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武陟縣農村的傳統習俗,從正月初六到初九(大多是初六或初九),壹個叔叔要給他的侄子兩個紅燈籠和十根蠟燭,這象征著應聲蟲的完美。舅舅壹般都是用壹整根藤條把燈籠挑在兩頭,扛在肩上送給外甥,表示外甥以後的日子越來越甜。如果沒有甘蔗,就用竹竿代替,意思是越來越高。“送燈籠”的習俗寓意著光明的未來和幸福,以此表達舅舅的心聲。正月十五晚上,外甥會恭敬地請舅舅到外甥家吃飯,以示感謝,並打著燈籠迎接。我侄子提著燈籠走在我叔叔前面,以示孝順。於是有了歇後語:侄兒打燈籠——照顧舅舅。當我侄子帶我叔叔回家時,他在門上掛燈籠以示好運。俗話說“媽媽的舅舅大”,舅舅的地位很高貴。在武陟縣,舅舅的權力很大,家庭財產的分割,外甥母親的養老待遇,善後的處理都是舅舅說了算。侄兒叔侄重逢的答謝宴上,侄兒要給叔侄下跪三下,敲九下,叔侄才動筷子。
那麽,這種打燈籠給舅舅拍照的民俗是什麽時候起源的呢?這就要從東漢初年的河內郡懷郡說起了。
劉秀在南陽與王莽作戰,屢戰屢敗。後來在懷縣建立根據地,建懷公、宗廟,並在此設工設官,制作銅錢等貴重物品。作為戰時首都,稱淮都(洛陽改為首都)。淮都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手工業制造中心。以此為轉折點,劉秀才由弱變強,消滅狼群,接管天下。直到今天,劉秀的遺跡和故事仍被珍藏在武陟大地的每壹個角落。
據史書記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八月,光武帝在懷公祭國,祭奠高祖劉邦、恒、武帝,後入洛陽為都城。建武初期,懷縣仍是劉秀最重要的軍事後方基地。從建武元年到建武八年,劉秀有九次走運。國家統壹前,每壹次重大軍事行動都在這裏進行。
東漢建武年間,董璇在懷縣(今武陟縣)做了多年縣令。為官清正廉潔,秉公執法,不畏強權,除暴安良,懲惡揚善,造福人民。他被武陟人民世代稱頌。因此,董璇的許多傳說和故事仍在武陟縣民間流傳。對於董璇的故事,人們津津樂道,眾所周知。
據《後漢書》記載,董璇,字邵平,陳留縣(今河南省七賢鎮)人。早年豪爽直爽,愛打抱不平。為官後,政績斐然,沒幾年就被提拔到北海(今山東昌樂縣)。在北海,他不畏強權,依法處死了殺害無辜百姓的30多名武官公孫旦父子及其親信。董璇被押解回京,以“殘暴的官員濫殺無辜”的罪名被判處死刑。漢光武帝劉秀在行刑前得知執法公正,被殺的公孫旦等人罪有應得。於是派飛馬傳聖旨,把人擋在劍下,赦免了董璇,調他做懷縣縣令。後來,董璇被提升為洛陽令。他不畏強權,執法如山。他將心愛的男仆斬首,這個男仆在皇帝的妹妹胡楊公主的掩護下犯了死罪。他不怕被皇帝打死,不肯向公主低頭道歉。他被光武帝劉秀譽為“強制令”。董璇死後,光武帝非常悲傷,派人去吊唁。他看到董璇的身上只蓋著壹床破布被子,家裏除了壹輛破車和幾桶大麥什麽都沒有。光武帝聽完演出後感慨地說:“董璇老實,死也知道!”董璇被命令作為壹名醫生下葬。
