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太行
1940年5月,經洛陽赴重慶談判,中途返回延安。當時抗戰告急,內戰又起,全民擔憂。
山峰聳立在墻上,
黃河的天然屏障壹眼就關閉了。
兩岸的煙紅如火。
這個行當可以慰恨。
作品註釋
(1)自然災害:自然災害。《舒威崔浩傳》:“函谷關數說有天險,壹人不得入。”看著它:當妳看得很遠的時候,妳可以看到所有的風景。
2烽煙:原指邊防警察。古時候外敵入侵邊境,就是晚上升火,燒狼煙,以示警戒。後來又引申為戰爭和戰爭。這是指黃河兩岸抗日軍民開展的抗日遊擊戰。
寫作背景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在抗日戰爭最困難、最嚴峻的關頭,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頑固派發動了第壹次反* *高潮,大舉進攻陜甘寧邊區、晉西、太行山區。1940年3月,頑固派將領朱懷冰率領三個軍在日軍飛機掩護下,向太行山區抗日根據地發起進攻。朱德效仿毛澤東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攻我,我必攻”的指示,親自率領太行山區軍民進行自衛反擊,壹舉殲滅了朱懷冰的三個師,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猖狂進攻。
擊退朱懷冰入侵後,為了停止內戰,團結抗日,朱德堅持毛澤東和黨中央的團結,堅持抗戰,堅持進步的指示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方針,肩負重任,不冒風險。1940年5月,從太行山基地出發,渡過黃河,越過日軍封鎖線,準備經洛陽到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在洛陽,朱德會見了國民黨第壹戰區司令長官魏,宣傳了中國* * *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主張,強調了兩黨和全國軍隊的團結對於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重要性,同時堅決駁斥了頑固派對八路軍的錯誤誣蔑,揭露了頑固派在抗日戰爭關鍵時刻蓄意制造反* *摩擦的可恥行徑。理性、有利、克制的鬥爭使魏在雙方的摩擦中保持中立,從而維護了統壹戰線的關系。後來,朱德繼續前往重慶,但當他到Xi安時,得知2萬多日本侵略者正在圍攻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向陜甘寧邊區挺進,於是他根據黨中央的指示,中途返回延安。這首詩是朱德在河南省濟源縣太行山山頂旅行時寫的。
作品欣賞
作者在“抗日戰爭刻不容緩,內戰又起,全體中國人民憂心忡忡”的國內形勢和背景下,用英雄主義的筆觸描繪了壹幅抗日軍民奮勇殺敵的壯麗畫卷,謳歌了他們在抗戰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表達了他無所畏懼、敢於面對逆境、沖擊逆境的崇高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他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這首詩,如同戰鬥號角,給根據地軍民增添了無窮的力量,增強了抗戰勝利的信心,激勵著人們堅持抗戰,直至最後勝利。
《群峰壁立時尚》作者從描寫太行山的壯麗景色入手,用景色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為全詩奠定了基礎。在這裏,作者只用了“群峰壁立”壹詞,簡潔生動地勾勒出太行山巍峨、相連、層疊、雄偉的雄姿,給人以莊嚴、肅穆、壯闊之感。看到太行山,就不能不想到太行山的抗日根據地。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創建於1937年底,到1940年5月已走過近三個春秋。這壹時期,根據地廣大抗日軍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條件下,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擊退了敵人猖狂的掃蕩進攻,粉碎了敵人的封鎖和包圍,使根據地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得到鞏固和擴大,成為抗日的主戰場之壹。太行山基地和太行山壹樣,巍然屹立在華北大地上。朱德在這裏描寫太行山的壯闊,實際上象征著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茁壯成長,是作者對根據地的由衷贊美和熱情謳歌。
“黃河天險壹目了然”是指作家站在太行山之巔,仰視如龍的滔滔黃河,盡收眼底。這句話壹方面描述了太行山的延續。太行山不太高也不太小,黃河就不能“壹目了然”了,更體現了太行山的雄偉。當然,這也體現了作者寬廣的胸懷,否則,很難唱出這樣的詩句。所以除了地理因素,還有作者氣質的因素。另壹方面,通過“天險”二字,這句話也勾勒出了黃河的雄姿,把人們的視線從太行山吸引到黃河兩岸,從而為描述黃河兩岸抗日軍民英勇殺敵搭建了橋梁。這使得該詩結構遞進,嚴謹流暢,主題逐漸突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她發源於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脈,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區),在山東入海,全長5464公裏。