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話說濟陽齋

話說濟陽齋

從壹個村莊的興衰中發現社會變遷,因為它是活化石,信息更多;了解它就等於了解了壹段歷史,或者更直接壹點。

-題字

壹.獨特的村莊

?初冬的節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自然少不了互相問候,盡地主之誼。吃飽喝好已經不是今天的目標了。我的朋友建議四處走走。去哪裏?我不假思索的回答:上集陽齋。覺得是個好地方。因為近而高,可以將北關盡收眼底。60年代初,我出生在濟陽山腳下的甘泉溝。什麽時候我在濟陽的山坡上玩耍,在濟陽的麥田裏撿野菜,爬濟陽山,來回無數次,對濟陽山的溝壑了如指掌。上學的時候,我贊美校園,經常寫:“濟陽山腳下,淇水河畔”。詩意的山水,烙印在心裏,定格在印象裏。所以,不了解濟陽,就不會被嘲笑;今天,我不敢這麽胡說八道了。

?今天和朋友去爬了壹趟濟陽山,但是下山回來的時候,心裏有壹種說不出的感覺,不由得無限感慨:濟陽山怎麽越來越奇怪了,原來濟陽村是這樣的。小時候玩耍過的地方,壹點痕跡都沒有。高大的圍村變得低矮,壹些土堆沒了,破舊的瓦房也沒了。懸崖邊的洞穴裏,要麽埋著,要麽長著高大的老油桐、小梓樹、香椿樹。總之,危險的深谷、狹窄的道路和開裂的土窯似乎都消失了,或者變成了茂盛的植被。當然最遺憾的是村裏沒有可愛的牛和驢,空氣中飄著馬糞的味道。感覺沒有了國家應有的感覺,視覺和聽覺都不壹樣了,地上也沒有豬羊糞和骯臟的泥坑。大概人往往對自己認為熟悉的東西很有信心,所以不是“提問”,而是變得“無知”。可以說,我之所以奇怪,是年輕時耳聞目睹的感覺,對比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和不斷的學習與知識增加。進壹步理解壹個事物很重要,就是有壹個由外到內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是陌生-熟悉-陌生-熟悉,直到認知。

?記得小時候每次來北關都會擡頭看看城西的這座山。不是因為黃圖山高大雄偉,不是因為依稀可見的古村墻,也不是因為夕陽下依稀可見的小烏鴉。是因為山上有傘狀樹冠的大樹。到了下午,場景更加壯觀:背光的樹木映襯著夕陽,樹葉閃爍,顯得更加陰森神秘。因為距離遠,他們分不清是什麽樹種;後來聽大人說是大槐樹,還有壹兩棵是柿子樹。我沒去過那裏。我不知道寨子裏有壹棵更大的樹,也不知道在這看似貧瘠的山頂上,生長出了更令人敬佩的壹代大聖賢。現在這些古樹大部分都不見了。我想沒有人會註意到他們去了哪裏,因為他們太熟悉了。只記得有很多次,我凝視山頂,依稀看見夕陽余暉中的鳥兒在飛翔,很有詩意。還聽說山上的村子是古寨子,於是得知了“濟陽寨子”這個名字。