洛陽與都城淮都之間二百余裏,有直抵赤道,每隔三十裏設驛站。交通很快,當天可以往返。劉秀經常來懷公居住、聽政,並定期來此祠堂祭祖,尤其是皇室親屬和文武大臣。壹些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依仗手中權力,在淮都城裏胡作非為,乘虛而入,把淮都搞得壹塌糊塗。當地官員對此置若罔聞,不敢管。城裏人有怨氣,有怨言。劉秀得知這種情況越來越糟,他感到非常頭痛。他害怕這會危及他的國家,所以他任命執法公正,不怕權力的董璇為懷縣的知府。
董宣儀壹當上懷縣知府,就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的呼聲,貼出“王法面前人人平等,太子與民同罪”的通令。違法亂紀的人壹下子收斂了很多,社會秩序空前好轉。但有些皇親國戚認為這個大將軍令對他們來說只是壹紙空文,根本不把這個小小的懷縣縣令放在眼裏,殷國久就是其中之壹。尹國舅是尹麗華皇後的弟弟,姐姐尹麗華從小就很愛他。由於他的戰功,他在他的妹夫劉秀面前也很受歡迎。於是,他依仗權勢,橫行霸道,欺男霸女,鉆空子,成了淮都城裏臭名昭著的“貪財之徒”。他愛錢如命,只恨自己沒錢,於是開起了大賭場,想盡壹切辦法引誘普通人參與賭博。大賭場只靠實力,沒有利潤,天天爭金;很多參與賭博的人輸得傾家蕩產,企圖自殺上吊,妻兒被拆散。
且說懷都城裏有壹戶人家,戶主是趙有才,開了壹家藥鋪,很有錢。與東施結婚,生下獨子趙登。她七歲了,非常聰明可愛,壹家三口生活的很幸福。沒想到,趙有才被大賭場“發橫財,壹夜暴富”深深誘惑。他賭得越多,輸得越多,陷得越深。他不僅失去了壹切,而且負債累累,無力償還。正月初六,賭場開門營業。尹大爺帶領賭場打手逼債,趙有才上吊自殺。殷的舅舅甚至放過孤兒寡母,聲稱“父欠子還”,從母親懷裏搶走兒子趙登還債。東施寡婦哭喊救命。它吸引了許多鄉親觀看。村民們被殷大爺的威勢折服,人人義憤填膺,敢怒而不敢言。
懷縣知府董宣威私訪,體察民情。他碰巧經過這個地方。當他聽到噪音和悲傷的哭聲時,他急忙跑進房間觀看。當他向圍觀者詳細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也覺得難以管理。壹方面是國舅,位高權重,又是小縣令,根本不受他指揮。尹的舅舅拿著趙有才手寫的欠條和還債承諾書,表面上是招搖過市,理直氣壯。另壹邊是孤兒寡母,處境悲慘,實在可憐。我不能忍,也不能不管。董璇急得團團轉,不知所措。村裏人紛紛說起尹叔叔,尹叔叔的“叔叔”二字充斥著的耳朵。壹些村民感嘆董寡婦可憐,董寡婦的“董”字開始在的腦海裏打轉。這兩個字讓董璇豁然開朗,急中生智,努力工作。他假裝唱歌,擠到人群中央嚎啕大哭:“姐夫,哥哥,我來晚了,妳死得很慘!”他趁打手們目瞪口呆,沒有防備,搶走了孩子趙登,交給了寡婦董。暴徒們惱羞成怒,上前毆打董璇。董璇站起來喊道:“我是縣長董璇,誰敢打我!”暴徒們不敢再動了。殷大爺走上前來,認出是,便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筆賬怎麽算?”董璇抓起這兩份文書,朗聲答道:“董氏是董璇的妹妹,趙登是我的侄子。這筆賬由董璇來算。”尹大爺壹時難辨真假,只好敷衍了幾句,氣沖沖地領著打手走了。
寡婦董拉著去謝。董璇說:“我們無法擺脫對方。妳是我的親妹妹,這個孩子是我的親侄子。我們就像壹家人。我們不需要感謝妳。”
