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盤點我國史上著名「父女檔」:「虎父無犬女」

?盤點我國史上著名「父女檔」:「虎父無犬女」

班彪 班昭 >  班彪(3~54),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陜西鹹陽)人,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造詣頗深。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二十多歲時,群雄並起,隗囂在天水擁兵割據,他避難相隨。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後至河西,為大將軍竇融從事,勸竇融支持光武帝。東漢初,舉茂才,任徐縣令,因病免官。>  班彪學博才高,專力從事於史學著述。寫成《後傳》60余篇,斟酌前史,糾正得失,為後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漢書》,史料多依班彪,實際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繼續。其女班昭等又補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班昭(約45-約117),壹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陜西鹹陽)人。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和班超之妹,博學高才,是我國第壹位女歷史學家。兄班固著《漢書》,因受政爭的牽連,入獄而死。班昭受漢和帝之命,毅然擔起整理、續寫《漢書》的重任,獨立完成了《漢書》中最棘手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誌《天文誌》,終於最後全部完成了我國第壹部斷代史《漢書》的編撰工作。《漢書》問世以後,讀者多不通曉,她還教授大儒馬融等誦讀。>  班昭的德才深得漢和帝的器重,和帝多次召她進宮,讓皇後和諸嬪妃拜她為師,向她學習儒家經典、天文、數學,從而使班昭聲名大震。班昭丈夫姓曹,人們便尊她為「曹大家」(當時人們把學識高、品德好的婦女尊稱為「大家」;「家」在此讀「姑」)。鄧太後以女主執政時,班昭以師傅之尊得以參予機要,竭盡心智地盡忠。她去世時,當朝的皇太後親自素服舉哀,為她行國葬之禮。除了在史學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外,她還是壹位傑出的文學家,在文學方面也有所建樹,作有《東征賦》、《女誡》。清代女作家趙傅在《後漢列女頌(並序)》中贊她「東觀續史,賦頌並嫻。」>   蔡邕 蔡文姬 >  蔡邕(133—192),字伯喈。陳留郡圉(今河南開封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因官至左中郎將,後人稱他為「蔡中郎」。參與續寫《東觀漢記》,遷任議郎,參與刻印熹平石經。因直言被宦官誣陷,流放朔方。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舉為高第,三日之內,歷任侍禦史、治書禦史、尚書。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為侍中,後拜左中郎將,隨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時年六十歲。>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於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生平喜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將所藏之書載數車悉數贈給王粲,還有四千卷。>  柯亭壹名千秋亭,又名高遷亭。原為驛亭,地處壹塊形若半島的平地上,三面臨水,風景秀麗。兩層樓建築,飛檐翹角,古樸典雅。南面正對古纖道,登樓遠眺,心曠神怡。近旁建有「漢蔡中郎祠」,為後人紀念蔡邕所設。辛亥革命前後,魯迅在故鄉紹興執教時,曾和周建人等壹起到過「柯橋的柯亭」,憑吊古跡和遊覽觀光。古柯亭遺址在今柯橋鎮中學內。>  蔡文姬(約177-約249)名琰,原字昭姬,晉時因避司馬昭之諱,改字文姬,陳留郡圉(今河南開封圉鎮)人,大文學家蔡邕之女。著名女詩人、文學家,精於天文數理,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  生在書香門第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音樂天賦自小過人,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墻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壹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余,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並有誌與父親壹起續修漢書,留名青史。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她初嫁於衛仲道,後因無子,丈夫死去而回到母家,又因匈奴入侵,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育有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壹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壹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壹體。>  蔡文姬非常有才華,是歷史上少有的才名蓋過美貌的女子。在壹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壹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蔡邕 蔡文姬 >  蔡邕(133—192),字伯喈。陳留郡圉(今河南開封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因官至左中郎將,後人稱他為「蔡中郎」。參與續寫《東觀漢記》,遷任議郎,參與刻印熹平石經。因直言被宦官誣陷,流放朔方。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舉為高第,三日之內,歷任侍禦史、治書禦史、尚書。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為侍中,後拜左中郎將,隨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時年六十歲。