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詩:唐代章碣《焚書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2、賞析:這首詩就秦末動亂的局面,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
詩壹開始就接觸主題。首句用略帶誇張的語言揭示矛盾:竹帛化為灰煙消失了,秦始皇的帝業也就跟著滅亡了,好像當初在焚書坑裏焚燒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這壹句夾敘夾議,明敘暗議,有實有虛。“竹帛煙銷”是實寫,有形象可見。“竹帛”是古代寫書的材料,這裏指書。“帝業虛”是虛寫。這種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極富韻致。
末句抒發議論、感慨。山東之亂持續了壹個時期,秦王朝最後亡於劉邦和項羽之手。這兩人壹個曾長期在市井中廝混,壹個出身行伍,都不是讀書人。可見“書”未必就是禍亂的根源,“焚書”也未必就是鞏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過秦論》)的有效措施。
說“劉項原來不讀書”,而能滅亡“焚書”之秦,全句純然是揶揄調侃的口吻,包含著極為辛辣的諷刺意味。從“竹帛”寫起,又以“書”作結,首尾相接如環,顯得圓轉自然。
3、譯文:
焚書的煙霧剛剛散盡,秦始皇的帝業也隨之滅亡,函谷關和黃河天險,也鎖守不住始皇的故國舊居。焚書坑的灰燼還沒冷卻,山東群雄已揭竿起義,起義軍領袖劉邦和項羽,原來都不讀書!
擴展資料《焚書抗》是唐代詩人章碣創作的壹首七絕。
這首詩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史實作為切入點,明敘暗議,用略帶誇張的手法揭示了焚書與亡國之間的矛盾。次句緊承首句,又從另壹角度揭示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有利天險也不能守住基業。第三句在點題的同時,進壹步對焚書壹事做出了評判。
最後壹句以議論結尾,借劉邦、項羽二人不讀書之史實抒發感慨。這首詩以史家筆法,獨辟蹊徑,把“焚書”與“亡國”看似不相關的事情聯系到壹起,層層推進,自然圓轉,言辭誇張,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諷刺了秦始皇焚書的荒唐行為。
章碣(836—905),晚唐詩人。原籍桐廬(今浙江桐廬縣),後遷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市)。成通末(874),以詩著名,然累試不第。後競流落不知所終。由於遭遇坎坷,章碣詩中富有批判鋒芒。乾符四年(877),禮部侍郎高湘曲貢舉,擢其所知者邵安石為進士,碣又落第,便憤而作《東都望幸》詩,借寫宮怨以刺唐末科舉中的徇私舞弊。
詩工七律,並自創變體,為時人所效法。方幹稱贊其詩為:“織錦雖雲用舊機,抽梭起樣更新奇。”(《贈進士章碣》)《全唐詩》錄其詩二十六首,編為壹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