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世說新語言語篇的文章及翻譯,要詳盡,謝謝各位好心人。

世說新語言語篇的文章及翻譯,要詳盡,謝謝各位好心人。

(1)邊文禮見袁奉高,失次序①。奉高曰:“昔堯聘許由,面無怍色②。先生何為顛倒衣裳③?”文禮答曰:“明府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④!”

註釋

①邊文禮:邊讓,字文禮.陳留郡人。後任九江太守,被魏武帝曹操殺害。袁奉高:參見《德行》第3則註①。失次序:失順序,不合禮節。即舉止失措,舉動失常。

②“昔堯”句:堯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許由是傳說中的隱士。堯想讓位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堯又想請他出任九州長,他認為這汙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怍(zuò)色:羞愧的臉色。

③顛倒衣裳:把衣和裳掉過來穿,後用來比喻舉動失常。衣,上衣;裳,下衣,是裙的壹種,古代男女都穿裳。這句話出自《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④“明府”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稱太守為明府。按此,袁奉高似乎曾任陳留郡大守,而邊文禮是陳留人,所以謙稱為賤民。堯德,如堯之德;大德。按:袁奉高說到“堯聘許由”之事,所以邊文禮也借談“堯德”來嘲諷他。

譯文

邊文禮謁見袁奉高的時候,舉止失措。袁奉高說:“古時候堯請許由出來做官,許由臉上沒有愧色。先生為什麽弄得顛倒了衣裳呢?”文禮回答說:“明府剛到任,大德還沒有明白顯現出來,所以我才顛倒了衣裳呢!”(2)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2)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①,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註釋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說月亮裏有嫦娥、玉兔、桂樹等。

譯文

徐孺子九歲時,有壹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裏面什麽也沒有,會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好比人的眼睛裏有瞳仁,如果沒有這個,壹定看不見。”

(3)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①。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②;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③。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④。”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⑤?”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⑥。”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陳韙後至⑧,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⑨。”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蹙⑩。

註釋

①孔文舉:孔融,字文舉,是漢代末年的名士、文學家,歷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職。曾多次反對曹操,被曹燥借故殺害。

②李元禮:見《德行》第4 則註①。司隸校尉:官名,掌管監察京師和所矚各郡百官的職權。

③詣(yì):到。清稱:有清高的稱譽的人。中表親戚:參《德行》第18 則註②。

④府君:大守稱府君,太守是俸祿二千石的官,而司隸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稱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壹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壹百斛)。

⑤仆:謙稱。

⑥先君:祖先,與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著有(老子)壹書。師資:師。這裏指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⑦奇:認為他特殊、不尋常。

⑧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官。陳韙(wěi):《後漢書·孔融傳)作陳煒。

⑨了了:聰明;明白通曉。

⑩蹙(cù):局促不安的樣子。

譯文

孔文舉十歲時,隨他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隸校尉;登讓拜訪的都必須是才子、名流和內外親屬,才讓通報。孔文舉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經通報後,入門就坐。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麽親戚關系呢?”孔文舉回答道:“古時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佯看來,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不贊賞他的聰明過人。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壹些,別人就把孔文舉的應對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文舉應聲說:“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陳韙聽了,感到很難為情。

(4)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①?”答曰:“偷,那得行禮!”

註釋

①“何以”句:酒是禮儀中必備的東西,所以大兒說飲酒前要拜(行禮)。下文小兒以為偷東西就不合乎禮,而拜是壹種表敬意的禮節,所以不能拜。

譯文

孔文舉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有壹次孔文舉白天睡覺,小兒子就到床頭偷酒來喝,大兒子對他說:“喝酒為什麽不先行禮呢?”小的回答說:“偷來的,哪能行禮呢!”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②。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③?”尋亦收至。

