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詩派
虞山詩派
王孟山水詩派
岑高邊塞詩派
公安竟陵詩派
漢魏六朝詩派
建安七子
永嘉四靈
在我國文學史上,詩人詞家多若繁星,他們或因風格相近,或因時代相同,或因同鄉好友,或因父子師生,而各自被歸人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有前有後,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們,對於詩歌欣賞是大有裨益的。
詩人詞家雖多,但如果從創作方法上來劃分,大致有現實主義和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以及形式主義等幾個流派。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流派。
(1)現實主義派流。現實主義流派的成員,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那些現實主義詩篇的無名作者。之後,就是創作漢、魏樂府中現實主義作品的無名作者。而南北朝的陶淵明,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陸遊,則可視為不同歷史時期的領袖人物。此外,如東漢的蔡談、王粟、陳琳,中唐的元結、柳宗元、元模、張籍、王建、李紳,晚唐的皮日休、聶夷中,北宋的梅堯臣、王安石,南宋的範成大、楊萬裏,金代的元好問,元代的王冕,明代的高啟。於謙,清代的顧炎武、吳偉業等,都是有壹定代表性的現實主義詩人。
這壹流派的***同特點是:能夠真實而形象地、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有著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有著在深刻認識基礎上的高度概括;較多地運用樸實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
(2)浪漫主義流派。浪漫主義流派的成員,最早也可以追溯到《詩經》中那些浪漫主義詩篇的無名作者。之後,便是我國的第壹個大詩人屈原,他早在戰國時代就把浪漫主義詩歌創作推上了壹個高峰。在魏晉南北朝,先後出現了曹植、左思、郭珍、鮑照等浪漫主義詩人。唐代的李白,可稱浪漫主義大師,他繼屈原之後,又掀起了壹個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高峰。除他之外,唐代還有王之渙、王昌齡、岑參、李賀等優秀的浪漫主義詩人。宋代詞壇上的蘇拭和辛棄疾,是浪漫主義詞家的傑出代表。清代的龔自珍,是古代最後壹個有壹定影響的浪漫主義詩人。
這壹流派的***同特點是:洋溢著追求理想的進取精神;具有樂觀向上的豪邁氣概;能以豐富的想象構成美妙的虛幻境界;常使用大膽的誇張和奇特的比擬;充斥著絢麗奇妙的語言。
有壹定影響的詩派:
(1)屈宋。指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和宋玉。他們都是“騷體”的創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壹個大詩人,有關他的作品前文已有介紹,這 裏不再贅述。宋玉寫有《九辯》《風賦》等。他們的詩篇在藝術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處,如多用楚國方言,多依楚國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華美的風格。劉柵在《文心雕龍》中高度評價說:“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過,屈宋雖並稱,也有***同之處,但成就的大小卻不能相提並論。
(2)三曹。指的是漢魏期間的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曹操的詩多取材於動亂的現實,名篇有《茬露行》、《蒿裏行》、《苦寒行》人短歌行》人龜雖壽》人觀滄海》等。它們的***同特點是以質樸的形式披露作者的胸襟,“如幽燕老將,氣韻沈雄”,形成了獨特風格。曹丕的詩多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思歸,格調細膩委婉,語言淺顯清麗,其中以七言詩《燕歌行》最為出色。曹植的詩充滿追求和反抗,富有氣勢和力量,形成了“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特色。三曹,因他們的政治地位和文學成就,成了當時文壇的領袖。不過,其中成就較多的是曹操和曹植,所謂的“建安風骨”,主要是通過他們的詩篇體現的。
(3)建安七子。“七子”之稱出於曹丕的《典論·論文》,指的是孔融、陳琳、王槳、徐斡、阮璃、應踢和劉偵。其中,除孔融是曹操的政敵,後為曹操所殺外,其余六人都與三曹關系密切。他們的作品反映了社會的動亂,體現了進取的精神。王集是“七子之冠冕”,藝術上比較成熟,名篇有《七哀詩》人登樓賦》。