期間,她穿過無數高山峽谷,以壓倒性的氣勢日夜咆哮。黃河的桀驁不馴和洶湧澎湃的氣勢是中華民族性格的象征。作者在這裏把黃河稱為“天險”,既是對黃河險與奇的概括描述,又賦予了她全新而深刻的含義。1937“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侵華日軍開始對中國進行大規模侵略。由於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國民黨中央軍在前線撤退,致使日軍南驅,大片土地落入敵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 * *生產者黨領導的八路軍挺身而出,奔赴華北抗日前線,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在黃河兩岸建立了陜甘寧、晉西北、晉東南、太行山、晉冀魯豫等根據地,將這些根據地連成壹片,成為日寇西進不可逾越的堅固屏障。如果說黃河是地理意義上的天災,那麽根據地的廣大抗日軍民對日本侵略者來說也是壹場巨大的“天災”。
朱德是詩人,但他也是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因此,欣賞他的詩歌,必須把這些關系結合起來,融於壹爐,才能真正領略到他詩歌中壹般詩人所不具備的氣度、風度和神韻,真正領略到其中蘊含的博大胸懷、深刻思想內涵和情感。
“群峰壁立,過於時尚,黃河天險閉。”總的來說,這兩句都是風景,前壹句寫近景,後壹句寫遠景;近景是靜態的,遠景是動態的,遠近相映,動靜結合,相得益彰,生動地展現了壹幅瑰麗壯闊的畫卷,為全詩營造了廣闊深遠的意境,給人以豐富的遐想空間。由此,作者也表達了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表達了對抗日根據地的英雄情懷。
“兩岸硝煙紅如火”,作者描寫了根據地軍民為抗擊日本侵略者、保衛祖國大好河山而開展的如火如荼的抗日遊擊戰爭。這裏的“兩岸”指的是中國* * *產黨在黃河兩岸創建的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 * *生產者黨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在陜甘寧、太行山、晉綏、冀魯豫等黃河兩岸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據地,積極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動員壹切抗日愛國力量。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同日本侵略者展開了廣泛的遊擊戰爭,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頑固派堅持“先安頓”的方針,積極反對* * *,消極抗戰,不斷制造事端,搞軍事摩擦,找借口進攻抗日根據地。朱德在這裏描寫黃河兩岸抗日根據地的大好形勢,實際上是把抗日軍民的英勇抗戰和國民黨頑固派的消極抗戰作了對比。在歌頌抗日根據地的同時,也包含著對國民黨頑固派違背國家意誌、賣國投降的可恥行為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從而也表達了中國* * *產黨和全體抗日軍民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抗戰,反對真心投降。
作為結語,“此事可慰可恨”照顧到了全詩,充分表達了朱德對與國民黨談判的信心。在日本侵略者加緊侵略進攻,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對,反動進攻抗日根據地,全國人民為國家前途命運擔憂的時候,朱德擔起重任,去和國民黨談判。在洛陽,他與國民黨第壹戰區司令長官魏進行了理性、有利、克制的鬥爭,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使魏在雙方的摩擦中保持了中立。此行雖未最終到達重慶,但朱德深感此行對進壹步推動兩黨繼續合作、團結抗戰意義重大。所以這句話是用輕快歡快的筆調寫出來的,充分體現了朱德當時的心情。
這首詩以其鮮明的主題、寬廣悠遠的意境、生動的比喻和恰當的典故,以及簡潔生動的語言、響亮的音節和工整的對仗,強烈地表達了朱德對抗戰勝利的信心。[3]
作者簡介
朱德(1886-1976),四川省儀隴縣人,
原名朱代貞,曾用名朱建德,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生產者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壹。中國人民十大元帥之首。
朱德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13後,在雲南部隊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參加了保國護法的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 * *產黨。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副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八路軍總司令。解放戰爭期間,他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副總理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