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傈僳族的風俗習慣

傈僳族的風俗習慣

傈僳族民間,過去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所有傳統節日都和宗教祭禮活動密切相關。傈僳族以觀察物候變化確定節氣。民間最大的節日為壹年壹度的闊什節(年節)。過年節也吃過年日,年食和釀制水酒,為祈求五谷豐登,每家都要將第壹次舂出的秈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壹部分懸於樹上做祭供,還要分出壹小碗餵狗,因民間傳說是狗把五谷帶到了人間;有的地方還要把第壹次舂出的粑粑餵牛,以感謝牛幫助人類耕地。年節的第壹天,全家聚餐,並同飲同心酒。怒江地區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習,屆時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帶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溫泉處沐浴。麗江地區的秀蘭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後三天,水將變渾,據說含有大量的礦物質,飲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蘭河的水做飯,飯呈紅色,清香可口。屆時還要進行蒸汽浴,沐浴後可治風濕病。沐浴期間,大家壹同野餐,是傈僳族民間規模較大的郊獵野餐活動,傈僳族還過收獲節,收獲節大都在每年農歷九、十月間舉行。收獲節最大的活動是家家都釀酒和嘗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裏壹邊收獲壹邊煮酒,並伴以歌舞,常常通宵達旦,盡興方散。

傈僳族民間婚喪嫁娶均要宰羊(或牛)殺豬宴客。在男女青年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都要設宴置辦酒席。在女方到男方家門口時,男方還要在門口擺壹桌酒席,請陪同的客人喝喝酒。婚禮之後,新郎、新娘要互換碗筷,表示今後要互敬互愛。請客時,不論豬肉、羊肉(或牛肉)都願放入壹鍋煮。若是有貴賓至,還要煮乳豬招待,以兩個月剛斷奶的小豬為最好。待客要吃獨品菜,就餐時主客都席地而坐,肉食分吃,剩余可以帶走。福貢的壹些傈僳族,在遇有客人光臨時,主人常用核桃仁、生姜辣椒、大蒜等放入竹筒內搗碎,盛入木碗加鹽待客。傈僳族待客飲酒最富民族特色,飲酒時兩人***捧壹碗酒,相互摟著對方的脖子和肩膀,壹起張嘴,使酒同時流進主客的嘴裏,稱“同心酒”,至親密友見面時常用這種喝法。

典型食品有漆油酒、清水煮小豬、豬蹄珍珠粥等。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部雲南省。絕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兩岸山上,糧食只能種在很陡的山坡上。沒有平壩,所以,很少有水田,只有在怒江兩邊稍平的地方才能開梯田,種植水稻。山地只適合栽種包谷、蕎麥以及少量的雞腳稗。

正因為這種地理條件,水稻產量極低,成本也很高,壹般家庭很少吃上大米。即使家庭生活比較富裕的人家,也只是逢年過節、或者招待客人時才能吃上壹點。

少數居住在河谷地區的則以大米為主食,以包谷、洋芋壹類雜糧為輔。芋頭是傈僳族人比較喜歡吃的壹種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糧食,所以,家家戶戶都栽種芋頭。

傈僳族普遍日食兩餐。仍然習慣於飯菜壹鍋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飯時,先把米放入鍋內熬煮,中間更換兩次水,待米快熟的時候,放進青菜、白菜直至菜爛後。平時很少單做的菜,飯菜合壹的粥煮熟後,全家圍著火塘用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蕎麥。因大米種植較少原因,只有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才用大米做粥。

居住在麗江的傈僳族喜食陰玉米飯,所謂陰玉米是指秋天剛熟的玉米包,去包葉後放入沸水中煮壹下,然後陰幹儲存。食用時將玉米粒搓下,用木碓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豬頭或豬排微火煮食,作為佳饌。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的肉食來源有家庭飼養的豬、牛、羊、雞肉和捕獵的麂子、巖羊、山驢、野牛、野兔、野雞和河裏的魚,肉類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鹽,放入火塘中燒烤後食用。

燒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傳統的吃法。不論是豬肉、牛肉和小雞、魚類都能燒食。這種吃法味道鮮美香脆。這是由於這個民族長期以狩獵、采掘為生形成的飲食特點。但是傈僳族不吃水牛、狗、貓、馬肉。

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芋頭和各種瓜菜、薯類,輔以橘子、桃、梨、等多種水果。因當地盛產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雞、漆油燉雞、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認為是產婦補虛的上等食品。

傈僳族家家都養蜂,少則4、5群,多則十幾群,每年秋季,家家都釀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粱外,還喜用稗子,並以稗子酒最好。釀酒時,先將原料搗碎,蒸煮後放酒藥裝壇封存,10天後即可啟封沖飲,度數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傈僳族喜飲壹種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時,先將麻籽入鍋用微火焙黃,然後搗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鐘,取出瀝渣,湯仍入鍋放鹽或糖煮沸即可飲用。麻籽茶潔白,多飲也像飲酒壹樣能夠醉人。在貢山壹帶的傈僳族,受當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響,也有喝酥油茶的習慣。 傈僳族節日眾多,規模較大的有“闊時節”、“新米節”、“刀桿節”、“火把節”、“收獲節”、“澡塘會”、“拉歌節”、“射弩會”等。“闊時節”,亦作“盍什節”。“闊時”是傈僳語音譯,“歲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因過去多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日期,故各地沒有統壹、確定的節期。壹般多在公歷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舉行。

