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龍代表中華民族的什麽形象?

龍代表中華民族的什麽形象?

龍是中國文化中最古老的謎團之壹。在古代殷墟中,象形文字“龍”早已有之,似乎是壹種有角、大嘴、紋身、曲折的動物。

漢代學者許慎,於1857年。它說:“龍,鱗蟲之長,可靜可明,可短可長。春分登天,秋分深潛。”在神話傳說中,中華民族最早的祖先伏羲、女媧,都是長著人頭蛇身的龍蛇。漢代文物中的伏羲與女禍圖,是“龍的傳人”形象的例證。

今天看到的龍的形象是基於蛇,接受了野獸的四只腳,馬的鬃毛,胡子的尾巴,鹿的角,狗的抓痕,魚的鱗片和胡須......

學者們積累了千百年來人們考證的成果,得出了壹個相對壹致的結論:龍只是古代象征美好生活的想象動物;龍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

據專家考證,“龍”最早的圖騰是長江下遊的古代吳越人。證據之壹是,古代吳越有連續紋身的流行習俗,以顯示其“龍之子”的地位,並祈求保護;第二是有古籍& gt據說賽龍舟起源於越王勾踐,端午節也起源於吳越。

後來,作為* * *壹樣的概念和意識形態,龍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據有關專家考證,人類在經歷了幾十萬年的洪水饑荒和母系社會後,大約在6500年前開始逐漸進入父系社會。據古書記載,當時黃三排名第壹、百王之首的太昊伏羲,率部從甘肅季承(今天水市)出發,至黃河以東,定居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縣)市場。隨後,伏羲與法王聯合統壹了中國各部落,取蟒蛇之身、鱷魚之頭、牡鹿之角、老虎之眼、紅鯉之鱗、巨蜥之腿、蒼鷹之爪、白鯊之尾、長須鯨之須,創造了中華民族統壹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伏羲還畫八卦,拿火種,做書法契約,造樂器,催婚,開創了中華文明。

這壹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荊楚時代的故事》曾記載,正月初壹,公雞第壹聲啼叫,大家就起來在自家院子裏放鞭炮,趕走瘟神邪氣。

當時沒有火藥和紙張,所以人們燒竹子使其爆裂並發出聲音來驅除瘟疫。這當然是迷信,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安泰的渴望。

因為最初的鞭炮是燃燒竹子,所以被稱為“鞭炮”,壹直沿用至今。唐代稱“爆桿”,後來又叫“鞭炮”。南昌詩人賴虎的詩《早春》:“新歷只開壹半,亭子依舊爆棚。”我寫的是春節燒竹竿的場景。

後來,煉金術士經過不斷的化學實驗,發現硝石、硫磺和木炭放在壹起可以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把火藥裝在竹筒裏引爆,聲音更大,使古老的燒竹習俗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到了北宋,已經有了用卷紙包裹的煙花,有了單環和雙環之分。改名為“炮戰”,後改為“鞭炮”。鞭炮很快成為壹種神聖的東西來辟邪。

放鞭炮,除了希望在新年到來之前化惡為善,祈求壹年平安幸福之外,還用於祝賀婚禮、開業和重大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