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諸葛亮的正面和反面——讀《三國誌》

諸葛亮的正面和反面——讀《三國誌》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草船借箭,周瑜三齊,王博火,赤壁火,空城計”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而劉備更是千古君臣相知的佳話。這些東西更多的是出自《三國演義》,但《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作者羅貫中有很強的尊劉抑曹傾向。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欲顯劉備之長而厚,而似偽,又似諸葛之智而近妖。”讓我們走進三國歷史,看看歷史的另壹面。

首先,那些對諸葛亮巧妙設計的描述,更多的是小說家的筆法。讀完《三國誌》妳會發現,根本沒有“借草船之箭,三於,焚,空城計”這種東西。諸葛亮沒有用曹操做空城計,周瑜根本不是這樣的小氣鬼。只是嫉賢妒能36歲就死在東吳,和諸葛亮的憤怒關系不大,赤壁之燒主要不是諸葛亮的功勞。《三國演義》也承認,只是通過氣氛渲染,諸葛亮足智多謀,讓我們誤以為赤壁之戰多半歸功於劉備和諸葛亮。

我還想說壹說諸葛亮和劉備,這壹對君臣相知的兩個例子。當然,我不否認劉備確實重用了諸葛亮。畢竟諸葛亮的能力擺在那裏。但是,並不像《三國演義》裏寫的那樣。似乎兩個人壹直都是為了復興漢朝而緊密團結在壹起。只要看幾個細節,妳就會發現事實遠沒有這麽簡單。荊州打下後,尤其是西川取得。劉備和諸葛亮若即若離。可見劉備有意疏遠諸葛亮,至少在壹開始,限制了諸葛亮對自己的影響。攻陷荊州後,幾乎沒有諸葛亮與北伐最重要的謀臣劉備在壹起(除了龐統意外身亡,不得不調用諸葛亮輔佐平西川)。劉備正出人意料地首選了沒有多少實戰經驗的龐統,把諸葛亮放在後方。妳可以說鎮守荊州也很重要,但妳要知道,如果劉備真的離不開諸葛亮,他可以繼續把諸葛亮帶走,留下關羽鎮守,由壹些謀士輔佐。後來不也是這樣嗎?但是劉備沒有。之後劉備身邊最重要的謀士不是諸葛亮,而是平西川投降的方法。平定漢中後,法正追隨劉備,成為劉備的心腹。諸葛亮逐漸退居二線,被法正蓋過了風頭。劉備還打算用正義來牽制諸葛亮,建立新的謀士集團。命法是“蜀郡太守(蜀郡為西川之都),將軍楊武為京師,對內為主公”(《三國演義·龐統》)。法正參與了幾乎所有的重要規劃。平定漢中的是法正,漢中王法正是吏部尚書。如果他不是只活了45歲,蜀國的宰相早就是他的了。

很明顯,劉備對法正的安排是托孤給他的意圖。這樣壹來,要不是他的孝順和早逝打亂了劉備的計劃,白帝城托孤的格局也不壹定會以諸葛亮為主,李延為輔,甚至諸葛亮的命運都很難說。聽完我的分析妳就有感覺了。小婷慘敗後,諸葛亮自己也說過,“孝若到位,可制主公,使其不再東行”(《三國演義》龐統)。雖然《孝經》未必真的說服了劉備,但至少說明《孝經》對劉備的影響比孔明更大。還有壹點也可以看出來。當時的法春風得意,對過去得罪過自己的人進行報復。有人拿這些東西捅諸葛亮,或者諸葛亮說:“法在蜀郡太縱橫了,將軍要開導他的主人,約束他的威信。”(《龐統法事實錄》)本以為這位以法治聞名的人物會主持正義,但壹向執法如山的諸葛亮卻說出了下面這句我們萬萬沒想到的話:“主公在公安,北怕曹操的強勢,東怕孫權的武力,卻又怕孫夫人生在肘窩下;到時候法孝玉之翼,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律為非作歹”(《三國演義·龐統律真事》)沒有諸葛亮那種嚴格的法度。而是為了避免與法律對抗,可見法律是如何贏得劉備的芳心的。此時,法正剛剛加入劉備,諸葛亮是壹個跟隨劉備多年的忠臣,但就連他也害怕法正這樣。

再來說說很重要的白帝城,我們津津樂道的。看似劉備和諸葛亮相遇就達到了巔峰,但仔細分析,根本沒那麽簡單。妳不得不為諸葛亮捏壹把冷汗。最重要的是那句“妳只比曹丕好十倍,便會平平安安,終會成大事。”。繼承人可以增補的,增補;如果是無能,可以自己拿。”(《三國誌·諸葛亮傳》)諸葛亮聽後也說了那句感人肺腑的話,“敢竭其力,忠節隨死?”(《三國諸葛亮傳》)

