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遠大前程結構人物
序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著名的小說家,是英國文學史上除莎士比亞以外最重要的作家,也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最傑出的代表之壹。他壹生著述頗豐,為英國和歐洲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遠大前程》是狄更斯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壹。埃德加·約翰遜曾高度評價這部小說,認為《遠大前程》是狄更斯所有作品中結構和語言最完美的。這部小說講述了壹個年輕人對虛幻渺茫的“遠大前程”的幻想追求,最終幻滅的故事。小說生動地描述了天真善良的主人公皮普由於對金錢和上流社會生活的追求而逐漸變得虛榮、忘恩負義,“恩人”的出現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對現實,並在壹系列的變化中最終回歸人性的美好;在皮普從壹個誌向淺薄的男孩轉變為壹個真正有深度有內涵的紳士的過程中,狄更斯動態地探索了人性善惡的變化。在這部小說中,他以獨特的方式描述了19世紀文學中關於青少年成長的普遍主題,深刻批判了邪惡與貪婪、資本主義與金錢對人性的腐敗。同時,小說還塑造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他們共同促成了這部傑作的成功。
壹個
狄更斯小說的典型結構是多元壹體,人物、線索、情節眾多,各種元素相互滲透,形成統壹的整體。
小說《遠大前程》中,人物眾多,主要人物突出。皮普,喬的大嫂、喬·格切利、比迪、郝維仙、埃斯特納、賈格斯、赫伯特、馬格韋契等主要人物的活動構成了貫穿全文的主要線索:皮普的成長過程;皮普財產來源之謎;皮普和埃斯特拉之間的愛情;艾絲黛拉生活的神秘;郝維仙小姐的奇特經歷;皮普和赫伯特之間的友誼;馬格韋契的離奇經歷;賈格斯的活動與皮普、喬·格奇利和畢蒂的感情有機地交織在壹起。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謎團壹個接壹個被揭開。當壹切都展現在讀者面前時,我們才能深刻感受到小說的精妙布局和嚴謹結構。
二
狄更斯在小說中著重描寫他所感受到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感受,堪稱感性現實主義者。在他之前,有的作家以講故事為主,但人物描寫較厚;其他作家側重於人物的心理描寫,比較細膩。狄更斯吸收了兩者的優點,使小說成為真正受歡迎的藝術形式。他著眼於當代題材,不再刻意虛構驚心動魄的情節和不屈不撓的英雄,而是以現實社會生活為自己取材的對象,盡力挖掘其內涵,發現其中蘊含的美和魅力。
小說《遠大前程》中,皮普壹直在農村做鐵匠學徒,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但突然有壹天他接受了壹大筆不明財產,走上了追求《遠大前程》的道路。這體現了狄更斯小說中關註生活的單壹性和遵循生活本來面目的有機結合。狄更斯小說的另壹個特點是主觀生活過程和客觀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無論什麽樣的生活都有自己存在和發展的規律,人可以努力改變自己,適應生活,但不能改變生活本身。小說中,皮普去了倫敦,拿到了錢之後,雖然改變了形象,努力擠進上流社會,但就他自身的情況來看,他並不具備成為紳士的條件,所以生活並沒有憐憫他,他仍然無法成為真正的紳士。在小說中,有這樣壹段關於喬姐姐的描述:
“我們朝鎮上走去,我姐姐走在前面。她戴著壹頂大海貍皮帽子,手裏拿著壹個草籃子,看起來像英國的翡翠。盡管萬裏晴空,她還是帶了壹雙雙木套鞋、壹條圍巾和壹把雨傘。我不確定她帶這些東西是來受罪的還是來炫耀的。然而,我認為這些東西主要是作為財產來炫耀的——就像古埃及的女王克利奧帕特拉或其他女君主壹樣,他們總是喜歡通過慶祝或遊行的方式來展示他們的奢侈和財富。”
這種細節描寫充分說明狄更斯的小說將細節的真實與主觀幹預有機地結合在壹起。
他的小說充分顯示了文學的社會功能。他不僅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生活,也對生活進行評價和幹預。他從人道主義出發,立足於藝術家的良知,對社會的黑暗和不公進行了堅決的揭露和批判,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小說中有壹段對新門監獄獄警的描述:
“壹個又臟又邋遢的法警走過來,問我要不要進去聽壹兩個官司。他告訴我,只要給我半克朗,他就可以把我領到前座,充分欣賞高等法院院長戴著假發,穿著長袍的形象。他那麽壹說,我以為這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偉人只是個蠟像。見我優柔寡斷,他立馬降價到十八便士,我趕緊跟他解釋我在約會,只感謝他的好意。盡管如此,他還是壹如既往的勤快,把我領到院子裏,指給我看搭起絞刑架的地方和當眾鞭打犯人的地方,然後指給我看死囚牢房的門,所有被絞死的犯人都要經過這裏。為了增加我對這個陰森恐怖的門的興趣,他還告訴我,後天八點鐘,四個死囚將從那個門裏出來。這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讓我對倫敦感到惡心。讓我特別反感的是,那個靠看高院院長賺錢的法警,從頭上的帽子到腳上的靴子,包括口袋裏的手帕,上上下下所有的衣服都散發著黴味。這套西裝顯然不屬於他。它壹定是從劊子手那裏以便宜的價格買來的。”
上述描述生動而深刻地揭露了當時倫敦的監獄環境和法律界骯臟的社會現實。
三
狄更斯筆下的人物表情各異,仇恨分明,生動感人,呼之欲出。
