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曾經是壹個詩歌泱泱的大國。從《詩經》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元曲,高潮叠起,名家輩出,精彩紛呈,璀璨奪目。詩人們張目人間,寄情世外,漱滌萬物,牢籠百態,人情物理,體察入微,或醉或醒,或執著或灑脫,或沈郁或飄逸,或振拔或淡遠,風情萬種,千古流芳。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批判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繼承這些精神養料,對於滋養性情、陶冶靈魂、重鑄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東西無法替代的作用。讀詩使人靈秀……”詩歌以其深邃廣博的思想內容、簡約跳躍的語言形式、含蓄豐富的情感世界滋養人的品格情操、啟發人的心靈智慧。感悟和運用詩歌,從文學藝術的沃野中汲取養分,為自己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服務。《再別康橋》、屈原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都具有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人類歷史長河裏壹個個詩人的偉大心靈和不朽的人格魅力。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陶淵明的“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蘇軾的“壹蓑煙雨任平生”……使學生不禁有了“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情祛,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抵掌激昂而有擊楫中流之心”;“甘心淡泊而有種菊東籬之興”……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