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壹生摯愛,既是書籍設計師也是設計藝術家

壹生摯愛,既是書籍設計師也是設計藝術家

談天說地,有“貝”而來。光影之間,方曉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貝兄~

為有形的文字和圖片設計壹個契合心意的載體,為無形的思想與想象構建壹個自由翺翔的天際,這既是書籍裝幀設計師的使命,更是他們用熱愛和專註所作出的壹生之選。

《但是還有書籍》第四集關註的便是三位書籍裝幀設計師壹路走來的堅守與執著。他們將獨特的設計理念和藝術追求融入到書籍設計工作之中,賦予了紙質書別樣的藝術特質與審美風格,讓紙質書變成了傳播思想與文化的藝術作品,也讓書籍的藝術魅力得以彰顯與發揚。

從封面到文本?

革新並踐行的理念

55年,1500多本書籍,寧成春是最早壹批學習和踐行現代書籍設計理念的人。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書籍美術專業的寧成春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科班出身”。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書籍設計還停留在封面美術設計之時,寧成春憑借紮實的繪畫與書法功底,設計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和歷史烙印的書籍封面。

他不僅在繪畫書法上力求精細考究,也在設計膠印封面時始終保持著嚴謹的態度,把每壹個細節的參數數據都標出來。認真負責的寧成春得到了前輩範用的賞識,並獲得了先後兩次去日本學習書籍裝幀的寶貴機會。

在日本學習設計理念和技術的經歷讓寧成春對書籍裝幀有了全新的認知,也愈發熱愛這份自己所忠於的事業。

回國以後,他將從文本出發的設計理念和網格設計的新技術相結合,設計了許多具有代表性與突破性的作品。

在設計《陳寅恪的最後20年》時,他將書中的目錄加上標點與空格,緊密地排列在封面上,表現了與書中內容相近的氛圍。封面的主要設計是選擇了書中陳寅恪拄杖的照片,彰顯了壹種“竹杖芒鞋輕勝馬,壹蓑煙雨任平生”的文人大家氣節與風範。

寧成春的設計從揭示書籍的思想內核出發,在細節處展現著現代設計理念的日益革新。他也在用紮實的設計功底和沈醉設計之中的情懷,繼承著“三聯”知識分子精神訴求的傳統出版風格,並踐行著現代書籍的設計理念,推動著書籍設計的傳承與發展。

從藝術書到學術書

更多可能性的構建

何浩是壹名獨立設計師。最初,他為許多藝術家設計了風格多樣的書籍。

從商業設計找不到樂趣的何浩機緣巧合參與了壹位藝術家的書籍設計,此後,他便與徐冰、邱敏君、蓉蓉等藝術家合作,開啟了自己藝術類書籍的設計征程。

憑借著自己對藝術的深入理解和過硬的專業能力,徐浩很快就在藝術書的設計領域嶄露頭角,並設計出許多個人代表作。

他認為,“要在編輯概念上設計,概念就如同是人的骨架,排版就是肌肉和皮膚。”這是壹種骨肉相連,互為依存的關系。

在設計徐冰版畫時,他與徐冰壹次次進行原作品的拍照與掃描,力圖在還原版畫印痕的基礎上,保留和凸顯原作的質感。

在設計荒木經惟的《感傷之旅》時,鮮明而不亮眼的黃色與凹陷的書名正是對這部訴說和寄予了生死離別之感傷的攝影作品最好的詮釋與解讀。

在不斷充盈著自己藝術特質的同時,何浩開始從設計藝術類書籍轉向學術類書籍。

藝術書無論是繪畫作品還是攝影作品,都具有作者已經創造出來的視覺形象,設計師只需要去組織和編排這些視覺形象就可以。而學術類書籍是通過文字來傳遞思想,引發思考,缺少視覺性的限定,但這也為學術書帶來更多設計上的可能性與想象力。

何浩把每壹次設計都視作是“對內容的再次寫作”,在充分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與寫作意圖之後,從內容著手,用設計對書籍進行二次創作,讓其在有形的形態裏保持原有的思想文化品質,並能擁有更加鮮活的生命力和審美價值。

?從中國書法到設計出版

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品?

薄英是壹位美國藝術家,他對藝術的感召源自於對自然的熱愛,他總能通過自己的作品找到與這個世界溝通交流的方式,無論是用木炭灰燼作畫,還是把沙石做成人物頭像再還給大海。

漢字書法則是讓薄英魂牽夢繞的藝術形式,他不僅在中國留學學習書法,並曾遊歷中國,遍訪古代石碑上的書法。

他創立了壹個人的出版社,開始接觸圖書的設計與出版工作。27歲的薄英完成了他的第壹本書,這本書便與書法有關,也與自己壹段亦師亦友的書法愛好經歷有關。

張充和被譽為“民國最後的才女”,她在書法、詩詞和昆曲等藝術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

她曾攜帶筆墨和簡單的衣物遠赴美國,開始了自在的生活。

薄英因為壹次書法展而與張充和結識,此後他將張充和視作自己的老師,也漸漸萌生了將老師的詩詞編輯出版的想法。

他將張充和的手稿拍照制版,並與張充和的先生傅漢思壹同將張充和挑選的18首詩歌翻譯成了英文。

薄英親手修復了壹臺手搖曲柄凸版印刷機,並在用紙和用墨上十分考究,還找來壹名鑄字師,為張充和的書法制作了壹種最相匹配的英文字體。

這本《桃花魚》的封面則是由三種不同的木材制作而成:印度紫檀,阿拉斯加雪杉和非洲的沙比利木。

這是因為薄英與張充和壹樣,對自然有壹種相同的熱愛與向往,他們曾經壹起坐在院子裏,討論了壹下午的竹子。

正如張充和那枚印章上刻的文字那樣“壹生愛好是天然”,無論詩歌、書法還是昆曲,都少不了這種愛與堅守,天然的氣息指引著得天獨厚的靈感,靈感變為藝術作品,釋放著自然的氣息,藝術的魅力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彰顯。

在中國尋訪石碑的經歷讓他深深意識到,歷經風霜的石碑承載著文字走過了滄海桑田,那麽木頭、珍珠、隕石甚至於其它的世界萬物,是否也可以成為記錄與傳播的介質。

於是,薄英開始在書籍制作材料上大膽突破,用隕石制成的書就真的變成了從天而降的《天書》。他相信每壹本書都會有自己最合適的載體,然後通過氣味、顏色、形態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腦中宇宙有效連接,成為表達自己心中萌動想法與無窮想象的天然之選。

從內容中來,向生活走去,書籍設計師們“把雋永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都統統鎖在了那方寸之間”,讓藝術的氣質和有趣的靈魂成為紙質書獨壹無二的非凡魅力。

無論電子書如何迅猛發展,《但是還有書籍》總在用沈靜深邃的眼眸註視著可能會被遺忘但永遠不會消失的紙質書。

因為,在當前這個閱讀媒介多元發展的時代,紙質書是能夠從生活裏提煉出文化內核與藝術特質並賦予人文厚重感和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也因為在每壹件書籍藝術品背後,都會有壹生愛好是做書的書籍設計師與藝術家。

本文

雲淡風輕閑暇處,正是交心會友時。這裏有影視作品中人生百態的理性分析;有足球世界中綠茵情懷的應心之言;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個人成長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關註壹路同行中我們的努力與成長,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