壹個大度到知道自己的兒子做不到,連姜山都可以割讓給諸葛亮,壹個極其忠於君主,知道阿鬥是草包還是願意做牛做馬。就這樣,兩人的形象被襯托到極致,定格在那壹刻,成為後人效仿的榜樣。但是妳仔細看了,想了想,看了幾遍也沒發現什麽問題?妳不覺得不對勁嗎?我曾經在這裏呆了很長時間。不知道為什麽,這壹幕總會在腦海裏回放。我不知道劉備為什麽這麽說。背後有什麽深意嗎?真的像劉備說的要兒子讓位給丞相嗎?隨著年齡的增長,歷史知識越來越多,思考越來越深,發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如果妳翻翻歷史書,妳看不到任何壹個君主或皇帝在姚舜禹之後願意臣服於他的副手,除了戰國時期讓位於國家之子的愚蠢的王艷。而且,劉備也不是沒有兒子。他再慷慨,也不可能達到那種地步。他怎麽能不告訴我就讓他兒子坐下呢?不管他有多蠢,他的兒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不是故意的,他為什麽要說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試探壹下諸葛亮是否有野心。如果諸葛亮當時有所猶豫,或者表示願意接受,劉備早就另有打算了。諸葛亮這種聰明人,肯定是明白劉備的意圖,立刻下跪效忠,但是他們兩個走到這壹步已經很危險了,可見劉備對諸葛亮並不放心。如果劉備多活幾年,歷史很可能被改寫。劉備大限將至,不能為兒子掃除障礙。況且蜀國靠的是諸葛亮。他只能壹方面試探丞相,壹方面留下李延牽制諸葛亮。其實從這裏,我們已經可以嗅到他們的離別充滿了火藥味,和我們想象的相去甚遠。這個史實《三國演義》基本沒變,只是做了烘托氣氛的處理。但只要動動腦筋就知道,劉備對諸葛亮的懷疑更像是小說家說的,更接近歷史真相,符合人性。竇沒本事,諸葛亮聰明能幹。曹丕孫權難敵。他的兒子怎麽管得了,諸葛亮又怎麽會願意聽命於壹個沒有威望和才能的兒子呢?只有考慮到這些問題,才是像劉備這種從底層爬上皇位的人應該思考的。再看歷史。劉邦為什麽要殺彭越、韓信和英布?如果不是蕭何汙染了自己,張良若也不會聾。另壹個從底層上來的皇帝朱元璋看得更清楚。他為了自己的繼位,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朱彪,而胡藍玉案的興起導致了這位英雄的被殺。戰神徐達舊傷未愈,醫生囑咐不要吃毛,朱元璋卻給了他壹碗燒鵝。徐達馬上明白了,洪武皇帝不放心。常遇春死得早,不然早就逃出朱元璋的屠刀了。但是,出身底層的人比壹般人更多疑,因為他們在底層受壓迫,報復心更強。

妳看,開國皇帝隋文帝,唐太宗李世民,都沒有大肆殺戮英雄。他們更擔心宗室,他們的殺戮相對溫和。壹個* * *有著相同的特點,他們不是自下而上,都屬於官龍貴族集團。不是我看不起底層勞動人民。我自己也是草根。我只是通過看歷史發現了這樣壹個規律,而不僅僅是在底層。其實只要在上層之前有過非人的經歷,即使成功挺過來了,這個人的心智也會扭曲,會做出很多有悖常理的事情,這些事情和底層沒有絕對的聯系,只是因為在底層被壓迫的概率大,為了出人頭地,他會失去壹些最重要的尊嚴來換取飛黃騰達。比如越王勾踐就不是草根。他絕對是嶽的貴族,但他願意做任何事情來恢復國家,即使他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很抱歉的說,有興趣的可以翻翻勾踐家的史記。)他最終成功殺死吳王夫差,吞並了吳國,卻成了壹個忘恩負義的人,為屠城出力。文子如此認真地幫助他,以至於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他從未離開過他。但是,在國家成功復辟後,他是如何對待文子的大夫來看史書的呢?越王,勾踐的家人,範蠡比文子聰明,很早就註意到了勾踐的性格。他從傳說中隱退,帶著石遊山玩水。現在我們更多關註的是勾踐吞並吳國,而基本上不關註他通過登上權力巔峰來壓制自己和人民。我們的勝負史觀很有問題。我們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我還想說說諸葛亮的用兵之道,知人善任。我感覺諸葛亮與其說是軍事家,不如說是政治家。岐山六出只第壹次成就最大,卻誤用了馬謖。為了安撫李延的反對,蜀、

只能不顧蜀中人才匱乏,嚴懲馬謖。蔣琬從成都趕來勸說孔明,諸葛亮還是流下了眼淚,將馬謖斬首。伐馬謖,雖有利於國家,但更是雪上加霜。當時蜀國人口已經在下降。"蜀中沒有大將廖化為先鋒."馬蘇當時也是壹級輔導員。諸葛亮經常帶著馬謖作為謀士壹起對抗曹魏征討孟獲,他也有很多計劃。“以心為上,以圍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戰為下”(《三國誌·劉東·馬晨·董魯》),為了贏得南方人的心,諸葛亮最終徹底解決了南方的隱患,放手北伐,這都要感謝馬謖的謀劃。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如果馬謖沒有兩把刷子跟在諸葛亮身邊這麽久,諸葛亮早就把他當心腹了。馬謖與諸葛亮私交甚深。可想而知,像孔明這種有點清廉的人,能被他看重。好兄弟石,字幼常,才華非凡,善用兵謀。丞相諸葛亮卻深有不同。後主到了,叫梁月:“馬謖言過其實,不能多用。妳查壹下,“梁聚德”另有所指,馬謖從軍。每次介紹認識,都是從早到晚的聊。(《三國誌·劉東傳·馬··魯》)