註釋

①“孔融”句:這裏敘述孔融被曹操逮捕壹事。中外:指朝廷內外。

②琢釘戲:壹種小孩玩的遊戲。了:完全。遽(jù)容:恐懼的臉色。

③大人:對父親的敬稱。完:完整,按:這句話比喻主體傾覆,依附的東西不能幸免,必受株連。

譯文

孔融被捕,朝廷內外都很驚恐。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才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在玩琢釘戲,壹點也沒有恐懼的樣子。孔融對前來逮捕他的差使說:“希望懲罰只限於我自己,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這時,兒子從容地上前說:“父親難道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嗎?”隨即,來拘捕兩個兒子的差使也到了。

(6)穎川太守髡陳仲弓①。客有問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②。’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③!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6)為恭,而不能答④。”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註釋

①髡(kūn):古代壹種剃去男子頭發的刑罰。陳仲弓:參《德行》第6則註①。陳仲弓被捕兩次,壹次是在任太丘長後,因逮捕黨人,牽連到他,後遇赦放出。陳仲弓,陳實,字仲弓,東漢人。

②“二人”句:這兩句用來說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於是同心的,壹致的。金:金屬。臭(xìu):氣味。

③何其:怎麽這麽。表示程度很深。

④“足下”句:這句話是說元方回答不了,就說不值得回答,正好比壹個駝背的人直不起腰來,卻假裝是對人表示恭敬才彎下腰壹樣。

⑤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兒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順,後來高宗受後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執政官)、尹吉甫的兒子,侍奉後母孝順,卻受到後母誣陷,被父親放逐。符起:其事不詳。

(6)傴,駝背。

元方,陳紹,陳實之子。

譯文

穎川太守把陳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問陳仲弓的兒子元方說:“太守這個人怎麽樣?”元方說:“是個高尚、明智的人。”又問:“您父親怎麽樣?”元方說:“是個忠臣孝子。”客人說:“《易經》上說:‘兩個人同壹條心,就像壹把鋼刀,鋒利的刀刃能斬斷金屬;同壹個心思的話,它的氣味像蘭花壹樣芳香。’那麽,怎麽會有高尚明智的人懲罰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說:“您的話怎麽這樣荒謬啊!因此我不回答妳。”客人說:“您不過是拿駝背當做恭敬,其實是不能回答。”元方說:“從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這三個做父親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這三個做兒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祁黃羊

(7)荀慈明與汝南袁閬相見,問穎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①?”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者何經②?”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③!”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④。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⑤。《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⑥?”

註釋

①因:依靠。

②經:常規;原則。

③國士:全國推崇的才德之士。尤:指責;責問。

④祁奚:春秋時代晉國人,任中軍尉(掌管軍政的長官)。祁奚告老退休,晉悼公問他接班人的人選,他推薦了他的仇人解狐。剛要任命,解狐卻死了。晉悼公又問祁奚,祁奚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大家稱贊祁奚能推薦有才德的人。

⑤公旦:周公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輔助周成王。《文王》:指《詩經?大雅?文王之什》,包括《文王》、《大明》等十篇,分別歌頌文王、武王之德。作者無考,《文王》壹篇,有以為周公所作。親親:愛親人。

⑥《春秋》:儒家經典之壹。是春秋時代魯國的史書,也是我國第壹本編年體史書。諸夏:古時指屬於漢民族的各諸侯國。悖(bèi)德:違背道德。

譯文

荀慈明和汝南郡袁閬見面時,袁閬問起穎川郡有哪些才德之士,慈明先就提到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譏笑他說:“才德之士只能靠親朋故舊來揚名嗎?”慈明說:“您責備我,依據什麽原則?”袁閬說:“我剛才問國士,妳卻談自己的諸位兄長,因此我才責問妳呀!”慈明說:“從前祁奚在推薦人才時,對內不忽略自己的兒子,對外不忽略自己的仇人,人們認為他是最公正無私的。周公旦作《文王》時,不去敘說遠古帝王堯和舜的德政,卻歌頌周文王、周武王,這是符合愛親人這壹大義的。《春秋》記事的原則是:把本國看成親的,把諸侯國看成疏的。再說不愛自己的親人而愛別人的人,豈不是違反了道德準則嗎?”