董寡婦怕尹大爺又來討債。董璇笑著說,“我有書面證據。賭債是不義之財。我不敢再來了。”董寡婦不相信,但她仍然處於焦慮狀態。正月初六晚上,回到縣衙,取了自己的官燈,送與趙。他把燈籠掛在趙的大門上,卻看到燈籠上“淮縣縣令”五個大字分外醒目。從此,再沒人敢去打擾董寡婦。趙安然無恙,小趙燈前途光明。這樣的好事很快就傳遍了懷縣,人們紛紛效仿,所有的叔伯們都在正月初六給侄子們送燈籠,表達美好的祝願。而侄兒要學小昭登的時候,會在正月十五提著燈籠迎接叔叔,侄兒提著燈籠走在前面,以示對叔叔特別的孝順。在侄兒團聚的答謝宴上,侄兒會給舅舅壹個跪三叩九的大禮,以答謝舅舅的大恩。按照慣例,“侄兒打燈籠——照舅舅說”這句老話壹直流傳下來。
這種風俗傳到了懷宮,光武帝劉秀對此很感興趣。他以為自己也是舅舅,也想從外甥那裏得到這份特殊的孝心,想下令在全國推廣。殷的叔叔從他的姐姐尹麗華皇後那裏得知了這個消息,並竭力阻止做出明智的決定。劉秀從許多渠道了解到這壹民俗的起源,於是他嚴厲斥責了尹國久,並贊揚了董璇。從此,殷的舅舅對懷恨在心,有意報復。之後,董璇與殷國九多次明爭暗鬥,“董玄之囚禁殷國九”(見我在江山網迷妳小說專欄的另壹篇文章2017.12.23)最終董璇獲勝。這是後話了,我不想在這裏展示了。由於殷皇後的欺騙,將這壹民俗推廣到全國的想法並沒有完全實現。所以這種民俗有的地方保留了下來,有的地方不流行了,但“侄兒打燈籠——照舅舅”這句老話卻流傳到了全國各地。
在舊社會的武陟縣,“侄兒打燈籠照舅舅”的民俗根深蒂固,無論貧富,人人遵循。窮人,哪怕舅舅只送個小紙燈籠,也得送。就算我侄子請我叔叔喝壹碗稀湯,他也不敢不請。至於有錢人,會很招搖。清代武陟縣毛雲熙家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毛雲熙,武陟縣木鸞殿人,生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卒於光緒八年(1882)。道光二十五年(1845),考中進士。鹹豐十年(1860)被封為左副都禦史,在家鄉團練。次年,他擔任內閣學士。同治元年(1862),授禮部侍郎,先後調吏部、戶部,授左都禦史。光緒八年(1882),任兵部尚書。毛雲熙在晚清是壹個極其重要的人物,與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等齊名,深受慈禧和光緒皇帝的信任。
毛雲熙的叔叔蔣高義是修武縣五裏塬村人,修武縣貴族家庭。高江在族譜上應該叫李江,用高壹這個詞比較合適。雖然錢偉是壹名軍校學生,但他被官方安排了壹個短期職位。毛長喜的母親蔣,是家中四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壹個。十六歲那年,她嫁給了毛長喜的父親毛書堂,來填房子。
武陟縣的姜氏,至今仍有壹個民間傳說。傳說姜臉上有麻子,腳也大。壹次,毛雲熙和母親去走親訪友,姜的腳不小心從轎子裏露了出來。毛長喜看到娘的大腳,怕路人笑話。他輕聲說:“媽媽,快把腳藏起來!””姜大怒:“妳不會以為我的腳大吧?”說完,故意把腳伸出車外,大搖大擺穿過市區。
