時候,船夫喃喃道:“別說閣下了,妳這個白癡,還有像妳這樣的人瘋了!”!"
晚明散文在中國散文史上占有壹席之地,雖然不如先秦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樣引人註目。它就像深山縫裏的壹叢蘭花,疏花又鮮。雖不璀璨,卻自有清高不落俗套的魅力。
第壹句:“崇禎五年十二月,住西湖。”從寒冷的冬天來看,湖中央亭子裏的雪可以更加突出,美得不得了。前兩個句號表示時間和地點。
《十二月》,隆冬下雪的時候,《我住在西湖》,指出作者住在相鄰的西湖。前兩句,卻引出了下面的大雪和湖面上的雪沒有時間和地點的痕跡。
第二句:“下了三天大雪,湖裏的人和鳥都死了。”跟著開頭,只有這兩句話,大雪封閉的湖面形狀可想而知,讀起來感覺涼颼颼的。
作者的妙處不在於直觀地寫出大雪,而在於通過聽覺寫出“湖裏的人和鳥都死了”。寫到大雪之後,壹片寂靜,湖光山色都結冰了,人和鳥都不敢出門,冷得發不出聲音,連空氣都好像凝固了。
壹個“絕”字,傳達出壹種冰天雪地的陰冷陰森感。這是壹種高度的寫意,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中,畫出了大雪的威嚴。
這讓我們想起了柳宗元著名的江雪:“百山無鳥,千路無腳印。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壹個老人在冰冷的河面上釣魚——雪。”
柳宗元的《江上雪圖》是從視覺的角度。江面無邊,“人鳥不生”,有壹位獨壹無二的漁夫“捉雪”。
在張岱的作品中,人和鳥都是沈默的,但這種沈默正是人所感受到的,所以沈默中還有人。劉的詩只有20個字,最後點出了壹個“雪”字,可謂是近因。
張岱寫“三日大雪”致“湖中鳥盡死”,可說是因禍得福。兩者機理不同,但同樣達到了傳神描繪景物的藝術效果。
如果說《江雪》中的“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是為了渲染和襯托漢江中獨自垂釣的漁夫。那麽張岱就是有人在下面冷冷的看雪的倒影。
第三句:“又是壹個比較固定的日子,於是我坐了壹條船,舉了壹個衣火,獨自去湖亭看雪。”“是壹天”,過了“三天大雪”,也是冷天;那些“比較堅定”的,也是在淩晨,感冒加倍的時候。
“捧衣捧火”這句話是用來禦寒的。
試想,在“鳥語花香”的冰天雪地裏,有人深夜出門,“獨自到湖中央的亭子裏去看雪”。多麽獨特的孤獨和優雅!“獨望湖中雪”的“獨”字,不妨與“壹個老人在寒江釣魚——雪”的“獨”字相互參照。
在這裏,作者獨持冰雪完整,自得其樂的情調不就是無以言表的超然嗎?之所以晚上想壹個人去,是因為不想見任何人,也不想見任何人。那麽,在這種孤獨的感覺中,不也包含著逃避世界的憤懣嗎?