?《潼關縣誌》記載:潼關古城,西有濟陽山,山頂有壹村落,名為濟陽村,是壹千六百年前父親“潼關護軍”的駐地。濟陽村危樓,高墻,是傳統的膠合板夯土建築;目前能看到的城墻遺址,是元朝末年以來,政府為躲避戰亂而修建的。土墻中夾雜的陶瓷碎片多為姜釉、黑釉、白釉,尤其是破碎的碗底和瓶口。可以看出,這些陶瓷碎片屬於元代耀州瓷器,即陳露瓷器的碎片。濟陽是山的名字,為什麽叫濟陽?沒有地方研究它。自潼關縣誌編纂以來,濟陽躍然紙上,與周邊的虎頭山、銀泰山、濟陽山相比,濟陽山“赫然在目”。正如潼關扼住了Xi安的咽喉,濟陽也因其勢而成為自古以來重要的保縣護城之地。在秦代前苻堅在濟陽村設立“青銅官護軍”的幾百年後,濟陽村的名氣比濟陽山還大。但是,先有山,後有村。古人世世代代不遺余力地“造山鑿谷”,在山頂上築起數十尺高的土城,稱之為村落。村子不僅是山民集中居住的地方,也是人工和天然的防禦設施,儲備有炸藥和各種器具。村裏有個地窖,曾經有個“二泉”的碑,現在看不見了。破敗的村墻旁,依然有看不見的地窖。可想而知,村裏有地窖,地窖裏有水。寨子裏有倉庫,倉庫裏有糧食,不怕外來侵擾,也是國人追求的最舒適的保家方式。保護和修復村莊已經融入了許多軼事和傳說。在寇慎的《重修濟陽村碑》中,我們可以看到登上村墻高處的情景:只見絕壁,壹望無際的山谷,若近及遠的山巒,光滑如蓋,蝸牛般,發髻般,渴遊龍海,幽丘皆俯首。我和朋友們沒能站在當年寇神設立的高度,而是站在寨子墻腳下往外看。眼前的北方城區早已是高樓林立,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淹沒在樓下,偶爾伸出壹段,依稀看到來回穿梭的大小車輛。街道靠近山腳下,與古代潼關市場的位置相差不大。也許在那個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賣糧的人,壹覽無余,但現在,我們看的是街道。周圍的山,或近或遠,都被霧霾遮住了,分不清哪些是光滑的,哪些是覆蓋的,哪些是蝸牛的,哪些是發髻的,哪些是口渴的。當我和朋友去海邊時,我只是設法聯系了幾座山,並安慰自己說,當天氣晴朗時,我會仔細觀察它們。對此,我很羨慕古人的眼光和水平,生動地描繪出大自然的美景。沒有戰爭和土匪的時候,人們也很安全,很舒服。清朝時,壹些縣衙設在濟陽村,進壹步證明了濟陽村是壹個重要的人民之地和官員之地。

後來再久壹點,爬上了山寨的山路,周日和幾個同學壹起去的。那時候是土路,凹凸不平,路上遇到拖拉機和騾子運貨,可謂是現代文明和農耕文明交替的時代。當然,這種說法有問題。路的壹邊是山溝,壹邊是山。那時候年紀小,幾個人還意氣風發。到了差不多山頂的時候,向左拐不遠,就到了寨門洞。這也是和其他村子不壹樣的地方。走進山洞,我突然覺得冷。我仔細看著洞壁上撅嘴的痕跡,心想:我們的前輩在村前挖這樣壹個大門,真是別出心裁。當然,我也沒想到這個“切心”的真正用途。