(8)稱衡被魏武謫為鼓吏①。正月半試鼓,衡揚桴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②。孔融曰:“稱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③。”魏武慚而赦之。

註釋

①禰(mí)衡:漢末建安時人,孔融曾向魏王曹操推薦他,曹操想接見。他不肯去見,而且有不滿言論。曹操很生氣,想羞辱他,便派他做鼓吏(擊鼓的小吏)。魏武:曹操,初封魏王,死後溢為武。其子曹丕登帝位建立魏國後,追尊為武帝。謫:降職。

②月半試鼓:《文士傳》記載此事時說:“後至八月朝會,大閱試鼓節”。桴(fú):鼓槌。漁陽摻撾(sān zhuā):鼓曲名,也作漁陽參撾。摻,通三,即三;撾,鼓槌。三撾,指鼓曲的曲式為三段體,猶如古曲中有三弄、三疊之類。此曲為禰衡所創.取名漁陽,是借用東漢時彭寵據漁陽反漢的故事。彭寵據幽州漁陽反,攻陷薊城,自立力燕王,後被手下的人殺死。禰衡擊此鼓曲,有諷刺曹操反漢的意思。淵淵:形容鼓聲深沈。金石:指鐘磬壹類樂器。

③胥(xū)靡:輕刑名,指服勞役的囚徒。據原註,商朝君主武丁夢見上天賜給他壹個賢人,就令百工畫出其相貌去尋找,果然找到壹個正在服勞役的囚徒,就是成為商代賢相的傅說。

譯文

禰衡被魏武帝曹操罰做鼓吏。正遇八月中大會賓客的時候要檢驗鼓的音節,禰衡揮動鼓槌奏《漁陽摻撾》曲,鼓聲深沈,有金石之音,滿座的人都為之動容。孔融說:禰衡的罪和那個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發英明魏王的夢。”魏武帝聽了很慚愧,就赦免了禰衡。

龐統

(9)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故二千裏候之①。至,遇德操采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②!”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③。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④;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⑤。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⑥。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⑦。”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⑧。若不壹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②。”

註釋

①龐士元:龐統,字士元,東漢末襄陽人,曾任南郡功曹(能參與壹郡的政務),年輕時曾去拜會司馬德操,德操很賞識他,稱他為鳳雛。後從劉備。司馬德操:司馬徽,字德操。曾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故:特地。

②帶金佩紫:帶金印佩紫綬帶,指做大官。綬(shòu)帶,就是絲帶,是用來拴金印的。秦漢時,丞相等大官才有金印紫綬。洪流之量:比喻才識氣度很大。

③邪徑:斜徑,小路。

④伯成:伯成子高。據說堯做君主時,伯成子高封為諸侯。後來禹做了君主,伯成認為禹不講仁德,只講賞罰,就辭去諸侯,回家種地。耦耕:古代的壹種耕作方法,即兩人各扶壹張犁,並肩而耕。後泛指務農。

⑤原憲:孔子弟子,字子思。據說,他在魯國的時候,很窮,住房破破爛爛,用桑樹枝做門上的轉軸。他不求舒適,照樣彈琴唱歌。

⑥許、父:許由、巢父。許由,見(言語)第1則註②。巢父,是許由的朋友,堯也想把職位讓給他,他不肯接受。夷、齊: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兄弟倆互相讓位,不肯繼承,結果都逃走了。後來周武王統壹天下,兩人因反對周武王討伐商紂,不肯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首陽山。所以:相當於“..的原因。”

⑦竊秦:戰國末年,呂不韋把壹個懷孕的妾獻給秦王子楚,生秦始皇贏政。贏政登位後,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這就是所謂竊秦。千駟之富:古時候用四匹馬駕壹輛車,同拉壹輛車的四匹馬叫駟。千駟,指有壹千輛車,四千匹馬。《論語·季氏》說:齊景公有四千匹馬,可是死了以後,人民覺得他沒有什麽德行值得稱贊。

