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水滸傳》中的宋武,據說在景陽岡打虎之前,立下了喝十八碗的英雄壯舉。這種喝法如果現在付諸實施,恐怕誰也脫不了幹系。
古代的人真的比我們現在喝的好那麽多嗎?
事實上,在元朝以前,酒的處理是沒有“蒸餾”這壹步的,所以當時的酒只是壹種發酵酒。這種酒的度數壹般只有幾度,最高也只有十幾度。
施耐庵寫《水滸傳》的時候已經有了蒸餾技術,酒的度數大大提高了。所以他認為宋代也有高度酒,所以寫了“三碗未過崗”和“壹連喝了十八碗”的故事,其實並不可信。
這樣看來,古代詩人的酒量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多。
比如李白說:“李白有數百首關於鬥酒的詩。”當時的水桶還不是我們所知道的65,438+00升。《公羊傳》中說“熊人生地不熟,生氣了,所以打死了。”這裏的水桶是喝水的杯子,可以隨手拿起來扔向人,體積也不大;《史記·滑稽列傳》中,齊威王問淳於髡能喝多少酒,淳於髡回答說:“我是壹戰醉,壹石醉。”“打了壹架妳就醉了”,意思是喝得很少不算什麽;“壹石醉”,就是喝了很多。
那時候酒精含量很低,很容易打起來,跟現在壹杯啤酒差不多。
寫詩需要靈感,酒能讓人興奮,但只喝壹杯啤酒就很容易激發詩意,酒精起了作用,正好說明他喝得不多。
至於其他詩人的酒量,如果能找到相關的記載,只需要記住他們喝的酒和啤酒差不多,自然就能對他們的酒量有個大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