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生活在壹千六百多年前,當時沒有計劃生育政策,所以他的妻子生了五個兒子。雖然養兒防老,多子多孫是福,但家境並不富裕的大詩人陶,看著這些足以“吃死老子”的“小男孩”,卻有打翻五味瓶的感覺。真不知道是什麽樣的。現在他只能勉強維持溫飽。他能拿什麽給兒子們將來蓋房子娶老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很美,但是不能吃,不能穿,不能住!
其實還有壹件事困擾著陶淵明,那就是這五個兒子似乎都不怎麽喜歡讀書寫字,這讓才華橫溢的人,這位受過良好教育的陶詩人極為郁悶。
陶淵明的大兒子名叫陶澍,天生懶惰、散漫,不愛學習。老二陶宣比哥哥小壹歲,學習上也壹樣。看到“學”的年紀(孔子說“十之八九有興趣學”),對讀書寫字還是毫無興趣;第三個孩子陶勇和第四個孩子段濤是同齡的雙胞胎。小時候,他們曾經給陶淵明帶來過很多快樂,後來卻越來越讓父親擔心。十三歲時,他們甚至不會加減法。陶淵明不得不對他的小兒子陶同寄予厚望,但他最終還是失望了。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讓梨,陶同九歲了,但是他只知道吃梨。
有關陶淵明五子的資料,並非來自道聽途說或有關野史的軼事,而是來自他的詩《責子》,是當時壹位年過五百的陶詩人用自嘲、無奈的口吻寫的。
鬢角上有白發,皮膚也不再堅實。
雖然有五個男的,但是寫字寫字總是不好。
舒二十八歲,懶,無馬。
壹個星璇誌學,而不是文淑。
段勇十三歲了,不知道六歲還是七歲。
童子九歲,卻尋梨栗子。
如果幸運的話,它在杯子裏。
陶淵明雖然因為五個兒子沒有壹個繼承他的智商而有些難過,但他其實並不十分難過,因為他知道,他那些“不擅文筆”的兒子們,壹定會像現在這樣,“晨曦勃發,戴嶽鋤家”,而不是像往年那樣“塵埃落定三十年”,當然也不會“俯首為村童爭米”。即使他的兒子們沒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走向南山”的感覺,“有壹種很想爭辯卻忘詞的感覺”,他也可以放心地“我們揮手告別”,百年後“隨山拖身”。
其實兒子們不聰明和陶淵明酗酒應該有壹定的關系。用哀愁寫成的詩《責任兒》結尾,妳還沒忘了“飲入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