第二,壹代聖賢

?壹個地方的特色主要是人,是人的貢獻和影響,是所謂的“人傑地靈”。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壹些傑出的人物和事跡會流傳千古,也是“家喻戶曉”的。據說:以前(解放前),濟陽村是地主老窩。就目前而言,住在那裏的大多數家庭都很富裕。這種說法是否恰當,不得而知。不過濟陽村確實有名人,寇神排第壹。《銅川錄》載:“寇神(1577—1659),本名永修,生於今郊區銀泰吉陽村。”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在北京,先後授予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員外郎等職。後調任宇恒(古棕櫚山林、川澤官職)為閬中,後(天啟六年)為蘇州知府。他在蘇州任職期間,勤政為民,做了許多好事。但“遇水旱饑荒,捐俸運糧,並請求減稅,勸民開墾河堤,織綢緞,深得民心。”而且不畏強權,處理了蘇州民眾與宦官黨爭的“大案”,把大事化小。並因此得罪了魏忠賢。崇禎元年(1628),補廣平知府。三個月後,調任山西巡檢司副使長平,備道,任軍刺,巡察集寧...隨後轉戰山西,參加元老院,保衛朔州。崇禎八年(1635)回鄉後,撰寫了《歷代史記集》、《山居日記》、《潼關縣誌》等四部著作。他還能寫下奏章,並在省級電視臺播出,為人民說話。他死後,有他的學生顧寫的墓誌銘。他的事跡很受人民歡迎。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下西安後,寇神被俘,囚禁在秦宮。因為清官的名聲,他沒有既往不咎(他也參與了“砍”造反派),讓他回顧自己的家鄉。這充分說明叛軍也愛清廉大度,他們痛恨貪官汙吏。作為壹個智者,他有許多故事,其中大部分是同情人民的。可見,從古至今,人民以幸福和利益著稱。解放初期,寨子裏有寇家祠堂,如今祠堂已不存在,留下壹處清末民居,更添幾分古樸與偏僻。仔細想想,寇慎當官近20年,還能有這麽大的影響力。絕不是壹兩件事就能說明他的性格和為官之道。是基於他壹生的修養和風格,從而影響後世。這是非常難得的,我深深敬佩古人的求學、為官、敬業精神。

?他很有思想,對世界有透徹的理解。正如他的《夜深人靜山中歌》中所言,“窮與富呢?”好* * *被他壞了。聰明怎麽樣?論功勞,誰比韓侯更大?誰比石崇有錢?看他們的結果,看他們的結果,過幾年就分手!.....“這些在今天也是非常罕見的。不能不說壹個封建社會的官員都有這種思想境界,讓人深思,讓人期待!

?徜徉古寨,思古聖賢,居若蟲之中,修身養性,治學持家,即使生而不忘根。它的養成來源於傳統教育,也是壹種優秀的人文精神。當然,濟陽村的房子不再是過去的青磚青瓦或土洞小院,而是紅磚水泥平房,家家戶戶都有朱砂瓦鐵門建築,整潔大方,看起來像個新村。村裏的古樹依舊挺拔,巷道硬化了,再也沒有了滿身泥濘的雨天。村民穿得幹幹凈凈,幾乎和城裏人壹樣。當他們看到有人來了,他們並不驚訝,而是友好地微笑。村裏的小學已經被改造成了幼兒園。春天,整個花園充滿了歡樂和童趣。周圍的墻上裝飾著卡通人物和動物。在花園的中央是壹個小花園。冬天的腳步在這裏很慢。樹還是綠的,花還是紅的。整個地面覆蓋著人造綠色地毯,柔軟而連續。幾輛車停在門口,好像是來接孩子的。我不敢相信這裏的孩子也用汽車來接他們。都是寇家的後代,還是寇神的直系孫輩?如果寇申還活著,他該說什麽?

?說到山頂村,自然要提到村民用水。以前人們喝的多是坑水,也有人去山腳下挑水。現在這種現象早就改變了。自來水已經到了家家戶戶,洗衣做飯不成問題。濟陽山腳下有方泉,是古泉。相傳為唐代皇室所用。如今泉水依舊很旺。為了保護這壹古跡,更方便人們用水,5年前,印臺區市政府撥款對其進行了修繕,使其成為壹道獨特的景觀。“濟陽腳下,有壹口苦方泉,色明流緩……”每句話都令人激動。現在泉水還在汩汩流出,靜靜的看著,卻被讀書聲和笑聲淹沒了,壹切都更加寧靜而深刻。在這裏我很尊重袁的才能。作為行政長官,他熟悉山川地理、民風民情,在同仕中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幾百年前這裏的風土人情。