(4)竹林七賢。是指魏晉間的稽康。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魏氏春秋》載:此七人“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他們的詩歌以阮籍的《詠懷》和稽康的《幽憤詩》較有名,體現了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
(5)三張、二陸、兩潘、壹左。三張是指西晉詩人張載和其弟張協、張亢;二陸 是指西晉文學家陸機和其弟陸雲;兩潘是指西晉文學家潘嶽、潘尼;壹左是指西晉詩人左思。他們的詩歌偏重技巧,講究詞藻,被稱為“太康體”。鐘蝶的《詩品》中,有“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壹左,勃爾復興”之說,表明了他們當時的影響。其中,左思的成就較高,名篇是《詠史》八首。
(6)顏謝。是指南朝宋元嘉年間的詩人顏延之與謝靈運。他們的詩歌,多描寫自然景物,註重詞藻雕飾,被稱為“元嘉體”。其中,謝靈運的成就較高,開創了“山水詩派”。他的《登池上樓》、《歲暮》、《人彭蠢湖日》等篇章,都有著千古傳誦的佳句。
(7)竟陵八友。是指南朝齊代竟陵王肖子良門下的八個文學家:肖衍、沈約、謝恍、王融。肖課、範雲、任時、陸捶。他們寫詩註重聲律,形成了“永明體”,其中,沈約、謝恍成就較高。是“新體詩”的代表作家。
(8)宮體詩派。是指南朝梁簡文帝肖綱為首的壹個詩派。《梁書·簡文帝本紀》載:肖綱“雅好題詩。……然傷於輕艷,當時號日宮體”。宮體派的詩歌,多表現閨情,內容淫靡,形式絝麗。
(9)初唐四傑。是指唐代初年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的詩歌,開始改變齊、梁的締靡風氣,題材比較廣泛,初具雄偉氣勢。杜甫在《戲為六絕句》第二首中寫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曬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斥責了那些“輕薄為文”卻恥笑:,四;傑”的人,肯定了“四傑”在詩歌上的成就。
(10)王孟。是指盛唐詩人王維和盂浩然。他們都多用五言詩描寫自然景物,又都具有新穎清幽,生動形象的特色。人們把王、孟和儲光羨、裴迪等人合稱為“田 園詩派”。
(11)高岑。是指盛唐詩人高適和岑參。他們都以寫邊塞詩見長,又有著相近的藝術風格。名篇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走馬川行》等。人們把高岑和王昌齡、李頎等人合稱為“邊塞詩派”。
(12)李杜。是指盛唐詩人李白和杜甫。他們並稱,不是由於風格相同,而是因為各自的成就可以相提並論。關於他們的作品及成就前文已作專門介紹。
(13)韋劉。是指唐代中期的詩人韋應物和劉長卿。他們的詩多描寫山水田園,被看作“山水詩派”。
(14)大歷十才子。是指唐代大歷年間的十大詩人。據《新唐書·文藝,盧綸傳》載:“綸與吉中孚、韓棚、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津、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歷十才子。”他書所載,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他們都依附權貴,詩作多為飲宴點綴和送別應酬。但也有壹些較好的詩,如盧綸的《塞下曲》等。
作者:鹿幽兒 回復日期:2007-2-10 22:18:17
(15)韓孟。是指唐代中期的詩人韓愈和孟郊。他們的詩雖風格不壹,但都在形式上刻意求奇,形成壹種險怪的詩風。他們還主張以文為詩,議論人詩,使詩有散文化的傾向。不過,他們在扭轉大歷以來的平庸文風上起了壹作用,也寫出壹些好詩。與韓、孟風格相近的,還有賈島、盧綸等。
(16)新樂府詩派。是指唐代中期由詩人白居易、元滇發起的“新樂府運動”的參國者,主要有張籍、王建、李紳、唐衙、劉猛、李余等。有關“新樂府運動”前文已有專門介紹。
(17)小李杜。是指唐未的詩人李商隱和杜牧。他們的詩與李杜無***同之外,故稱其為“小李杜”以示區別。他們的詩多運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特色十分鮮明。名篇有:李商隱的《無題》詩,杜牧的《江南春》、《赤壁》、《泊秦淮》、《山行》等。
(18)西昆體詩集。是北宋初期的壹個形式主義詩派,主要成員有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他們刻意從形式上模擬李商隱,追求詞藻,堆砌典故。他們曾相互唱和,編成《西昆酬唱集》,故名。
(19)三蘇。是指北宋文學家蘇詢和其子蘇軾、蘇轍。詢稱老蘇,軾稱大蘇,轍稱小蘇,他們在詩歌上都有壹定成就。其中以蘇軾為最。
(20)江西詩派。是由北宋詩人黃庭堅創立的壹個形式主義詩派,因呂本中的《江西詩社宗派圖》而得名。《江西詩社宗派圖》列出了這壹詩派黃庭堅、陳師道、潘大臨、謝逸、洪芻等二十五個成員。他們寫詩,強調字字有出處,並講究“奪胎換骨,點鐵成金”,造成模仿、抄襲,影響很壞。
(21)江湖詩派。是南宋未年壹個詩派,由陳起刊行的《江湖集》而得名。《江湖集》等詩集收入了壹百零九人的詩,其中以戴復古、劉克莊、劉過的詩較好。這些詩人大多在政治上沒有地位,浪跡江湖,各人作品的風格和成就並不壹致。
