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說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先後撰寫了《釋夢》《格拉底瓦中的幻想與夢》《達·芬奇和他的壹個童年記憶》《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藝批評的著作。力圖從作家童年經驗、潛意識中找出對他們的性格創作的關系。
精神分析批評:無意識理論無意識和壓抑的理論:弗洛伊德將人的精神生活劃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它們分別是意識和無意識(或潛意識),在意識和無意識中間還夾著壹個很小的部分叫前意識。無意識的內容:被壓抑的本能,最基本主要的是性本能。
精神分析批評:本能理論本能是內在的心理需要,追求滿足。自我保存與繁衍的生本能力比多與自我破壞的死本能。性本能是最基本的本能沖動,首先滿足快樂原則,其次考慮生殖。俄狄浦斯情結:幼兒以母親為愛的對象的選擇。
精神分析批評:釋夢理論夢是人尋求被壓抑本能欲望滿足的心理現象,有簡單的夢和偽裝的夢。結構三部曲:隱夢——夢的工作——顯夢。夢的工作:凝縮成分——轉置元素——象征視覺(性象征)——潤飾整體。
精神分析批評:三重人格理論本我:真正的內在心理現實,遵循快樂原則,蠢蠢欲動尋找本能欲望的發泄。自我:理智文明的社會產物,遵循現實原則,控制壓抑本我,等待合適時機。超我:道德理想化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則,以社會道德準則自我理想壓抑。
精神分析批評:白日夢與作家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類之所以會進行文藝創作是出於原欲宣泄的需求,因此文藝作品便是夢幻的替代,在他的《作家與白日夢》壹文中創造性地指出:人類童年時的遊戲本能在成年之後會進入到文學創作的的活動中,在那裏他不再遊戲,相反他創造幻想。
精神分析批評:本能與藝術升華理論弗洛伊德說:“人的性本能是生命的原動力,在人類生活中是異常活躍的,像地下奔騰的巖漿,無時無刻不在蒸騰、沖動、尋求著爆發。”藝術家的激情就是這種潛意識宣泄動機的表現。文學作品就和夢壹樣,只是無意識欲望偽裝的結果,從而也可以用釋夢的方法解析文學。
精神分析批評的深遠影響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對20世紀以來的西方文學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從愛爾蘭作家詹姆·喬伊斯的小說中的意識流,到西班牙繪畫大師達利描繪夢幻的超現實主義,都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關於“潛意識”、“夢的解釋”等研究成果在現代派文學、藝術中的引用與演繹。
電影藝術之精神分析批評的運用電影亦是如此。1945年上映的希區柯克懸疑電影《愛德華大夫》,不但直接運用了精神分析法解讀男主人公的心理,而且還請達利為影片繪制了壹個長滿眼睛的背景。這是壹部我在少年時代看到的第壹部希區柯克電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精神分析批評的穿鑿附會嫌疑精神分析只看到了文學作品和夢的相似之處,對作品的分析只註重於心理上,且將藝術的作品當作“真實的病歷”,壹味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也難免生搬硬套,穿鑿附會。
最早把精神分析用於批評實踐的人:英國的恩斯特?瓊斯(1879—1958)恩斯特?瓊斯對歷代莎評壹壹細鏤,詳加批駁,然後對《哈姆雷特》壹劇的重要場景,對話和主人公的全部獨白都作了精神分析。使之成為二十世紀“莎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文獻之壹。
分析心理學:榮格(1875—1961)榮格對力比多的解釋修正了弗洛伊德唯性欲論的弊病。他主張力比多是壹種具有廣泛意義的生命力,性欲僅其中壹部分。榮格否定嬰兒性欲、戀母情結的存在。榮格提出了不同於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學說。把人格的三個層次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
自由聯想精神分析批評家:肯尼斯?柏克美國的著名批評家肯尼斯?柏克受弗洛伊德啟發,認為批評家在詩歌分析時也可以采用“自由聯想的變體”。柏克還按照自己修正過的方法對柯勒律治的幾首詩做了精神分析。
結構主義精神分析批評家:拉康法國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家拉康(1901—1981),運用了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就與人的主題問題有關的所有方面,尤其是無意識與語言的關系問題,對弗洛伊德主義進行了改造和重新闡釋,提出了自己的閱讀和批評策略。
幻想投射精神分析批評家:諾爾曼?霍蘭德霍蘭德的《精神分析學與莎士比亞》、《文學反應動力論》、《本人的詩歌:文學精神分析學引論》、《五種讀者閱讀》等,是他的批評理論中關於建立人的個性身份與其文學經驗之間的關系的核心著作。他認為文學作品的內容是作家的幻想的投射。
精神分析的中國印跡“五四”以來,文學創作與精神分析的聯姻,是與理論介紹同步的。如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人的部分創作,都留有精神分析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