>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於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生平喜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將所藏之書載數車悉數贈給王粲,還有四千卷。>  柯亭壹名千秋亭,又名高遷亭。原為驛亭,地處壹塊形若半島的平地上,三面臨水,風景秀麗。兩層樓建築,飛檐翹角,古樸典雅。南面正對古纖道,登樓遠眺,心曠神怡。近旁建有「漢蔡中郎祠」,為後人紀念蔡邕所設。辛亥革命前後,魯迅在故鄉紹興執教時,曾和周建人等壹起到過「柯橋的柯亭」,憑吊古跡和遊覽觀光。古柯亭遺址在今柯橋鎮中學內。>  蔡文姬(約177-約249)名琰,原字昭姬,晉時因避司馬昭之諱,改字文姬,陳留郡圉(今河南開封圉鎮)人,大文學家蔡邕之女。著名女詩人、文學家,精於天文數理,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  生在書香門第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音樂天賦自小過人,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墻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壹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余,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並有誌與父親壹起續修漢書,留名青史。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她初嫁於衛仲道,後因無子,丈夫死去而回到母家,又因匈奴入侵,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育有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壹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壹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壹體。>  蔡文姬非常有才華,是歷史上少有的才名蓋過美貌的女子。在壹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壹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孫堅 孫尚香 >  孫堅(155-191),字文臺,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漢末群雄之壹,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建國後,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  孫尚香,又稱孫夫人,三國時期傳奇女性,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之女,孫權之妹,劉備夫人。正史《三國誌》中並沒有提到孫夫人的真實姓名,至於「孫尚香」這個名字,據說最早只是在戲劇《甘露寺》和《別宮·祭江》當中出現的。>  孫夫人才智敏捷,性格剛強,有其諸兄之風,是紛亂的三國時期中壹名傑出的女英雄,在她的身上無不體現出「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子英雄氣概。赤壁之戰後,嫁給左將軍劉備,身邊侍婢百余人,皆親自執刀侍立。劉備向東吳借荊州不還,魯肅身負幹系,周瑜壹為救友,二為國計,上書孫權教使「美人計」,進妹予劉備為夫人,誘其喪誌而疏遠屬下。不料假婚成真姻,後來夫人更助劉備返蜀,於路上怒斥追襲的吳將。劉備入益州,使趙雲領留營司馬,留守荊州,此時孫權聞知劉備西征,於是遣周善引領舟船以迎孫夫人,而夫人帶著後主劉禪回吳,幸得趙雲與張飛勒兵截江,方重奪劉禪。彜陵之戰,劉備戰敗,有訛言傳入吳中,道劉備已死,孫夫人傷心不已,望西痛哭,投江而死。後人為其立廟,號曰「梟姬祠」。> 卓王孫 卓文君 >  卓王孫,生卒年不詳,蜀郡臨邛人,著名西漢時期巨富。卓王孫生於冶鐵世家,秦滅六國,其祖父輩識事務主動遷至蜀郡臨邛,同時帶去了先進的冶鐵技術,對冶煉技術有專長。他以廉價食物招募貧民開采鐵礦,冶鐵生鐵,冶鑄鐵工具,供應當地民眾和附近地區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之用,還遠銷雲南等地。由於他善於經營。終致巨富,擁有家僮千人,富可敵國。>  卓文君,原名文後,西漢臨邛(屬今四川邛崍)人,漢代才女,善鼓琴,家中富貴,是漢臨邛大富商卓王孫之女。書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遠望如山,臉際常若芙蓉,皮膚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貫通棋、畫,文采亦非凡。留有佳句:「願得壹心人,白首不相離」。流傳於世的還有那首著名的《鳳求凰》以及哀怒的《白頭吟》和淒怨的《訣別書》。其中與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壹段愛情佳話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她大膽追求愛情更是為後代的知識女性樹立了自由戀愛的榜樣。>  卓文君本來已許配給某壹皇孫,不料那皇孫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辭世,所以當時文君算是在家守寡。卓王孫與王吉多有往來,時值年少孤貧的漢代大才子、辭賦家司馬相如,從成都前來拜訪時任臨邛縣令的同窗好友王吉。王縣令在宴請相如時,亦請了卓王孫座陪。後來卓王孫為附庸風雅,巴結縣令,請司馬相如來家做客。席間,免不了要作賦奏樂。司馬相如得知卓王孫之女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於是奏了壹首《鳳求凰》。卓文君也久慕司馬相如之才,遂躲在簾後偷聽,兩個人互相愛慕,但受到了卓王孫的強烈阻撓,只好私奔。離家之後,兩人生活窘迫,文君就把自已的頭飾當了,開了壹家酒鋪,親自當壚賣酒,消息傳到其父耳中,卓王孫為顧忌情面,也只好將新婿、愛女接回臨邛。>  文君故裏,位於四川省邛崍市。街有文君街,井有文君井,竹有文君竹。陸遊、郭沫若皆贊嘗過文君井。楊超題寫「文君故裏」四字,張愛萍題寫「風流傳千古」五字,馬識途題寫「秦漢遺風」四字。在邛崍,琴棋書畫詩酒花都包含了文君的身影。「私奔碼頭」位於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相傳是古時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的地方。卓文君與司馬相如自筵席上琴音相通後,遂買通仆人,約定佳期,在都亭館驛相會後,二人尋思私奔成都路線。