(22)前七子和後七子。是時代的復古主義文學流派。“前七子”指明代弘治。正德年問的李夢陽、何景明、徐偵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後七子”指明代嘉靖年間的李攀龍、王世貞、謝棒、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前七子”首先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主張摹擬。,‘後七子”步其後塵,氣勢更盛,從而,掀起壹股擬古的風氣,雖起了反對形式主義文風的作用,但也產生了不良影響。
(23)公安派。是明代萬歷年間的壹個文學流派。以並稱“三袁”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為首,因他們是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氏而得名。他們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風氣,主張文學要抒寫,“性靈”,充分表現個性,突破清規戒律,有壹定積極作用。但他們的作品多局限於自然景色和日常瑣事,社會意義不大。
(24)竟陵派。也是明代萬歷年間的壹個文學流派。以竟陵人鐘惺、譚元春為首,故名。他們的基本主張與公安派相同,但又認為公安派作品有浮淺之弊,企圖用幽深、孤峭的風格加以矯正,結果反而流於艱澀、怪僻。
(25)幾社。是明末的壹個文學組織。主要成員有陳子龍、夏戲彜、徐革遠、何剛等人。他們的文學主張受前後七子的影響,作品有揭露時弊的特色。其中,陳子龍的詩成就較高,有“明詩殿軍”之譽。
(26)神韻說詩派。清代康熙年間,王士偵吸取唐人司空圖和宋人嚴羽的理論,提出“神韻說”,強調“興會神到”,追求“得意忘言”,講究“不著壹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元跡可求”,並以王維、孟浩然的詩為樣板。這種理論導致詩歌創作壹味追求迷離、超脫的境界,多表現封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和生活瑣事。不過,神韻說註重對詩歌意境的探索,也有可取之處。
(27)格調說詩派。清代乾隆年間,沈德潛繼前後七子之後,再次提出“格調說”,強調“溫柔敦厚”,“講求格律”,起了束縛詩歌創作的消極作用。這壹派詩人雖也主張“言之有物”,但其內容主要是維護封建統治者的利益。
(28)性靈說詩派。清代乾隆年間,袁枚吸取明代“三袁”的理論,提出與格調說相對立的‘“性靈說”。主張作品應直抒性情,辭貴自然,有所獨創,認為詩“有工拙而無今古”。這在當時是比較進步的,加上這壹詩派的袁枚、趙翼等寫了壹些較好的詩,所以實際影響比同時代的“格調說”稍大。但他們的詩多抒發封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沒有多少社會意義。
江西詩派
宋代詩歌流派。北宋後期,黃庭堅在詩壇上影響很大。雖然他的創作成就比不上蘇軾,但是他的詩歌更加突出地體現了宋詩的藝術特征。他在詩歌藝術技巧上總結出壹套完整的方法,並傳授給後學,所以,追隨和仿效黃庭堅的詩人頗多。比如陳師道與蘇軾交誼最深,但作詩卻以黃庭堅為學習典範。因此,壹個以黃庭堅為中心的詩歌流派就逐漸形成了。徽宗時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尊黃庭堅為詩派之祖,下列陳師道等25人,認為這些詩人都是與黃庭堅壹脈相承的。呂氏此圖早已失傳,現存最早記載見於南宋胡《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八。呂氏圖所列25人是:陳師道、潘大臨、謝逸、洪芻、饒節、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
汪革、李□、韓駒、李彭、晁沖之、江端本、楊符、謝□、夏倪、林敏功、 潘大觀、 何□、王直方、僧善權、高荷。稍後的《雲麓漫鈔》等書所記載名單與此稍有出入。這些詩人並不都是江西人,大概呂氏的原意只是因為詩派之祖黃庭堅是江西人,派中詩人又以江西人較多,就取名為江西詩派。25人中有較多作品流傳下來的只有陳師道、謝逸、洪芻、饒節、洪朋、洪炎、韓駒、李彭、晁沖之,謝□等10人,除陳師道外,作品成就皆不甚高。此外,被後人歸入江西詩派的還有呂本中、曾□、陳與義等人。曾□、曾思、趙蕃、韓□等人也列入詩派。詩派成員多數學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稱為江西詩派的“壹祖三宗”。
由於江西詩派在詩歌的思想內容方面並沒有提出什麽特別的主張,因而他們的作品在思想內容上便各有特點。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寫個人生活經歷和抒發作者思想感情,內容比較狹隘。經歷了“靖康之變”的呂本中、曾□、陳與義等人則寫了壹些反映當時的民族鬥爭的愛國主義詩歌。形成江西詩派的主要原
因是這些詩人的詩歌藝術上有相近的見解,詩派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傳授和切磋詩藝。
黃庭堅詩歌理論中最著名的主張是:“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的壹種方法,目的是要在詩歌創作中“以故為新”。黃庭堅在創作實踐中比較有效地運用了這種方法,取得了壹些成績。但是,這種方法忽略了文學創作的唯壹源泉即社會生活,所以也產生了較大的流弊。後來有壹些缺乏創