第三,歷史

?陡峭的山路,蔓延的思緒,滿眼的初冬景色,感受的不是“蕭瑟派”的景象,而是意猶未盡的豐富感。自古以來,濟陽山就矗立在縣衙、縣衙、縣衙的西南方。它的名字沒變,但形狀變了。如今,在濟陽山頂,村北仍有壹座南北向的東西向城墻。南北墻以綠色、棕色和黑色混合,中間有壹個高出幾米的土堆。從西邊望去,整體凝重肅穆。東西向的寨子墻,自西向東,順著山勢,從高到低,長滿雜樹和草樹,西端是幼兒園的窯背,園墻外是寨子門,壹直延伸到溝的東端。壹條平整的水泥路從村外壹直延伸到村內,穿過村後墻,有壹段墻還是土路,留下了歷史。當我正準備和朋友靠近壹棟清末的房子時,壹只黑草狗發出了兇猛的叫聲。我只能遠遠地看到房子的門上有四個字,但我沒看清楚是什麽。從東面望去,寨村變成了高聳的土崖,崖上蓋滿了房屋。村莊的痕跡只能從彈出的高處感受到。整個“寨子”靜悄悄的。這個時候妳怎麽能想象?這裏發生過多次戰鬥和混戰,無數的生命被埋葬在這座山上。在防守和進攻寨子的時候,爭奪制高點是生存的需要。慘烈的壹幕,感人的壹幕,縣誌上都有過。然而今天,面對濟陽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只能發揮想象力。民房的院子前門平整幹凈,院子裏傳來的狗叫聲依然打破不了整個村子的寂靜。在門前欣賞各種旱地蔬菜也是壹種享受。食物已經收了壹半,剩下的還是整齊有序。幾棵白菜,幾根大蔥,幾排韭菜,就能說明每壹個主人都在有條不紊的做著自己的工作,心中有數。從性格和教養的細節來看,也可以想象這裏的氛圍是嚴謹細致的。初冬,月季花還在搖曳,大麗花掙著力氣撐起遲來的花朵。再次走到村外,只見水泥路爬上山坡,像壹條玉帶,鋪在家家戶戶的門口。山下建築的垂直高度已經過了山坡的三分之壹。上山的路上,各種車上上下下,出租車也很多。

?無論明版、清版還是民國版,“濟陽夕陽紅”都位居同官八景之首。潼關縣誌:晴天,夕陽西下之時,站在山上向西望去,藍藍的天空是紅色的,山上的樹木都鍍上了金色的光澤,令人陶醉。為了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古人在村舍的東面建了壹座“日落亭”。亭子連地基* * *都有四丈五尺高,這樣的規模已經相當大了,但可惜的是今天的東西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到處都可以看到日落的壯觀,但是濟陽的日落因為沒有晚霞亭,不太好欣賞。爬山尋亭,無跡可尋,站在夕陽下,追尋袁詩中的情懷:“走在西城外,青光鎖青光。”山中和尚欲歇,林鳥猶倦。遠處的樹搖著藍天,傍晚的山搖著。赤城在望,黃昏忘回家。“晚霞亭完全消失了,但生長在原址的古槐樹郁郁蔥蔥,在風中訴說著晚霞的美麗。

?要了解銅川,就需要了解同官;如果知道潼關,壹定要看潼關縣誌。翻開潼關縣誌,濟陽事項壹清二楚。濟陽山寨讓人心神不寧,濟陽的晚霞讓人遐想,濟陽的方泉讓人永生難忘。與濟陽山有關的人和事,就像壹代代流傳下來的畫卷。濟陽山是寶,是景,是古跡,是同官後人的情懷。看壹場日落,享受壹縷晚霞。蔡霞掛在地平線上,擦著我的心臟。回望濟陽山,夕陽透過廢墟的縫隙,詩意地講述著它的興亡史。誰知道有多少?看著濟陽村,聖賢所寫的《山中夜和之歌》仿佛就在耳邊響起:“人間太無知,無南北,無西,誰是烏鴉,誰是鳳凰?”妳分不清黑與白,也分不清綠與紅。排尿比牽引重。沒有啄,沒有大小...玉麒麟變兔子,毛老鼠變駱駝,世界壹片漿糊...阿佳當媳婦了...太不著調了,將軍餵馬草...”有力而委婉,壹種禪定的感覺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