相傳當年毛雲熙的叔叔高江要給侄子毛雲熙送燈籠,五裏長街,馬車從街尾壹字排開,排滿了士兵,鞭炮震動大地,紅燈籠開路,六班嗩吶鑼鼓壹路吹打。四條長龍,清、白、黃、黑,蜿蜒起舞。洶湧的人群絡繹不絕,擠滿了人,他們都是來看這奢華的送燈場面的。
侄兒毛雲熙“打燈籠照舅舅”時,打十三鑼開道,循禮而行,聚在身前,騎在車上,舉著條幅。承蒙朝廷禮遇,用了欒家半幅,包括旗、鑼、牌、傘、扇、瓜、月斧、馬鐙。旗上繡有龍鳳,是根據官階制作的。牌上有官階名、“回避”、“沈默”。風扇兩米多高,手柄壹米長,風扇裏嵌著壹面小鏡子,閃閃發光。是的,這把傘有十多英尺高。黃瓜,月斧,馬鐙也是成對的,壹尺多長。上面的瓜和現在的哈密瓜差不多。月斧是壹把月牙形的斧子。面向天空的馬鐙是馬鐙,但它在竿頂面向天空。
毛長喜提著燈籠照著舅舅,跪下請他坐在八擡轎子裏。轎夫們穿著特制的紅綢馬褂,步伐整齊,行走優雅。毛長喜手提燈籠徒步引。大門口,舅舅象征性地把外甥的門高高舉起,掛了壹盞燈。感恩晚宴上,毛雲熙三下九次向叔叔鞠躬,恭敬地邀請他入座。酒席是滿桌酒席,載歌載舞,熱鬧非凡。全國各地的官員爭相祝賀,紛紛送禮,堆積如山。
俗話說“侄兒叔伯是血親,斷骨接筋。”因為媽媽和叔叔是親兄妹,基因相似,所以很多侄子長得像叔叔。
我看起來也像我叔叔。我叔叔對我比對自己的兒子更好。我五歲的時候,大冷天住在舅舅家,和表弟並排睡。我叔叔強迫我表弟下床撒尿。我也想下床,但是舅舅把我放在床上,叫我拿著被子在床墊上撒尿,怕我感冒。我舅舅家很窮,平時沒有鹽吃。只要我去他家吃飯,他都會把我當成最尊貴的客人,想盡辦法借點鹽讓我壹個人吃,生怕我受壹點委屈。1963我考上初中的時候,我媽不讓我上學,因為我沒錢交12塊錢的書本費和雜費。我舅舅得知這個消息,就來我家和我媽吵了壹架,並耐心勸說她讓我繼續上學。他回去把家裏僅有的口糧賣了,給我交了學雜費。因為父親早逝於世,所以舅舅替母親做了最後的決定。
我從小就愛舅舅,對他有特殊的感情。童謠曰:“二月二,小兒剃頭,大倉滿,小倉流,孝甜,不愁吃喝穿。男生是高中的尖子生,女生住高樓有財富。孩子,不剃頭,會長痘痘,長虱子。漲得像個大燈籠,黃水壹年四季流。他的父母不停地打罵,他的叔叔在第十二個冬天死了。”我怕我叔叔十月臘月死,二月二我必須剃頭。童謠裏還說:“小外甥,正月十五打燈籠,照顧舅舅。請到我叔叔家來擺酒席,撲通撲通地低下頭。”我把這首童謠記在心裏,每年準時“給叔叔拍照”。叔叔雖然窮,但是剛給了我壹個小小的紙燈籠,我也覺得特別珍貴;雖然家裏並不富裕,但我只是請舅舅吃了壹頓家常菜,舅舅覺得很開心。
退伍回家,第壹次口袋裏有了150元的“巨富”。我拿出100塊錢舉行了壹個盛大的“點亮燈籠,照顧叔叔”的儀式,來報答叔叔的大恩大德。在宴會上,我不能向我的叔叔下跪。舅舅把我緊緊抱在懷裏,外甥和舅舅痛哭流涕。在場的人也都流下了眼淚,所有的真情都化作了無言的行動。
現在有些年輕人連孝順父母都不願意,更別說孝順叔叔了,甚至對“點燈照顧叔叔”的傳統習俗不屑壹顧,嗤之以鼻。
如今,春節期間很少玩燈籠了。紙燈籠也被各種形狀的塑料燈籠取代,燈籠中使用的蠟燭也被電池和燈泡取代。但是,我個人認為,失去壹些傳統美德會很可惜。我真的不希望“點燈照大爺”的傳統民俗消失,而成為老人們遙遠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