也正因為如此,馬蘇才不卑不亢,導致了街亭的慘敗。他只是缺乏獨立經驗,執行能力不如策劃能力,眼高於頂。其實也不能怪他。他經常長期給領導提建議,得到領導的肯定,所以任何人都會飄飄然。用人之權不在他手裏,或者說諸葛亮缺乏識人之術。像魏延這樣有才華的將軍,因為不是孔明的心腹而被閑置。魏延應該是唯壹壹個鎮守街亭的人,無論從資歷、身體條件還是戰鬥經驗。而諸葛亮卻選擇了馬謖,只讓魏延駐紮在街亭後面以備不時之需。街亭的戰略地位對蜀軍來說太重要了。壹旦糧道咽喉被魏軍控制,局面就會壹發不可收拾,糧食的提供每次都是蜀軍最大的困難。街亭可以說是魏蜀爭奪的焦點。公元228年,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這樣壹個不起眼的小鎮。但對於如此重要的地方,諸葛亮卻壹反常態。他沒有小心翼翼地派出魏延這樣有經驗的將領,而是讓沒有實際指揮經驗的馬謖親自掛帥。這是壹次冒險。

另外,諸葛亮對魏延巧妙的子午谷計劃重視不夠,也是不合規格的。事實上,伍茲山谷的巧妙計劃更符合戰鬥的方式,但諸葛亮放棄了它,因為他太渴望穩定。本來蜀國就弱於魏國,與魏國作戰是最不濟之策。只有運用奇招,敢於冒險,才能取得勝利。諸葛亮總說,如果對方埋伏在子午谷,就等於全軍覆沒。但是,既然打架是壹種冒險,他幹脆不打了。而且按照對手的說法,夏侯惇這樣的紈絝子弟,不是張合、司馬懿這樣的老將軍,值得壹戰。而且這種法術消耗沒有任何風險嗎?以弱勝強,除了出其不意,很難取勝。韓信、李靖、蘇儷這樣的名人,深諳此道。韓信、李靖、陰山、蘇儷、蔡周都是經典案例。都是用少量精銳士兵突襲對手,擾亂陣地,導致整個戰局逆轉。

最後,他留下遺囑,逼魏延。在這方面,諸葛亮沒有劉備聰明。劉備當年大膽起用魏延,命他為漢中太守,鎮守蜀國北門對抗曹魏。可以說是委以重任,魏延不負眾望,把漢中經營得有聲有色。臨死前還指責諸葛亮和馬謖言過其實,不應該大加利用。

那為什麽諸葛亮被塑造成如此光輝的形象,他和劉備也成為君臣典範。我覺得這更多的是政治需要。諸葛亮至少可以自稱皇帝。劉備死後,基本上獨攬大權,他成了蜀國的曹操。後來李延失陷,諸葛亮在蜀中無對手。如果他聲稱皇帝的頭銜,沒有人能阻止他,但他繼續協助劉禪,直到他在工作中生病。這不正是歷代君王最想要的嗎?能幹又忠誠。諸葛亮自然要被供奉在神龕裏供大家膜拜,他和劉備的關系也要被大大美化,成為君臣相知的典型。這樣,諸葛亮更多地被統治者用來宣傳忠臣思想。我沒有做更多的考證。我個人覺得諸葛亮今天的形象更多的是因為《三國演義》,寫於明朝,當時處於元明清絕對專制的時代。出現這樣的作品並不奇怪。

我們講了這麽多歷史和諸葛亮,不就是為了講故事逗大家開心,增加壹些茶余飯後的談資,價值不大。希望大家看完歷史後能多思考,從歷史中看到人性,看到興衰規律。多思考自己不懂的地方,多接觸其他史料,這樣可以從更多的角度看問題,有更深的思考。我們常說,需要借壹雙眼睛。歷史可以讓我們大開眼界,但妳需要自己好好思考。《漢書》裏說“道者出史家”,老子是周聞歷史博物館的館長。司馬遷雖是儒家,但其父深受黃老的影響,道家在《六要》中名列第壹。道家很有智慧。智慧從何而來?當然來源於讀史。讓我們以鮑鵬山老師的壹段話來結束吧。

學者鮑鵬山說:“重讀歷史是每個時代的責任。只有重讀歷史,我們才能了解自己,站在新的高度上...正是在對歷史的重新解讀中,壹個時代的價值觀得以彰顯,壹個時代的道德坐標得以確立。”可以檢驗壹個時代的良知和正義,可以證明壹個時代的認知水平和實踐水平。同樣,壹個時代的渺小與卑微,簡單與淺薄,也會如影隨形;而壹個時代的偉大和輝煌是可以發揚光大的...”“如果那個時代有偉大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