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文學的自覺時代的原因有:
壹、 對文學的重視和文學觀的發展。 對文學的重視, 首先表現為這壹時期社會的上層包括許多帝王在內,普遍熱心於文學創作,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而導致了文學作品大量的增加。伴隨著文學創作的興盛,文學批評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就,不斷有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著作出現。
二、文學集團的活躍。建安時代,在曹氏父子周圍聚集了壹批文人,結成了歷史上第壹個重要的文學集團。 此後,又出現有 “竹林七賢” 、“二十四友” 、 “竟陵八友”等。
文學集團的活躍, 進壹步刺激了文學的興盛。 這個時期, 出現了壹宮廷為中心的詩人團體,主要有三個: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梁代蕭衍、蕭統,蕭綱。
三、文學題材方面的重要開拓。在這壹時期,陶淵明創立了田園詩,謝靈運完成了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有意識地把邊塞生活作為詩歌的壹種重要題材,也是始於南朝。
還有梁代以蕭綱的文學集團為中心所出現的“宮體詩” 。總之,大凡壹切能夠“流連哀思” 、“情靈搖蕩”的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都被魏晉南北朝文人納入了文學的表現對象。
四、文學形式的不斷沿革變化。魏晉南北朝五言詩的繁榮期、七言詩的產生期、抒情賦的高峰期、駢文的成熟期、小說與格律詩的開創期。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文學幾種基本形式的發展過程中,這是壹個關鍵時期。
五、文學與哲理的結合。魏晉南北朝文學註重內心體驗和生命價值的思索,表現了作者更為深邃的心理活動。這使得文學擺脫了簡單地、就事論事地反映現實生活和社會現象的傳統,文學的內
涵由此變得更加豐富、深沈了。
擴展資料
魏晉南北朝文學特點:
在漢代,儒家詩都占統治地位,強調詩歌與政治教化的關系,詩歌被視為“經為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的工具。
至於詩歌本身的特點和規律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魏晉以後,詩學擺脫了經學的束縛,整個文學思潮的方向也是脫離儒家所強調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
這時提出了壹些嶄新的概念和理論,如風骨、風韻、形象,以及言意關系、形神關系等,並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審美思想。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各類文藝形式之間互相溝通的這種自覺的美學追求,標誌著壹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作,就是在這種新的文藝思潮的影響下展開的,同時它也為這種文藝思潮提供了賴以產生的實踐依據。這個時期文學創作的壹個顯著特點是:服務於政治教化的要求減弱了,文學變成個人的行為,抒發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
賦,從漢代的大賦演化為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小賦,便是很有代表性的壹個轉變。五言古詩在漢末蓬勃興起,文人的個人抒情之作《古詩十九首》被後人奉為圭臬。
此後曹植、王粲、劉楨、阮籍、陸機、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庾信,雖然選取的題材不同、風格不同,但走的都是個人抒情的道路,他們的創作也都是個人行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詩,抒寫政治生活中的憤懣不平,也並不帶有政治教化的目的。
至於梁陳宮體詩,雖然出自宮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宮廷娛樂之用而已。詩人們努力的方向在於詩歌的形式美,即聲律、對偶、用事等語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
正是在這種趨勢下,中國的古詩得以完善,新體詩得以形成,並為近體詩的出現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唐詩就是在此基礎上達到了高峰。
百度百科——文學自覺
百度百科——魏晉南北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