《遠大前程》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具體表現為:1。人物本質的確定性。小說中勾勒的郝薇香小姐,應該是壹個典型的壞女人。她從小嬌生慣養,結婚那天被新郎騙了之後,就再也沒出過家門。從此,“報復天下男人”仿佛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自己也成了壹個徹頭徹尾的老怪物。2.人物的清晰。在狄更斯的小說中,每個人物都代表著某壹類人,體現了某壹類人的* * *本性。例如,賈格斯的形象充分反映了當時倫敦社會的律師形象;3.深厚的人文內涵。狄更斯非常善於挖掘人物身上隱藏的人性因素,並通過這些因素反映人性中的壹些普遍傾向和規律。大嫂喬被歹徒襲擊癱瘓在床後變得溫柔起來。臨死前,她緊緊抱住喬,請求他的原諒。郝薇香小姐的刻畫更是淋漓盡致:
“她剛才還沒看我的眼睛,現在第壹次轉頭看我;讓我非常驚訝的是,她跪在我面前,向我舉起了她緊閉的雙手,簡直讓我震驚。...看到這位白發蒼蒼、面容憔悴的老人跪在我的腳下,我全身都在顫抖。我讓她站起來,伸出胳膊去扶她;但她只是抓住了我的壹只她能摸到的手,把頭靠在我的手腕上,開始傷心地哭了起來。我從未見過她流淚;現在我默默地俯身看著她,想著讓她哭壹哭,哭掉她藏在心裏的痛苦,也許對她有好處。她現在不是跪在地上,而是坐在地上。”哦!”她絕望地喊道,“我做過這種事!我怎麽會做這種事!"
這種描寫對讀者有很大的震撼,因為它揭示了人性。
四
作品在主人公的人格塑造上下了很大功夫,作品中的正面主角都是高尚的人。即使有壹段時間的缺點,我總是在不斷努力變好中提高自己的自我道德。不管作品的劇情和藝術技巧如何,光是主角的人格魅力就讓我們感動和深深吸引。
小說雖然沒有具體宣揚宗教教義,但裏面的主角總是表現出像聖人壹樣虔誠的宗教信仰。他們寫的是世俗的人,但這些人都有壹個超越世俗的崇高靈魂。
狄更斯的宗教救世觀主要體現在人性的救世和社會的救世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有機聯系的。狄更斯認為社會苦難和罪惡的根源在於人性的自私和貪婪。他認為,只有在愛的精神中播撒善良的種子,讓每個人都行善,世界才能變得美好而純潔。人性的拯救,不僅是對因貧窮而墮落的窮人的拯救,也是對卑鄙邪惡的富人的拯救。狄更斯壹直痛恨剝奪和壓迫窮人的富人。他無情地揭露了他們貪婪、自私和冷酷的本性,剝去了隱藏在溫柔外表下的醜陋靈魂。但是,他從來沒有拋棄他們,反對用仇恨和對立的態度對待他們。他只主張互相溝通,互相關愛,消除隔閡和仇恨,和諧共處,最後用善良和寬恕影響他們,使他們的人性復活。這是基督教教義的體現。
結束語
狄更斯的作品壹直保持著對普羅大眾的忠誠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悲觀。他是資產階級作家,人文主義者,改革家。他不贊成革命,認為革命手段太殘忍,認為革命只是個人的報復。他主張用改良的手段改良社會,想象道德影響的力量,尤其是小人物的真誠溫暖,讓惡人找到良心,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他崇尚博愛和真誠,而僧侶討厭虛偽和怨恨。他刻畫的正面女性形象都是溫柔賢惠美麗善良,最完美的結局是堅守家庭,全心全意教導孩子;相反,暴力、報復、傲慢、勢利的女性,往往會受到命運的懲罰,最終在“好人”和殘酷的現實面前找回人性。
狄更斯的文學成就很高,對世界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作品在20世紀初被介紹到中國,受到讀者的喜愛。中國現代小說深受他的人道主義、社會批判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影響。
狄更斯是英國最受歡迎的小說家——即使在壹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他仍然無愧於這壹榮譽稱號。
參考資料:
1.《遠大前程》查爾斯。著魔
2.淺析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潘秋林;彭;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8月第4期
3.評狄更斯作品的藝術特色蔣青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7(2):191—195
4.《獻給愛米麗的壹朵玫瑰花》與《遠大前程》的敘事比較劉2005年6月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遠大前程》的敘事特征艾曉玲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
6.《遠大前程:敘事·聚焦·懸疑》《蘇新蓮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年6月
7.《遠大前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郭春林,2004年5月第4卷第3期
8.“籠中之鳥”——郝維仙小姐《遠大前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王新春施《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5月第25卷第3期
9.《解讀狄更斯小說的特點》,《李玉榮麗水學院學報》2005年2月,第27卷,第1期。
10.論狄更斯《遠大前程》中的浪漫主義傾向: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218。
11.《世俗情懷:狄更斯的宗教觀》閻行之《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總第104期)
12.論人道主義思想與傳統基督教慈善觀池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4月第20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