文君知其父卓王孫在北出成都的陸路防範甚嚴,遂與相如出南門迂回平樂,趁夜色順江東下,由水路潛回成都,成就了這鳳求凰的千古美談。>  文君故裏,位於四川省邛崍市。街有文君街,井有文君井,竹有文君竹。陸遊、郭沫若皆贊嘗過文君井。楊超題寫「文君故裏」四字,張愛萍題寫「風流傳千古」五字,馬識途題寫「秦漢遺風」四字。在邛崍,琴棋書畫詩酒花都包含了文君的身影。「私奔碼頭」位於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相傳是古時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的地方。卓文君與司馬相如自筵席上琴音相通後,遂買通仆人,約定佳期,在都亭館驛相會後,二人尋思私奔成都路線。文君知其父卓王孫在北出成都的陸路防範甚嚴,遂與相如出南門迂回平樂,趁夜色順江東下,由水路潛回成都,成就了這鳳求凰的千古美談。>   謝奕 謝道韞 >  謝奕(301-358),字無奕,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大臣,太常卿謝裒之子、太傅謝安長兄、車騎將軍謝玄之父。曾為桓溫幕府司馬,官至安西將軍、豫州刺史。《晉書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記載:奕字無奕,少有名譽。初為剡令,有老人犯法,奕以醇酒飲之,醉猶未已。安時年七八歲,在奕膝邊,諫止之。奕為改容,遣之。與桓溫善。溫辟為安西司馬,猶推布衣好。在溫坐,岸幘笑詠,無異常日。桓溫曰:「我方外司馬。」奕每因酒,無復朝廷禮,嘗逼溫飲,溫走入南康主門避之。主曰:「君若無狂司馬,我何由得相見!」奕遂攜酒就聽事,引溫壹兵帥***飲,曰:「失壹老兵,得壹老兵,亦何所怪。」溫不之責。從兄尚有德政,既卒,為西蕃所思,朝議以奕立行有素,必能嗣尚事,乃遷都督豫司冀並四州軍事、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假節。未幾。卒官,贈鎮西將軍。>  謝道韞,生卒年不詳,字令姜,東晉時女詩人,身出名門,系東晉安西將軍謝奕之長女,宰相謝安的侄女,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的妻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長於詩文,劉孝標註《世說新語·言語》引《婦人集》說:「謝道韞有文才,所著詩、賦、誄、訟, 傳於世。」她的作品《藝文類聚》保存其《登山》和《擬嵇中散詠松》兩首詩,《全晉文》收其《論語贊》。>  謝道韞不僅詩文寫得很出色,而且她具有很高的思辯能力。魏晉時代,「人士競談玄理」,清談成為壹種風氣。謝道韞雖然不想當官,對玄理卻有很深的造詣,並善於言談。據《晉書·王凝之妻謝氏》記載,有壹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獻之在廳堂上與客人「談議」,辯不過對方,此時身在自己房間的謝道韞聽得壹清二楚,很為小叔子著急,遂派遣婢女告訴王獻之要為他解圍。然而,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又限制女人不能隨便拋頭露面,謝道韞就讓婢女在門前掛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後就王獻之剛才的議題與對方繼續交鋒。她旁征博引,論辯有力,最終客人理屈詞窮。《世說新語》中記載:謝安在壹個雪天和子侄們討論「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眾人的稱許。也因為這個著名的故事,她與漢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為中國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詠絮之才」也成為後來人稱許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詞語,這段事跡亦為《三字經》「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所提及。> 李格非 李清照 >  李格非(約1045—約1105),字文叔,山東濟南歷下人,北宋文學家,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幼時聰敏警俊,刻意於經學,詩文俱工致,著作頗豐,著《禮記說》等數十萬言,只可惜各書皆佚,現僅有《洛陽名園記》壹卷傳世。劉克莊評論其「文高雅條鬯,有意味,在晁、秦之上,詩稍不逮」。其女李清照在《上樞密韓公詩二首》詩序中稱「父祖皆出韓公門下」,可知其父祖輩皆為「蚤有盛名,識量英偉」的學士韓琦的門下士。藏書甚富,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墻南起第壹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章丘人,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壹才女」之稱。工詩善文,更擅長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後世留下了壹個女 *** 國的光輝典範,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她的創作熱情。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活潑秀麗>語新意雋,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此詞壹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這出自壹個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間派」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之後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後期詞章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壹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沈之音,如《菩薩蠻》「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懷戀。>  李清照在早年還寫過壹篇《詞論》,提出詞「別是壹家」的說法,是宋代的重要詞論,也成為她詞創作的理論依據,著有《漱玉詞》,風格以婉約為主,屹然為壹大宗,人稱「婉約詞宗」。沈謙《填詞雜說》將李清照與李後主並提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易安詞在群花爭艷的宋代詞苑中,獨樹壹幟,自名壹家,人稱「易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