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東升西落”這首唐詩是誰寫的?下壹句是什麽?

“東升西落”這首唐詩是誰寫的?下壹句是什麽?

這首詩出自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兩首竹枝詞。

原文是:

江水平的柳樹是綠色的,我能聽到朗江上的歌聲。

東邊的雨,東邊的日出,說天沒有晴,但依然晴朗。

所以“東升西落”的下壹句話是“道是晴是晴”。但既然是“兩首詩”,那就是兩首詩的意思。這只是其中之壹,第二個是:

巴山上雨水多,巴人擅長唱自己的歌。

眼前這位北方孫家的人從郭店去了,還來還往迎接舒良河的那個賣藝的。

兩首詩的意境

總的來說,這兩首詩表達的情感非常深入,全詩反映了詩人寫詩時的心理意境和個性。

比如第壹首詩,先描寫了壹條青山綠水的河。女孩聽到遠處的歌聲從河邊傳來,伴著日出和雨聲,她不知道是晴天還是雨天。其中“晴”寓意諧音“眾生”,十分歡快有趣。同時,女孩的心情也很復雜。她害怕天氣的變化和情人的心思。它不僅激動人心,而且感情深刻,非常微妙。

第二首詩不壹樣。這首詩直接說明了壹個陌生人的身份,同時感受到巴蜀地區的氣候變化,也感受到巴蜀當地人的風俗習慣與自己不同。很想念家鄉,不知道什麽時候能回去。在這濃濃的鄉愁和詩意之間,不得不讓人動容。

詩歌的起源

其實劉禹錫寫的詩有11首,分為《竹枝詞九首》和《竹枝詞二首》。822年至824年,他在貴州任刺史期間,根據當地習俗和自己的感受表達了這些想法。

這首《竹枝詞二首》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兩句經典的七言絕句。竹枝詞這個名字其實是壹首來自巴蜀地區的傳統民歌。雖然在形式上也是七言絕句,但在內容和寫法上與中原七言絕句不同。劉禹錫用這個名字入鄉隨俗。

作者的經歷

劉禹錫生於772年,父親是江南的壹個小官。他從小接觸詩、書、禮、樂,學習刻苦,天賦不錯,所以很快就畢業了。後來,劉禹錫憑著自己的才華,仕途壹帆風順,又因為朋友受到唐順宗賞識,曾在屯田做過外交大臣,判過鹽鐵案,參與過唐朝的財政工作,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

而、劉禹錫、王、柳宗元等人屬於改良派,他們的改革政策觸及了大量藩屬國的地方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抨擊。805年,唐順宗不得不讓位於淳禮、唐憲宗,改革派受到極大的打壓和傷害。當時,唐順宗身邊的八位改革家被貶為司馬、刺史,史稱“八司馬事件”。

按照唐朝的級別,雖然是從京城貶到地方,但他在做司馬刺史的時候,其實是個政府官員,應該不錯。其實劉禹錫等人被貶的地方都是很偏遠的山區,不僅環境不好,發展也不好。看似是秘書處,實則是沈重的“降職”。

10年後,劉禹錫在壹封信中回到長安,看到事情有了變化。還寫了壹首《元和被郎州召至京戲贈十年觀花君》。

在城市的主幹道上,行人川流不息,揚起的灰塵撲面而來,人們說,他們剛剛看到花從玄都回來了。

玄廟裏有幾千棵桃樹,都是我被流放到京城後種的。

這首詩壹出,立刻激起了王朝權貴們的憤怒,再次將他貶為亳州。原來劉禹錫又壹次通過詩歌諷刺了那些保守的官員,暗示了他的不滿。後來,劉禹錫被任命為連州、夔州(此時寫有《竹枝詞》)和賀州刺史。直到826年,55歲的劉禹錫才以書信的方式回到任杜東尚書。後來沈迷於刺史,回到長安任閑職,直到64歲,最後以71的高齡到達洛陽。

詩歌背後的深刻情感

《竹枝詞九首》和《竹枝詞二首》是劉禹錫在被貶官10多年後所作。作為壹個飽學復仇的書生,被貶多年,讓他無比沮喪和難過。他只有不斷地創作詩歌,才能抒發自己的感情。

所以,從劉禹錫的支竹詞中,我們不難發現,總有壹種淡淡的憂傷,壹種不願改變命運的無奈,壹種時局難料的惆悵,這是含蓄的,卻又是不言而喻的。

其實這是作者劉禹錫真實的人生感悟,這是詩與情的完美結合,除去觀眾的慨嘆,或許這才是他成為偉大詩人的真正本質。

圖片/來自網絡,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