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溪遇雨與劉”
唐朝:李端
夕陽西下,山色幽幽,雨聲無數。
這是兩個地方呆,* * *聽猿。
翻譯
黃昏時分,群山淹沒在黑暗中,然後,下起了密集的黃昏雨。
今晚,妳和我怎麽能忍受呆在兩個地方,聽同壹個刺耳的猿唱歌?
作者
李端(約743-782?),字已,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光明。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省校書記,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稱衡越隱士。李端的詩集有三冊。他的詩多為娛樂,表現出避世的消極思想,部分作品也反映了社會現實。有些寫閨閣的詩也是飄逸可誦,風格與司空舒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壹。他中年壹代較輕,但詩文出眾,是才子中的才子。代表作《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第二,“三峽”
年代:宋作者:
景觀700裏,上面有壹片綠色的楓林。
哭猿不擔心自己,擔心人心。
翻譯
長江三峽的驪山風景秀麗,綿延700裏,兩岸廣泛生長著深綠色的楓林。
森林裏猿猴的叫聲沒有悲傷,只有行人自己的感受。
作者
趙旭(?-1211),字道慧,又字惠玲,永嘉(今浙江溫州)山閩人。龔氏與同郡的姬旭(淩源)、翁卷(靈樞)、趙師秀(靈秀)並稱“永嘉四靈”。終身布衣,從不仕途,過著田園生活,家境貧寒。他以詩在士大夫間遊走,足跡遍布湖南、江西、江蘇、四川等地。有壹部山民合集,已經失傳了。流傳至今的有四靈詩許、方蘭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