新精神的詩人奉此為圭臬,片面追求“無壹字無來處”,而又不能“求新”,於是拾人牙慧,典故連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詩派中的末流。這是江西詩派長期以來受人譏評的主要原因。
然而,“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只是黃庭堅詩歌理論的壹面,它對江西詩派中比較傑出的詩人並沒有產生很大影響。黃庭堅的詩歌理論還有另外壹面,即要求詩人以“自成壹家”為努力目標,在下苦功掌握藝術技巧的基礎上擺脫技巧的束縛而達到“無斧鑿痕”的最高藝術境界。江西詩派中的幾位重要詩人受此影響很
大,陳師道論詩以“學仙”為喻,韓駒論詩以“參禪”為喻,呂本中論詩重“活法”,其中都包含著“學然後悟”和“求新”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江西詩派的成員之間雖然師友傳授,關系密切,但他們的藝術風格並非壹成不變。黃庭堅的詩以生新瘦硬見長,其他詩人也各具特色:陳師道的詩比較樸拙,呂本中的詩比較明暢,曾
□的詩趨向活潑,陳與義的詩又趨向雄渾,沒有“千人壹面”的缺點。即使才力較薄的徐俯、韓駒等人也頗有自立的氣概。所以,江西詩派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過程中的壹個重要環節。其作品是宋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風格是構成宋詩獨特風貌的壹個重要因素,它的詩歌理論也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
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北宋末期已經非常顯著,當時如劉□、汪藻、張□等人雖然沒有被看成詩派中人,但他們在創作中也受到黃庭堅和陳師道較大的影響。到了南宋,江西詩派的影響更遍及於整個詩壇,象楊萬裏、陸遊、姜夔等著名詩人都曾在藝術上受到江西詩派的熏陶。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宋代以後也不絕如縷,其余波壹直延
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桐城詩派
“論詩轉貴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輕。”這是程秉釗在《國朝名人集題詞》中的論詩之語。敢於同執清代文壇牛耳的桐城文派
比量重輕,可見桐城詩派影響的廣大與夫在文學史上地位的不容漠視。那麽什麽是桐城詩派呢?在討論這個基本的問題時,學者們大多從史的角度,以時間為經,以地域為緯,條列桐城歷史上的著名詩人:從明代的方法、齊之鸞到晚清的二姚,“彌天獨護桐城派,名世今當五百秋。”(錢仲聯先生詩)但這只是在做桐城詩史,而未中桐城詩派的肯綮。桐城詩史與桐城詩派是兩個既不能完全相互重疊,又存在著多重交叉關系的文學史概念。簡捷地說,桐城詩派並不涵蓋全部桐城詩史,而只是桐城詩史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壹定的歷史時期裏,詩學見解和詩學創作風格近似的詩人通過自覺或不自覺的結合而形成的壹個詩歌流派。它的核心人物來自於桐城,故派以地名;而追隨者則逸出桐城以外,故它不完全等同於嚴格地以地域劃分為界限的桐城詩史。因此,研究桐城詩派,從空間上來說,應立足桐城,放眼全國;從時間上來說,則要截斷眾流,將其發軔期界定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間,而無庸遠溯到明代。
虞山詩派
虞山詩派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東南詩壇重要流派。以錢謙益為首,包括其門生馮舒、馮班、瞿式?,族孫錢曾、錢陸燦及吳歷等。錢謙益 (1582~1664)官至南明禮部尚書,被推為東南詩壇祭酒。因政治上屢經沈浮,故早期詩歌中流露憂國憂民的思想,晚年所作則多亡國之臣懷念故朝之音。由於體裁獨特,內容充實,壹掃明末盲目摹古空虛詩風,開創了清初詩壇清朗活躍的新局面。著有《列朝詩集》、《初學集》、《有學集》等。馮班(1602~1671)與兄馮舒並稱"二馮先生",自《詩經》以下逐壹考訂淵源,功力深厚,為中國詩歌史上的著名詩論家,著有《定遠集》。瞿式?所作《浩氣吟》,氣貫長虹,可與文天祥《正氣歌》相比美。錢曾(1629~1710)著《交蘆集》、《判春集》。錢陸燦 (1612~1698)是繼錢謙益之後的虞山詩派第二盟主,著有《調運齋詩文隨刻》等。吳歷(1632~1718)著《三巴集》。虞山詩派最大的特點是學古而不泥古,積極主張詩歌革新並能取諸家之長而自成風格,對東南詩壇的繁榮作出了壹定貢獻。
王孟山水詩派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壹,這壹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藥的後繼者,這壹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成為"王孟".