然後,作者用空靈的筆寫下了湖中的雪景:“霧凇,天與雲,山與水,白上下。”湖面上的影子只是長長的堤岸的痕跡,湖中央的壹個小亭子,壹只芥末和周宇,船上只有兩三個人。"
這真是湖光山色的夜雪模糊圖!“霧凇”是對湖面上積雪水汽的描述,呈彌漫狀。“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皆白”,反復使用“和”三個字,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與湖之間那種白而難分的景象。
作者總是先寫壹句話,這就像是把“白從上到下”盡收眼底。從雪的角度來看,符合壹般的第壹眼的感覺和印象。
然後換個視角,變成富有詩意的特寫:“長堤上的壹個標記,湖中央的壹個亭子,船上的壹根芥菜,船上的兩三個人”等等。這是壹幅簡單的畫,壹首夢幻的詩,給人壹種不在現場,模模糊糊恍惚的感覺。
作者對量詞的錘煉不得不讓我們驚嘆。“上下皆白”的“壹”字混淆不清,難以分辨,讓人覺得它大。“壹標壹點壹芥”的“壹”字,難分伯仲,讓人覺得渺小。
這真的是壹個“壹”字,境界沒了。同時,從“長堤上的壹個標記”到“湖中的壹個小亭子”,再到“船中壹芥”、“船中兩三人”,鏡頭越來越小,直至微乎其微。
“疤、斑、芥、粒”這幾個字,小到壹個,描寫的是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讓人覺得是天造地設,生在那裏,根本無法撼動。這壹段講的是風景,但並不局限於風景。
從這紛亂的冰雪世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人生如“太倉大米”般廣闊的深情。
最後壹句:“下了船,周子喃喃自語:‘別說項公蠢,像項公這樣的傻逼就更多了!’" "
前人對Ci的評論有點染,這個結論可謂點與染的結合。到了船口,點出壹個“蠢”字;此外,相公的“傻逼”和“傻逼如相公”對比沈浸,壹個“傻逼”字寫得透徹。
所謂“狂如相公”,並不是貶低相公的“狂”,而是以同樣的口吻襯托相公的“狂”。“喃喃自語”這個詞描述了周子的自言自語和困惑,比如聽到他的聲音和看到他的人。這種地方也是作者的驕傲和感慨。
文藝情調蕩漾,回味無窮。癡人說夢表現了他獨特的感情,表現了他熱愛山川,淡泊寂寞的獨特個性
《湖亭觀雪》以精煉的筆墨描寫了作者自己在湖亭觀雪的經歷,描繪了他所看到的寧靜悠遠、白茫茫的雪景,抒發了他的閑適飄逸。
《湖亭觀雪》的作者張岱出生於壹個官僚家庭,但他壹生從未做官。他是明末地位較高的散文作家,所著《湖亭見雪》壹書更是使其聲名大噪。
遙望湖中亭臺,湖光瀲灩,群山如碧屏。在西湖北岸的寶石山上,它是壹種著名的寶石。
寶石山原名石母山,曾被稱為魏豹山、寶鎖山、石贊山、巨石山、古塔山。該山屬於火成巖中的凝灰巖和流紋巖,顏色似翡翠瑪瑙。山上有許多奇石,如瘦大理石、屯夏石、鳳翔石和落星石。
當朝陽的紅光照射在寶石山上時,小石頭仿佛是閃閃發光的寶石,受到人們的喜愛,被稱為“雲中流動的寶石”。
湖中央的亭子裏,還掛著清乾隆皇帝題寫在亭子上的匾額“觀諸種”,對聯“湖遠波,山促水深色”。島南還有壹塊石碑,上面刻著“蟲二”二字。
據說這兩個字也是禦筆,去掉了繁體字中“風流”二字的外圍部分,取“風流無邊”之意。1726年,乾隆皇帝撰寫《明凈中緣》壹書。
到了清代,湖心亭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其中有幾副對聯非常精美。
有壹幅清代按察使金安慶的對聯,他來到湖中央的亭子上,寫道:
泉水中的綠色漂珠
夕陽紅濕地三宮
對聯講的是站在西湖堤上,俯瞰湖中央亭子的景色。第壹部分用比喻把亭子比作漂浮在碧波上的壹顆珍珠。寫夕陽下湖中央亭子的景色。紅色和潮濕,恰如其分地描繪了落日在湖面和湖亭上的倒影給人的視覺和觸覺形象。
對聯色彩鮮艷工整,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欣賞湖中央的景色,還可以看到平湖美麗的秋月風光。平湖的秋月也是歷代文人墨客筆下的風景。
晚清文學家黃文仲遊覽西湖時,曾在平湖秋月美景上題對聯:
魚玩平湖川遠東
顏曰寫天空。
平湖秋月,位於西湖白堤西端,明代為龍王廟,清康熙年間改建為禦書樓,樓前水面上建有平臺,樓側有平湖秋月碑亭,為“西湖十景”之壹。每逢明月當空的秋夜,“湖滿秋色”詩情畫意。
第壹句描寫壹群魚在平湖嬉戲跳躍,仿佛穿行在湖中的山峰。然後作者突然把筆尖從水中轉向天空,大雁在秋月下飛舞歌唱,排成人字形,仿佛在天空書寫。魚躍雁飛,好壹派熱鬧潑水的景象。
壹個“穿”字,壹個“寫”字,凸顯運動與活力。上下對聯鑲嵌在“平湖”和“秋月”的同壹個位置,與營造的意境融為壹體,十分貼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