⑧邊垂:即邊陲,邊疆。

⑨“若不”句:以此喻不加叩問,就不能認諷司馬德操的胸懷,而使自己得到教益。洪鐘,大鐘。優,敲打。雷鼓,鼓名,古時祭天神時所用的鼓。

譯文

南郡龐士元聽說司馬德操住在穎川,特意走了兩千裏路去拜訪他。到了那裏,遇上德操正在采桑葉,土元就在車裏對德操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做大官,辦大事,哪有壓抑長江大河的流量,去做蠶婦的事!”德操說:“您姑且下車來。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心迷路。從前伯成寧願回家種地,也不羨慕做諸侯的榮耀;原憲寧願住在破屋裏,也不願換住達官的住宅。哪裏有住就要住在豪華的宮室裏,出門就必須肥馬輕車,左右要有幾十個婢妾侍候,然後才算是與眾不同的呢!這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齊長嘆的來由。就算有呂不韋那樣的官爵,有齊景公那樣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士元說:“我出生在邊遠偏僻的地

方,很少見識到大道理。如果不叩擊壹下大鐘、雷鼓,那就不知道它的音響啊。”

(10)劉公幹以失敬罹罪①。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於文憲②?”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網目不疏③。”

註釋

①劉公於:劉楨,字公幹,著名詩人,建安七子之壹。曾隨侍曹操的兒子曹丕(後即位,為魏文帝)。在壹次宴會上,曹丕讓夫人甄氏出來拜客,座上客人多拜伏在地,獨獨劉楨平視,這就是失敬。後來曹操知道了,把他逮捕下獄,判罰做苦工。按:劉楨獲罪壹事,發生在曹操當權時期,這裏說成曹丕即帝位後,不確。罹(li):遭受。

②文憲:法紀。

③庸短:平庸淺陋。陛(bì)下:對君主的敬稱。網目:法網。按:這裏說“網目不疏”,實際是法網過密的婉辭。

譯文

劉楨因為失敬受到判罪。魏文帝問他:“妳為什麽不註意法紀呢?”劉楨回答說:”臣確實平庸淺陋,但也是由於陛下法網不夠稀疏。”

曹丕

(11)鐘毓、鐘會少有令譽①。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②於是敕見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④。”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⑤。”

註釋

①鐘毓(yù)、鐘會:是兄弟倆。鐘毓,字稚叔,小時候就很機靈,十四歲任散騎侍郎,後升至車騎將軍。鐘會,字士季,小時也很聰明,被看成是非常人物,後累遷鎮西將軍、司徒,因謀劃反帝室,被殺。令譽:美好的聲譽。

②鐘繇(yáo):任相國職。

③敕(chì):皇帝的命令。

④戰戰惶惶:害怕得發抖。漿:凡較濃的液體都可叫做漿。按:惶、漿二字押韻。

⑤戰戰栗栗:害怕得發抖。按:栗、出二字亦押韻。

譯文

鐘毓、鐘會兄弟倆少年時就有好名聲,鐘毓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說他們倆,便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可以叫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下令賜見。進見時鐘毓臉上有汗,文帝問道:“妳臉上為什麽出汗?”鐘毓回答說:“戰戰惶惶,汗出如漿。”文帝又問鐘會:“妳為什麽不出汗?”鐘會回答說:“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12)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偷服藥酒①。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②。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註釋

①“鐘毓”句:這壹則故事與本篇第4 則孔文舉二子偷酒事略同,大概是同壹件事,只是傳聞各異。因:於是;就。

②托寐(mèi):假裝睡著了。

因回答字數限制,而且百度系統老說我回答有問題

剩下十幾條的原文翻譯和註釋見下面參考資料的連接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