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大多運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寫作,在當時已極富盛名.在他的詩中有壯闊山川景色的描繪,有山林隱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寫,有旅途情景的敘述,也有田園農家的生活的反映.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詩人從大處落墨,格調雄渾,氣勢磅礴,洞庭湖壯麗雄偉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現.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詩極富詩情畫意,宋代大文豪蘇軾曾高度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從此,"詩中有畫"就成了王維詩的定評.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變化多恣,具有不同的風格與情調.有時氣魄宏大\意境開闊,有時刻畫細膩,引人深思,有時生動逼真,有時含蓄凝練.王維還善於來用多種色彩,生動地表現大自然的景象,如<輞川別業>"雨中草色綠甚染,水上桃花紅欲然""灰白的雨幕,碧綠的草地,粉紅的桃花,交錯組合,構成了壹幅絢麗多彩的山川春曉圖,確實是詩中有畫",令人陶醉.
岑高邊塞詩派
中國唐代詩歌流派。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壹些邊塞詩,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壹步予以發展 , 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渙、王翰、崔顥、劉灣、張謂等也較著名。這些詩人大都有邊塞生活體驗,他們從各方面深入表現邊塞生活,藝術上也有所創新。他們不僅描繪了壯闊蒼涼、絢麗多采的邊塞風光,而且抒寫了請纓投筆的豪情壯誌以及征人離婦的思想感情。對戰爭的態度,有歌頌、有批評,也有詛咒和譴責,思想上往往達到壹定深度。其詩作情辭慷慨、氣氛濃郁 、意境雄渾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絕句的形式。傑出作品如高適《 燕歌行》、 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等。另外,中唐盧綸、李益也有些格調蒼涼的邊塞絕句。
唐代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 王維 孟浩然
代表作品:王《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孟 《春曉》《過故人莊》有《孟浩然集》
韓孟詩派--代表人是韓愈 孟郊
代表作品:韓《原道》《原毀》《師說》《答李翊書》《進學解》《祭十二郎文》《昌黎先生集》
孟:《感懷》 《遊子吟》
元白詩派--代表人 元稹 白居易
代表作品:元《連昌宮詞》
白:《賣炭翁》《 宿紫閣山北村》 《琵琶行 》《賦得古原草送別》 《長恨歌》
江西詩派--代表人 黃庭堅
代表作:《諸上座》《李白憶月遊》《花氣詩》
宋代四大家--分豪放派的 蘇軾 辛棄疾和婉約派的 柳永 李清照
代表作品:蘇《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辛:《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南鄉子》《青玉案》
柳:《雨霖鈴》 《蝶戀花 》《望海潮》
李:《如夢令》《 聲聲慢 》《點絳唇 》《武陵春 》《醉花陰》 《壹剪梅 》《蝶戀花 》
公安竟陵詩派--代表人 鐘惺 譚元春
代表作 鐘:《浣花溪記》《隱秀軒文》
譚:與同裏鐘惺***選《詩歸》
江左三大家與神韻派--代表人 王士禎
代表作:《秋柳詩》
建安鄴下文人集團--代表 三曹 七子 蔡琰
三曹指
曹操《薤露行》《蒿裏行》《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送應氏》《泰山梁甫吟》《白馬篇》
七子指
王粲《七哀詩》《登樓賦》
孔融《薦彌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雜詩》
陳琳《飲馬長城窟》
徐幹《中論》《室思》
阮瑀《駕出北郭門行》
應玚《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
劉楨《贈從弟》
蔡琰代表作:《悲憤詩》《胡笳十八拍》
漢魏六朝詩派--王闿運
代表作 《湘軍誌》《湘綺樓日記》《道鹹所見錄》《獨行謠》《圓明園詞》
唐代邊塞詩派--代表人 王昌齡 岑參 高適 王之渙 李頎
代表作:王昌齡 《從軍行》《出塞》《閨怨》《芙蓉樓送辛漸》
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高適 《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
王之渙 《涼州詞》《登鸛雀樓》
李頎 《古從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