1993年12月,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決定,每年12月20至22日為闊時節,以便讓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慶佳節。節日期間,壹般都要釀制水酒、殺雞宰豬、舂粑粑,準備各種豐盛的食品。還要采折與全家男人人數相同的松樹枝插在門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漢族的習俗壹樣,除夕之夜要吃團圓飯。即使有人身在他鄉,家人也要為他留出席位、擺設碗筷。有的地方,從除夕開始,禁止到別人家裏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來。直到初三後才解除限制,多數地方從初壹開始,人們便聚集在曬場或開闊地,開展對歌、跳舞、蕩秋千、射弩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

怒江地區的傈僳族同胞有的還要前往瀘水縣登埂澡塘參加“澡塘賽歌會”活動。有趣的是,過闊時節時,傈僳族同胞誰家舂出的第壹塊粑粑都會先拿給狗吃。據說,這是為了感謝狗“給人間帶來糧種”。傈僳族民間流傳著不少狗與糧種的傳說,如其中壹則說,古代人類浪費糧食驚人,天神知道後大怒,下令將所有糧食收回天庭。人類面臨滅頂之災。在此危難時刻,壹只狗奮不顧身,順桿爬上天宮偷來糧種,拯救了人類。

刀桿節在傈僳族農歷二月八日,傈僳族農歷二月八日的刀桿節,相傳是紀念壹位對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漢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這位英雄獻身的忌日定為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並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儀式,表達願赴湯蹈火相報的感情。刀桿節這天,幾名健壯男子先表演“蹈火”儀式。他們赤裸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裏,表演各種絕技。第二天,他們把磨快的36把長刀,刀口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壹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從快刀刃口攀上頂端,並在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項驚險的傳統祭奠儀式,已演變為傈僳族好漢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

“澡塘賽歌會”又稱“春浴節”,也是傈僳族的傳統節日盛會。現多於傈僳新年的正月舉行。地點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庫市以北10余公裏處的登埂、馬掌河等溫泉。屆時,鄰近各縣、區的群眾身著盛裝。攜帶幹糧、行李,甚至炊具紛至沓來。平時寂靜的溫泉,此時處處帳篷林立,人頭攢動,歡歌笑語,熱鬧非凡。過去以洗浴治病為中心的春浴節,如今成了人們休閑度假、歌舞狂歡的節日。尤其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幾十人壹幫、數百人壹夥,賽歌、對詩,尋找愛的伴侶,通宵達旦,樂此不疲。 傈僳族群眾過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萬物有靈,有巫師。20世紀初,壹些西方傳教士進入德宏、怒江地區,傳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歷,借助花開、鳥叫,將壹年劃分為花開月、鳥叫月、燒火山月、饑餓月、采集月、收獲月、煮酒月、狩獵月、過年月、蓋房月10個季節月。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騰沖傈僳族群眾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過'刀桿節”。分兩天活動,第壹天“下火海”,用栗柴燒成壹大堆火炭,表演開始,五個人赤腳圍著火炭跳出跳進,然後“打火滾”,即在火炭上翻滾;“洗火臉”,即捧起火炭洗臉;最後把在火炭裏燒燙了的鐵鏈子拿在手裏傳來傳去,叫“拉火鏈”,表演完畢群眾壹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鋒利的長刀,橫綁在兩根高四丈的粗栗木桿上成梯子形,頂端有紅旗、鞭炮,在壹片鞭炮鑼鼓聲中開始表演。 按照傈僳族人的傳統習慣,修建房屋必須在壹日之內蓋成,否則即認為不吉利。為保證在壹日之內建成房屋,房主人必須依靠家族親友及村鄰通力合作,即僳語稱之為“瓦爪”的形式。蓋房的前幾天,由房主人通知眾親友。事前就分別湊夠了各種建築材料,然後請巫師擇定吉日,屆時所有被邀請的親友和鄰居壹齊動手,壹日之內即告完成。房主人視經濟條件款待相幫的親友。

有的地方的房屋建築比較簡單,基本上都是小竹樓。樓上住人,壹般用竹籬笆隔為兩格,兩間屋中央都設壹火塘,備三腳架,作為煮飯烤火之用。晚上,全家圍火塘而睡,火塘內終年生火。遇有客人來臨,主人則把火塘邊讓給客人住。竹樓下壹般為養牛、豬等牲口用,竹樓四周辟為園地,種以瓜果、蔬菜之類。

傈僳族人的這種竹樓,簡單、實用,它既可以防濕、防獸,且便於搬遷和興建。壹座新竹樓同樣在壹天之內就要建成,否則認為是不吉利。建時就地取材,全寨相助。新竹樓壹旦落成。“寨中男女老少便前來祝賀,主人也殷勤地款待大家,擺上各種食物,斟滿水酒向大家表示感謝,全村寨的男女老少開懷暢飲,盡情歌舞。

靠麗江等地的傈僳族人,建築則多為全木結構的樓房,煙囪用長約壹、二立的方木料壘成;上面覆蓋著木板。同時,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少數的傈僳族人家也建築土木和磚木結構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